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船棺葬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船棺葬

分类:【传统文化】

南方一些少数民族流行的一种丧葬方法。以木制船形棺为葬具,或露天葬,或土葬。船棺露天葬,主要在商、周至西汉(流行于武夷山越人活动地区;船棺土葬,主要是战国至西汉,流行于川鄂一带的巴人活动地区。棺体多用整段独木刳成,上有一半圆形木板作棺盖。体大笨重。东南亚也发现有船棺墓大洋洲的汤加、萨摩亚群岛等地,酋长和重要人物死后也用船形棺,埋于近海处,或任其在海上飘流。

巴蜀文化葬俗。时间约在战国至秦末汉初。形制为长约5米、宽约1米的土坑竖穴内,放置独木舟状葬具,死者置其间,并随葬陶器、铜器、兵器等,也有的在独木舟内再放一小木棺,棺内葬死者和随身器物,船仓内随葬其他器物。船棺的使用反映了这个时期巴蜀文化的居民与水的密切关系,是研究当时经济、交通工具的重要实物史料。

将死者遗体放在船形棺木中或悬于崖壁或埋入土中的葬法。在我国南方许多少数民族中都流行过。如佤族、德昂族、拉祜族、景颇族、哈尼族等。棺柩一般由独木刳成,或由八块整板拼成,因棺形像船,尸体又放在船仓里,故称船棺葬。德昂族有曲型的船棺葬习俗,棺材,德昂语的意思就是“船”,为了让死者的灵魂渡河用。人死后,选一棵大树砍倒,剖成两半,把中心挖成船槽形,放入尸体后,用松香之类的树胶密封树缝,并用树藤捆紧。在棺两头系上四根绳索抬至墓地,将绳索和抬棺的竹担都丢进墓里一起埋了。坟墓表土稍微隆起,不做别的标记。日后也不扫墓祭祀。死者头向东脚向西,不得向着本寨。

将死者遗体放入船形棺木或悬于崖壁或埋入土中的葬法。此种悬棺葬始于中国商周奴隶社会时代。主要流行于闽、赣的武夷山区的古越人之中。棺柩由独木刳成, 上下套合。除闽赣外,在鄂、湘、桂等地也有类似葬法。以船形棺木为葬具的土葬始于公元前四世纪末。主要流行于四川省的古代巴人之中, 并在巴县冬笋坝和昭化县宝轮院发现船棺墓葬群。因棺形似船, 故称。船棺由整木刳成或由八块整板拼成,尸体盛中部船仓处。在东南亚以及大洋洲的所罗门群岛、汤加群岛和萨摩亚群岛的土著民族中也时行此俗。但只有首领死后才放入船形棺木中, 并埋于近海处。此外还有将船形棺放入海中任其漂流自行沉没的葬法。

土家族古老的葬仪。其先祖巴人濒临江峡水居,始祖廪君擅制陶舟,在丧葬棺椁制作上亦为船棺,故史籍屡载江峡等崖壁上的悬棺,为沉香船、仙人舟,就因其棺为船形。如,清《永顺府志》载:“‘仙人舟’在永顺县东南渭州河岸,石壁嶙峋,中悬一舟一棺,世传为仙人迹。”清《东还记》载:“楠木洞稍前,绝壁上石缝中有船,长可八尺许,俗称仙人所留‘沉香船’也。”至今湘西土家族的棺椁,仍保持古船形,头高宽,脚矮窄;头昂翘,脚平展,当为遗俗。

将死者遗体放入船形棺木或悬于崖壁或埋入土中的葬法。这种悬棺葬开始于中国商周奴隶社会。在闽、赣的武夷山区的古越人中最为流行。棺柩用独木刳成,上下套合。除闽、赣外,在鄂、湘、桂等地也有类似葬法。以船形棺木为葬具的土葬始于公元前4世纪末。主要流行于四川省的古代巴人之中,已在巴县冬笋坝和昭化县宝轮院发现船棺墓葬群。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1:5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