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苏轼墓园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苏轼墓园分类:【传统文化】 在河南郏县城西北约20公里的小峨眉山坳。苏轼病故后,苏辙遵其“即死, 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的遗书,与东坡幼子苏过一起,将其“葬于汝州郏城县钧台乡上瑞里”。苏辙卒后,其子将其葬于苏轼墓侧。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郏县尹杨允又置苏洵衣冠冢于陵园,使父子三人相聚,称“三苏坟”。墓园占地30余亩,外有围墙相护。大门内立有一石坊,坊楣镌“青山玉瘗”4个大字,枋柱上刻苏轼给苏辙诗:“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享殿为硬山式建筑,红墙黄瓦,廊庑及殿内有碑碣10余通,多为历代士人仰慕赞叹之作。后为祭坛,坛北三冢隆起,略呈东北西南向排列。冢前均有碑,分别刻以仿苏轼楷体大字: “宋东坡子瞻苏先生墓”、 “宋老泉苏先生墓”和“宋颍滨子由苏先生墓”。碑前供案有香炉、宝瓶、烛台等物。坛西有苏轼六位孙子之墓。现墓园内外尚有柏树1600余株,苍翠挺拔,青幽绝俗。 宋代墓葬。俗称“三苏坟”。在今河南省郏县西北小峨眉山麓。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轼卒于常州(今属江苏),次年移葬于此。政和二年(1112)苏辙卒于颍昌(今河南许昌),其子孙将其葬于苏轼墓侧。元至正十年(1350),县尹杨允复於此筑苏洵衣冠冢。墓园历经元、明屡有修葺,现仍保存完好。占地约30余亩,四周筑有围墙。正门前设神道,两侧立有华表、石兽、石翁仲等。大门内有一明代所建石坊,坊楣刻“青山玉瘗”四字,柱刻苏轼的诗句“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享殿为硬山式建筑,廊庑及殿内存碑碣十数通,多为历代士人仰慕赞叹之作。享堂后为祭坛,坛北三冢隆起,略呈东北、西南向排列,苏洵墓居中,苏轼、苏辙墓在两旁。冢前各立墓碑,碑前设石雕供案、香炉、宝瓶、烛台等。供案雕有朱雀、飞马、麒麟、花卉等图案,其中苏轼墓前的供案所刻两只口衔花束、背向而奔又回首相顾之羊,形态生动,是石刻佳作。墓园南面约200米处为广庆寺,寺内有三苏祠堂,内供元至正年间所塑三苏像,至今保存完好。墓园及祠堂近年获全面整修与保护。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