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苗族芦笙舞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苗族芦笙舞分类:【传统文化】 苗族民间舞蹈。主要流行于贵州、云南、广西的苗族地区。是苗族中流传最普遍的舞蹈。历史悠久。古谚有“苗族不离笙”的说法。早在明代的《南诏野史》和清代的《苗俗记》中就有记载,说明很早以前苗族芦笙舞就已盛行。地区不同,特点各异,基本上有三种表演形式,即:自娱性、竞技性和祭祀性。其中自娱性芦笙舞最为普遍。舞蹈时,芦笙手在队前或圈内领舞,一般按男前女后的队列逆时针环绕行进。有的地区还用三米多高的火芦笙和芒筒伴奏,增加伴奏效果。每当盛大节日,成百个芦笙手,上千的人群,层层环绕跳芦笙舞。舞步跳跃旋转,以芦笙穿过腿下,翻个筋斗,再穿过腹部,翻数次筋斗,跳者手脚敏捷,动作干净利落,气势极为壮观。在“跳花”、“跳月”、“踩花山”等民族节日,青年男女还通过芦笙舞选择配偶。有的地方流行“牵羊”的形式,即姑娘们将花带拴在爱慕的年轻芦笙手的腰上,自己握花带另一端,跟在其后跳舞。也有的小伙子主动向姑娘们吹起“讨花带”的芦笙曲,此时,姑娘若看中谁,就将花带系在其芦笙上,以示相爱。竞技性芦笙舞,在节日期间举行,各村寨以本寨最好的芦笙手组成自己的芦笙队在一起比赛,以曲调多、技巧难度大取胜。舞蹈动作有连续旋转、矮步、倒立、翻滚等。舞时乐曲不中断。有的地区苗族老人亡故,有以芦笙舞祭祀亡灵、慰藉死者家属的习俗,其舞蹈动作沉稳。 芦笙舞又称“踩笙舞”,它是以踏着芦笙吹奏的拍节翩翩起舞,故名。芦笙舞是我国苗族民间舞蹈之一种。芦笙和芦笙舞又较普遍流行于苗、侗、水、彝、仡佬、拉祜等族。 芦笙是用一种叫芦竹(禾本科植物)的杆或叫管制做的,大小形制两种。其小芦笙在上古时称“竽”,即“南郭吹竽”(滥竽充数)的竽。大芦笙即古代所谓的“笙”。无论大小或竽笙,都是由簧片、笙管和笙斗三部分组成。大芦笙的笙管少,但既高且大,管高至一二丈,或长有三四米,常用的芦笙有六根管,管侧有音孔和回音筒,吹奏时,音质浑宏、粗犷、雄厚,正是上古时所谓感天动地撼人心之音。凡经历史沿革、演变,笙管数可增至二十余根,管上端套用薄铜皮制作的共鸣管,音域扩大到两个八度又五度。常用作伴奏芦笙舞,又可独奏、合奏和重奏。小芦笙称竽者,一般形体较小,轻便,可随身携带,笙管小而多,簧管如史书所载:自十三至十九根不等,乃至更多或更少。如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竽,就是小芦笙。《诗经?君子阳阳》:“左执簧,右招我由(用)房。”此所谓簧,即笙,房中之乐,实即今之室内音乐。说明小芦笙之小巧,便于携带,演奏方便,笙管下端有按孔,可以吹奏不同的音阶和曲调,可以边奏边舞,是一种交际场合常用的芦笙。 苗族人民无不以芦笙作为最重要的吹奏乐器。每逢庆典、节日,人们都穿上节日盛装,云集芦笙场、吹芦笙、跳芦笙舞,以此来表达他们欢乐喜悦的心情。很多苗族地区,每年都有他们传统的芦笙节,如贵州黄平谷陇地区,每年都举行盛大的芦笙集会,届时芦笙聚集四五万人,吹笙跳舞,连续欢庆几天。其间吹芦笙,跳芦笙舞比赛,其规模之盛大,场面之壮观,远胜于“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的历史记载。苗族人民借芦笙集会,青年男女交际、谈情说爱,老人走亲访友,志同道合者饮酒行乐,交流生产经验和商品信息,成为民族交流的盛会。 由芦笙舞曲伴奏的舞蹈。各地苗族有许多地方性舞蹈,芦笙舞广泛流行苗族各地。各地苗族的芦笙舞蹈的动作不尽相同,形式大体可以分为三种:(1)跳舞的姑娘围芦笙队踏节而舞,主要流行在黔东南和广西融水;(2)吹芦笙的男子排成一排,后边跟着一队舞蹈的姑娘,贵州中部苗族的芦笙舞便是;(3)贵州西北部、云南的苗族的芦笙舞以男子的杂技性表演为主。苗族芦笙舞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中的娱神表演。芦笙的早期功能主要是用来吹奏与神灵交流的言语,因为苗族认为,神灵尤其是祖先听不懂人说的话语,唯有芦笙或歌声表达出来的言语他们才能听懂。现在苗族人说“芦笙一响,脚板就痒”,“芦笙一响,聚成一帮”,指的是芦笙舞的娱神功能逐渐淡化而向娱人方向转变后人们的心态,而现在又说“芦笙不响,五谷不长”却是古代芦笙舞功能的真实写照。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