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芦沟桥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芦沟桥分类:【传统文化】 联拱式石桥。位于北京西南郊永定河上,为出入京师南北大道必经之桥。建于金代大定二十九年(1189),明昌三年(1192)峻工。桥长212.2米,连同两端桥堍(tù兔,桥向平地倾斜部分)共长265米,宽8米多,11个桥孔。采用“连续桥”结构,相邻两孔都有一共同拱脚,各拱结成整体,使每孔承载与全桥各孔共同作用。永定河洪患严重,春有流冰危害,故桥墩前部筑成“尖嘴”以保护墩体。桥上石栏柱上有近500个石狮,雕琢精细。《马可波罗游记》称其为“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 位于北京西南永定河(又称无定河)上。建于金大定29年(1189),距今已800余年。永定河在清康熙37年(1698)以前名叫卢沟,所以称卢沟桥(芦沟桥)。卢沟桥是一座联拱石桥,全长266.5米,11孔,最大净跨约16米。11孔的跨径和矢高均不相同,它采用边孔小,中孔逐渐加大的韵律设计,是中国最著名的联拱石桥(亦称长桥)。因此,该桥“密迩京师,八方通衢”,极为华丽坚固,是南宋及金元时代石拱桥的代表。以后众多石拱桥大都模仿此桥。在元代来华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曾著《马可?波罗行记》,其中对此桥给予高度评价:“自从汗八里城(大都皇)发足以后,骑行十哩,抵一极大河流,名普里桑乾。……河上有一美丽石桥,各处桥梁之美鲜有及之者。桥长三百步,宽逾八步,十骑可普行于上。……纯用极美之大理石为之。桥两旁皆有大理石栏,又有柱,狮腰承之。柱顶则有一狮,此种石狮甚巨美,雕刻甚精。每隔一步有一石柱,其状皆同。两柱之间建灰色大理石栏,俾行人不致落水,桥两面皆如此,颇壮观也。”卢沟桥的石柱、石栏板、桥头的石华表等石雕艺术堪称历史名作,为历代石桥装饰艺术罕见。石桥北侧140个石柱、南侧141个石柱高1.4米,各柱头上均刻有一至数个小狮子,姿态各异,情态生动逼真,自古以来就有难以数清的传说,文物工作者对石狮进行了编号清点,共计485个。卢沟桥头两端栏杆收头的一端用石狮,一端用石象。从元代《卢沟代木图》看,应是原物。国内许多古桥受此影响,多用狮、象作抱鼓石以示吉祥。芦沟桥头还有一精致的石雕华表和清乾隆题字:“卢沟晓月”的石碑。《古今图书集成?考工典》载:“桥东筑城(宛平城),为九馗咽喉,五更他处不见月,惟芦沟桥见之。”所以“芦沟晓月”为自古燕京八景之一。1937年七?七事变就在此地发生。历史上称为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攻中国本土的开始,也是中国人民八年抗日战争的开端。卢沟桥自此更是扬名世界。 多幕话剧。蒙古族作家吉雅泰著。曾于本世纪30年代在呼和浩特等地多次演出过。主要描写芦沟桥事变后日寇入侵华北占据北平,烧杀掳掠,欺压百姓,激起工人、市民、青年学生无比愤恨和反抗的情形。表现了人民群众高昂的抗战热情。其中主人公是个人力车夫。一天,他把一个日本人拉到目的地,不但分文未得,反而遭到侵略者的辱骂毒打。他无处申诉,也无力反抗,衣食无着,孩子得病也无钱医治,最后不得已经过千辛万苦到解放区参加了抗日游击队。全剧揭露了侵略者的罪行,指出只有反对妥协投降,坚决抗击侵略者才是中国人民的唯一出路。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