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欢勒脚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欢勒脚

分类:【地域文化】

壮族民歌的一种特殊形式,俗称“勒脚歌”。这里的“脚”不是脚杆的“脚”,而是基脚的“脚”,壮语称Fwenlaeggick,准确的译应该是“勒基欢”,但长期以来一直使用“勒脚欢”这一名称,在此姑且袭用。勒脚欢有五言和七言二体,每种都有单勒、双勒、三勒等各种格式:单勒欢每首6句,唱起来通过回环复唱,变成八句,其唱法是:①至④句顺唱,为第一节;⑤⑥句顺唱,接着复唱①②句,为第二节,用①②句包尾,作为整首歌的基脚。这便是壮语所说的“勒基”,这种歌只勒一次,故称单勒欢。双勒欢每首有8句,通过勒脚就变成12句。其唱法是:①至④为第一节;⑤⑥①②为第二节;⑦⑧③④为第三节。在这里,①②句是第二节的“勒基”;③④句是第三节的“勒基”,也是整首歌的“勒基”,勒了两次,故称双勒。三勒欢有18句,唱起来变成24句,其唱法是:①至⑥句为第一节;⑦至(11)句复①②为第二节;(11)至(14)复③④为第三节;(15)至(18)复⑤⑥为第四节。共勒三次,故称三勒欢……至今最长的勒脚欢是十勒欢,每首有84句,每8句为一节,前五节①至(40)句顺唱,从第六节起,每往前唱四句之后,依次用开头的四句来勒基,整首歌勒十次,共15节。勒脚欢的勒脚有两种涵义,一是使韵完整、平衡;一是有规律地回环复唱。在韵律方面,每节歌都有三个韵,通过勒脚,使三个韵能够交替往前押进,结果押韵次数大致相等;在回环方面,通过复唱,强调中心意思,使主题更加突出。勒脚欢主要流行在巴马、东兰、凤山、武鸣、马山、都安、上林、来宾、武宣、柳江等地,是壮族民歌中最难创作、最难演唱的歌,不是老练的歌手很难胜任。因此,传统的勒脚欢是壮族民歌中的瑰宝。

壮语音译,意即勒脚歌。壮族民歌的一种特殊形式。主要流行于广西的凤山、东兰、巴马、都安、马山、武鸣、上林、来宾、武宣、柳江等县。勒脚歌有五言和七言两种体,每种有单勒、双勒、三勒等格式;单勒歌每首六句, 回头复唱为八句。1―4句顺唱为第一节;5、6句顺唱再回头唱1、2句为第2节。用1、2句收尾,作为整首歌的勒脚,首尾呼应,只勒一次脚,故称单勒歌。双勒歌每首八句,复唱两次变为十二句共三节。前六句与单勒歌构成相同,共八句二节,7、8句顺唱再复唱3、4句为第三节。此歌勒两次脚,故称为双勒歌。三勒歌以此类推。勒脚歌有两种作用:一是有规律地回环复唱;一是使韵完整、平衡。勒脚每节都有三个韵,使它们能交替往前押韵,押韵的结果数次相等;通过复唱,主要强调中心意思,使主题突出。这种歌是壮歌中最难编唱的歌,只有老练的歌师、歌手才能胜任,因此堪称壮歌中的瑰宝。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7: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