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苏联文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苏联文学分类:【文化精萃】 苏联文学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文学,既与十月革命以前的俄国文学有所不同,也与西欧各国的文学很不相同。它一面继承了俄国文学的传统,面向生活,反映现实,提出和回答时代的各种问题,参与变革现实的斗争;另一面又具有苏维埃时代的许多特点,诸如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无产阶级党性,人民性,共产主义思想性等等。它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主要的创作方法。在多民族的苏联国家里,除了占有主要地位的俄罗斯文学以外,也包括各少数民族在苏维埃时代涌现的大批作家和诗人的作品。七十多年来,苏联文学经历了不少曲折,并得到不断发展,创作出许许多多各种体裁,各种题材和风格各异的作品。 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时期的苏联文学。在十月革命当中和革命后最初一个时期,工农作家和倾向革命的作家和诗人,同革命人民一道,欢呼革命的胜利,高唱“我们要建设一个新世界,我们一无所有,但要成为一切的主人”。革命作家的代表人物高尔基(М. Горвкий 1868―1936)写出《海燕之歌》、 《母亲》这样一些歌颂革命的作品。与此相反,另一些作家则惊呼“俄罗斯毁灭了,伟大的俄罗斯毁灭了”。他们反对革命,怆然出走,侨居国外。但是在国内,情况也相当复杂,许多作为新文学代表的作家也并不都正确理解新文学的目的和性质。文艺界思想活跃,派别林立。1920年在莫斯科便有30个以上的文学团体。现代派思潮流行,如未来派和意象派都曾有一些倡导者和拥护者。前者的代表人物有B. 赫列勃尼科夫(Велсмир Флебников 1885―1922)、Д. Д.布尔柳克(давид Давидовин Бурлюк1882―1967)И.谢维里亚宁 (Иторъ Ссверянин 1887―1941)、В.В.卡缅斯基(Васмаъй Васмбьсви н Камснский 1884―1961)、B.B.马雅可夫斯基(Вца Лцицр Вца ампровпч Цаяковскцб1893―1930)等,后者则有C. A. 叶赛宁(Сергей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Есснин 1895―1925)、N.B.格鲁津诺夫(Нван Василъсвин Грузинов 1893―1942)、P.伊夫涅夫(Рюрик Ивнев1891― )、A.Б.库西科夫(М. Горвкий1868―1936)写出《海燕之歌》、 《母亲》这样一些歌颂革命的作品。与此相反,另一些作家则惊呼“俄罗斯毁灭了,伟大的俄罗斯毁灭了”。他们反对革命,怆然出走,侨居国外。但是在国内,情况也相当复杂,许多作为新文学代表的作家也并不都正确理解新文学的目的和性质。文艺界思想活跃,派别林立。1920年在莫斯科便有30个以上的文学团体。现代派思潮流行,如未来派和意象派都曾有一些倡导者和拥护者。前者的代表人物有B. 赫列勃尼科夫(Велсмир Флебников 1885―1922)、Д. Д.布尔柳克(давид Давидовин Бурлюк1882―1967)И.谢维里亚宁 (Иторъ Ссверянин 1887―1941)、В.В.卡缅斯基(Васмаъй Васмбьсви н Камснский 1884―1961)、B.B.马雅可夫斯基(Вца Лцицр Вца ампровпч Цаяковскцб1893―1930)等,后者则有C. A. 叶赛宁(Сергей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Есснин 1895―1925)、N.B.格鲁津诺夫(Нван Василъсвин Грузинов 1893―1942)、P.伊夫涅夫(Рюрик Ивнев1891― )、A.Б.库西科夫(Aсксанлр Борисович Кусиков1896― )等。未来派宣称自己是艺术的真正革命者,它不但要取代象征派,还要取代现实主义,要把普希金和托尔斯泰从“现代轮船上扔出去”。而意象派则反对他们。然而,实际上这两派之间的相同点远远多于不同点。在这个时期,无产文化协会也展开积极的活动。这个协会虽然拥有许多优秀的工农作家和诗人,有广泛的工农群众参加,但由于理论上的错误,组织上的关门主义和宗派主义,终于未能担负起建设新文化的重任。革命后文学界的复杂局面当然对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不良影响,但是一大批杰出诗人如Д.别德内依(Демъян Беgний 1883―1945)、В.В.马雅可夫斯基、А.А.勃洛克(А сксанgр А сксандробил Блок1880―1921 )、В. Я. 勃柳索夫 (Валерий ЯковлевинБлюсов 1873―1924)、А. А. 阿赫马托娃(АннаАндреевна Ахматова1889―1966)、Б.Л帕斯捷尔纳克(Борцс исомлъцу Пасерпаз1890―1960)作家如М.高尔基、В.Г.科罗连科(В адимир аактноновнч Короснко1853―1921)、А. Н. 托尔斯泰( А скссйНиколасвин Т о стйб1882―1945)、М.М.普里斯文(Михаил Михайловин Лрншвин 1873―1954)、А.绥拉菲莫维奇(А ександр Серафимовин 1863―1949)等还是对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创作了许多有影响的作品。 在革命和战争年代,许多作家不受自己所属派别、团体的局限。正确反映现实,歌颂新事物,新气象。这一时期诗歌在文坛占有统治地位,别德内依、马雅可夫斯基、勃洛克、叶赛宁、勃柳索夫创作了许多杰出诗篇。无产阶级诗人竭力歌颂工人阶级的集体力量,表达投入革命斗争的阶级的感情和情绪,充满激情和战斗性。但是有时由于过分强调这一点,也产生一些缺点,如常常陷入抽象议论、排斥个人感受,认为那是多余的、不健康的等等。但是许多诗歌由于吸收民间诗歌的优良传统,为人民喜闻乐见的形象、民间创作的手法等,富于革命浪漫主义,所以为人民所欢迎。例如勃洛克的《十二个》、《斯基福人》,马雅可夫斯基的《一亿五千万》、 《左翼进行曲》、勃柳索夫的《致俄罗斯》、《对我们请求》和别德内依的战斗宣传诗等。 在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戏剧成为军事生活的一部分。一块小空地就可成为演出舞台。经常有群众性的演出活动。如庆祝十月革命三周年演出的《攻占冬宫》,便有八千水兵参加,实际参加攻占冬宫的阿芙乐尔巡洋舰也参加了演出。马雅可夫斯基的《宗教滑稽剧》(1918)以独特手法表现了革命年代,А.В.卢那 察 尔 斯 基 ( Анато лнй ВасилъввинЛунанарский 1875―1933)的历史剧《奥利维尔?克罗姆维尔》(1920)和《福马?卡姆帕涅拉》都获得成功。绥拉菲莫维奇的社会生活题材剧《玛里安娜》(1919)则通过具体生活场景和人物命运来表现革命时代。 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没有大部头作品,也象诗坛一样,存在各种文学观念和流派。有一些现代派作家,如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的代表人物Е.Н.扎米亚京(Евгвний Ивановин Замятин 1884―1937),他写出的《洞穴》和《我们》,一直被认为是反动作品,只是到改革年代(1988)才得以在苏联公开出版,受到重新评价。无产阶级作家如С.А.谢苗诺夫(СеряейАлександровин Семёнов 1893―1942)、n.k.别萨利科(Лавел Карловин Бес салъко 1887―1920)、А.n.比比克(Алексей Лавловин Бибик 1877―1976)、Н.Н.利亚什科(Николай Николаевин Ляшко\\1884―1953)等,农民作家А.С.涅维罗夫(АЛександрСербеевин Неверов 1886―1923)、n.С. 罗曼诺夫(Лантей Сертеевин Романов 1884―1938)、U.M.卡萨特金(Иван мпхайловин Касаткин 1880―1938)等则歌颂新的现实。这期间有所发展的体裁是所谓小型散文,如短篇小说、随笔、政论。 激烈的阶级斗争、新旧交替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增加了认识上的困难。但是由于作家们接近生活,直接同人民群众相结合,对社会主义有着坚定信仰,从而能够正确理解群众运动和正确估价生活的光明面和阴暗面。但也有一些作家陷入极端,很难理解革命的人道主义和农村中的革命变革。对革命的实质理解上的困难困扰着一些大作家如А.托尔斯泰、А.И.库普林(Александр Ивановин Кулрин1870―1938)、В.В.维列萨耶夫(Виктор ВикторовинВересасв 1867―1945)、В.Е.科罗连科等。还有一些作家则进行着艰苦的探索。尽管如此,А.托尔斯泰、普里斯文、绥拉菲莫维奇、Д.А.富尔曼诺夫( Дмитрпй Андреевин фурманов 1891―1926)、С.Н.谢尔盖耶夫―岑斯基(сергей Николаевин Серянсев-Ченскчй, 1875―1958 )、К. А. 特列尼约夫(Константин Андреевин Тренёв 1876―1945)等还是创作出一些好的短篇小说。 20年代的苏联文学。国内战争结束,苏联于1921年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国家进入一个新的但也仍然是复杂而艰难的发展时期。在新形势下,文学界不再讨论“文学应不应该为革命时代服务”的问题,而更多的是关于创作方法的争论,如思想性与技巧,文学与现实,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等等。但是,争论往往因文学团体间的党同伐异而难辨是非。一些文学团体如“拉普”(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沃克普”(全俄农民作家联合会)、“列夫”(左翼艺术阵线)及其后的“莱夫”(革命艺术阵线)、结构主义文学中心和“山隘派”,在这十多年间差不多都坚持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公开进行着激烈的斗争。“拉普”作家把一批不同意他们文学观点的作家,甚至高尔基、马雅可夫斯基都称为同路人。但是,尽管表面上看来各文学派别互相对立,实际上有些观点却是很接近的。如左翼艺术阵线和结构主义派的形式主义观点及其对经典作家的否定态度,无产阶级作家和农民作家在争取发展群众艺术和创作的思想倾向性方面都是相近的。“拉普”作家严厉批评“山隘派”的“直接印象”论,但却很接近他们关心人物内心世界和社会历史环境,关心“活生生的人”的理论。 作家们渐渐不满意这种混乱和分裂的局面,感到联合文学界力量的必要。于是一大批作家于1924年联名写信给俄共中央,表示反对小团体主义和为新生活而斗争的愿望。俄共中央于1925年做出了《关于党在文学方面的政策》的决议,主张在文艺的形式和风格上,各种集团和流派自由竞赛,正确对待各种文学派别而不要有所偏袒,要求“周到地和细心地”对待同路人作家。由于党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和开展对一系列问题的讨论,极大地克服了文学界的不良倾向,帮助作家找到探索新现实的道路。 这一时期的诗歌和革命战争年代不同,诗人们转而集中注意力于人的复杂而矛盾的内心世界和革命发展的规律。人与革命的问题成为创作的主题。在20年代初期所谓共青团诗人А.А.扎罗夫(АлекандрАлексссвин Маров 1904 )、.А.И.别泽缅斯基(Александр Илъин Бдзюменский (1898――1973)、N.U. 多罗宁1920的历史剧《奥利维尔?克罗姆维尔》(1920)和《福马?卡姆帕涅拉》都获得成功。绥拉菲莫维奇的社会生活题材剧《玛里安娜》(1919)则通过具体生活场景和人物命运来表现革命时代。 革命是这一时期叙事诗创作的主要主题。如马雅可夫斯基的《列宁》、《好》,帕斯捷尔纳克的《1905年》,叶赛宁的《安娜?斯涅金娜》,Н.Н.阿谢耶夫(Николай Николасвин Асссв 1889―1963)的《谢缅?普罗斯卡科夫》。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历史新阶段的问题。 20年代小说的主题也是革命和国内战争。一批参加过革命和国内战争的作家如А.А.法捷耶夫(Александр Алсксандровин фадеев 1901―1956)、绥拉菲莫维奇、В.Я.扎祖勃林(Владимир ЯковлевинЗазубрин 1895―1938)、А.Г.马雷什金(АдександрГеоргиевич Мадншкин 1892―1938)、В.В.伊凡诺夫(Всснолод Вянесдавовин Иванов 1895―1963)、富尔曼诺夫、Ю.Н .利别金斯基(Юрий НиколаевинЛнбдинский 1898―1959)成为苏联早期小说创作的主力。他们有着丰富的战斗经验、社会工作经验、活生生的前线印象,这些在他们的作品中,从形式到内容,都有所体现。无论是体裁的选择,还是风格、结构、人物,无不服从于为巩固革命现实而斗争这一思想。一些作品既刻画了尖锐的社会冲突,也富有浪漫主义激情和抒情性。如马雷什金的《攻克达伊尔》、М.С. 莎吉娘(Маррибта Сергеевна шагинян 1888―1982)的《转变》、伊凡诺夫的《铁甲列车14―69》,绥拉菲莫维奇的《铁流》。到20年代中期,小说创作得以蓬勃发展,主要作品有法捷耶夫的《毁灭》、富尔曼诺夫的《恰巴耶夫》、А.М.列昂诺夫(ЛеонидМакснмовин Леонов 1899―)的《獾》、К.А.费定(Константин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н фсдин 1892―1977)的《城与年》、高尔基的《阿尔达莫诺夫一家的事业》、м.А.肖洛霍夫(Михаил Алсксандровин Шолохов1905―1984)的《顿河的故事》等。 20年代下半期,作家们转而对人物的心灵辩证法进行更深入的艺术分析,他们试图发掘在革命中新生的人物在最困难时刻的最隐秘的内心秘密,人物的心理同社会因素的戏剧性冲突。列昂诺夫的《贼》、В.В.伊凡诺夫的《最隐秘的》等便是这类作品。 社会主义劳动题材也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这方面的作品有Ф.В.革拉特科夫(Хёдор ВасилвевинГладков1883―1958)的《水泥》、利亚什科的《平炉》等。革拉特科夫不仅反映建设上的胜利,也反映事业发展中的矛盾:有时即使在亲近的人们中间也可能产生严重的冲突。 “城市与农村”问题,在20年代上半期,常常引起许多作家的思考。它在叶赛宁和列昂诺夫的作品中都有所反映。有的作家将这个问题同革命联系在一起来考察。Ф.И.潘菲罗夫(Хёдор ивановин Лафёров1896―1960)的《磨刀石农庄》刻画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民的生活和心理状态。 20年代下半期讽刺小说创作繁荣,作品不少。如А.托尔斯泰的《涅夫佐洛夫的奇遇或伊比库斯》、В.Л.卡达耶夫(Валентин Лстровин Катаев 1897―1986)的《埃连多尔夫岛》Б.А拉夫列尼约夫(БорисАндреевин Лавренёв 1891―1959)的《伊特利共和国的覆灭》,还有М.М.左琴科(Мнхапл Михайловинзоченко 1895―1958)的短篇讽刺小说等。 历史题材作品如А.п.恰佩金(Алексей ИавловинЧаиюмн 1870―1937)的《拉津?斯捷潘》、О.Д.福尔什(Опвта Длпйрневна форш 1873-1961)的《石头覆盖着的》,描写了农民运动的领袖和英雄,农村的阶级斗争和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转入和平建设时期之后,戏剧没有立即反映这个时期的现实,剧院演出的仍是一些关于革命斗争的戏剧。但1925年演出В.Н.比利―别洛采尔科夫斯基 (ВΛадимир Наумовин Бчллв-Белочерковский1885―1970)的《风暴》却使人们耳目一新。它把生活中的种种现象搬上了舞台,得到了观众的共鸣和欣赏。К.А.特列尼约夫的《柳波芙?雅洛瓦娅》、Б.А.拉弗列尼约夫的《决裂》、В.В.伊凡诺夫的《铁甲列车14―69》也都获得成功。А.Н.阿菲诺根诺夫 (АΛександр Николаевин Афиногенов 1904―1941)的《怪人》,因刻画了新生活建设者的道德风貌及其丰富的内心世界,而受到欢迎。马雅可夫斯基则以《臭虫》和《澡堂》无情讽刺小市民习气、市侩主义和官僚主义。20年代的戏剧由于提出并反映时代所关心的一系列问题,如英雄与群众,人民与历史,个人的历史责任,同市俗习气和庸俗作风作斗争等等,而得到人民的赞赏。 30年代的苏联文学。苏联30年代是一个变革的年代和充满失误的年代。一方面是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工业化在全国各地展开,农业集体化迅猛发展;另一方面是政治生活的不正常:肃反扩大化,“左”倾思想大大发展,个人崇拜抬头。总之,这是一个充满激情、矛盾和痛苦的年代。 20年代末30年代初,文学生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20年代的文学斗争和文学本身发展的经验表明,各文学团体的理论纲领都犯了错误。“拉普”把阶级出身绝对化,将作家机械地区分为“无产阶级的”、“农民的”和“同路人”,提出错误的口号“不是同盟者便是敌人”,否定艺术的继承性,坚持庸俗社会学的观点。 “列夫”和构成主义派则反对文学作为一种艺术要对生活进行艺术概括,要对当代人内心世界进行心理分析,他们都试图使艺术“非意识形态化”、“非人化”、“非美学化”。 语言研究协会和“谢拉皮翁兄弟”派则企图否定艺术的阶级性和思想性,把艺术中的社会内容同心理因素对立起来,把思想倾向性同美学对立起来。 文学团体的宗派主义、无原则的互相攻击、对取得成就的作家的诋毁,这一切都大大妨碍了创作。 人们开始意识到这种派别斗争的毫无意义。意识到时代赋予作家的使命。许多作家纷纷到工地、工厂、农村去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亲眼看看现实生活中的变化。列昂诺夫到造纸联合企业深入生活,从而写出了长篇小说《索溪》,莎吉娘在阿美尼亚的水电站工作而写出《中央水电站》,普里什文到远东,写出富有诗意的哲理中篇小说《人参》,马雷什金去马格尼托戈尔斯克冶金联合企业而写出《来自穷乡僻壤的人们》,革拉特科夫参加第聂伯水电站建设而写出《动力》。 作家们对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也给予极大关注。肖洛霍夫写出《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一部)、潘菲罗夫完成了四大卷的长篇小说《磨刀石农庄》。还有В.Л.斯塔夫斯基(Владимир Летровин Ставский1900―1943)、Б.Л.戈尔巴托夫(Борис ЛеонгвевинГорчатов 1908―1954)、列昂诺夫、莎吉娘、К.Г.帕乌斯托夫斯基(Константин, Георгиевич Лаустовский1892―1968)的农村随笔等。 鉴于改组文学团体的时机已经成熟,联共中央于1932年4月通过了《关于改组文学艺术团体的决议》,规定“把一切拥护苏维埃政权纲领和渴望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作家团结起来,成为一个其中有共产党党团组织的统一的苏联作家协会”。这个决议为苏联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因此受到作家们的普遍欢迎。为了贯彻这个决议,由高尔基领导一个筹备委员会进行筹备,并于1934年8月召开了全苏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大会对于团结广大作家、统一思想认识、改变文学生活气氛、发展苏联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几年间开展了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1933)、语言(1934)、关于形式主义(1936)、关于政治诗歌(1937―1938)的讨论,有助于克服形式主义和庸俗社会学观点。人们广泛赞同发扬文学传统,因而开展了大规模的文化遗产的宣传运动。 除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这两个中心主题之外,作家们还特别喜欢刻画那些最能体现苏维埃时代精神、表现苏维埃人品质的地方,如边境哨所、北极地带、辽阔海洋的种种英雄事迹。 30年代讽刺文学也有很大发展,如左琴科鞭挞小市民庸俗自私、不良道德、官僚主义等等的讽刺小说,И.伊里夫(Илъ9 Илбф 1897―1937)和Е.彼得罗夫(Евгений Летров1903―1942)的长篇小说《十二把椅子》对私有制心理的揭露,Л.В.索洛维约夫(Леонид Василвевин Соловьёв 1906―1962)的长篇小说《不安分的人》对丑恶现象的嘲笑等等。 这个时期还有几部宏伟的作品问世。这是因为现在有可能比较冷静、比较深刻地来理解20世纪初那场震撼世界的变革。这些作品广泛而深入地表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如高尔基的《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А.托尔斯泰的《苦难的历程》和法捷耶夫的《最后一个乌兑格人》等。 30年代的诗歌也和小说一样,重视反映火热的现实生活。诗人们投入到工农业建设当中去,参与社会变革。如В.А.鲁戈夫斯科依( ВладимирАиександровин Луговской 1901―1957)于1930年春在农业集体化高潮中到了中亚细亚,写出诗集《献给沙漠和春天的布尔什维克》。Н.Н.阿谢耶夫的抒情诗也表现了30年代生活中的具体变化。Н.С.吉洪诺夫(Николай Семёновив Тпхоновоhol 1896―1979)在诗集《尤尔加》中描述了改造落后的中亚民族边区的英雄事迹。特瓦尔多夫斯基在深刻了解当时农村形势、熟悉农民心理、情绪、作风、感情的基础上,写出长诗《春草国》。М.В.伊萨科夫斯基(МпхаилВасилъевин Исаковский 1900―1973)的抒情诗充满激情,他在《革命之歌》一诗中把抒情和叙事两种手法结合起来,刻画了普通农民命运的变化。А.А.普罗科菲耶夫(Александр Андреевин Лрокофбев 1900―1971)也善于表现农民、渔夫以及他故乡的人民,他的诗集《晌午》和《红霞街》,都是饱含激情的作品。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