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丁文江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106 丁文江

1923年作为“科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与张君劢等人开展“科学与玄学”的论战,批评张君劢等“玄学派”所主张的科学不能解决人生观问题的观点,认为“科学方法是绝对不受限制的”,“今日最大的责任与需要,是把科学方法应用到人生问题上去。”同时宣扬马赫主义的哲学观点,认为“觉官感触是我们晓得物质的根本”,“我们所晓得的物质,本不过是心理上的觉官感触由知觉而成的概念,由概念而成的推论。”认为“科学以心理上的现象为内容”,至于感觉以外,“有没有物,物体本质是什么东西,都为不知,应该存而不论。”哲学论文主要有《玄学与科学》、《玄学与科学——答张君劢》、《玄学与科学的讨论的余兴》等。


101 丁文江1887—1936

地质学家、地理学家。字在君。江苏泰兴人。早年留学日本,后转赴英国。1911年毕业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回国后于1913年主办北京地质研究所。1916年任地质调查所所长,1922年任中国地质学会首任会长。1934年任前中央研究院总干事。曾考察西南、华北等地区。著有《扬子江芜湖以下的地质》、《第一次中国矿产纪要》、《中国之造山运动》、《徐霞客年谱》等,并参加编绘中国近代第一部大型地图集《中华民国新地图》。

丁文江1887—1936

地质学家。字在君,江苏泰兴人。曾任中国地质调查所所长,进行地质矿产调查。晚年任国民党政府中央研究院总干事。著有《扬子江芜湖以下的地质》等报告20余种。


丁文江1887—1936

现代学者,地质学家,字在君,江苏泰兴人。留学日本、英国。后任北洋政府地质调查所所长。参与发起中国地质学会,对开拓中国现代地质事业有积极贡献。1923年曾与张君劢进行“科学与玄学”争论,为科学派代表人物。信奉马赫主义,坚持感觉论。认为人生观是人的情感以及他对于知识情感的态度,情感完全出于天赋的本能和遗传。因而人生观是主观的、先验的。主要著述有《扬子江芜湖以下的地质》、《科学与玄学》等。

丁文江1887—1936

中国现代著名学者、地质学家,字在君。江苏泰兴人。少年聪慧,13岁中秀才。1902年留学日本。1904年转赴英国,获格拉斯哥大学动物学和地质学双学位,1911年回国。九年的留学生活,丁广泛涉猎天文学、地质学、地理学、动物学、考古学、古生物学、遗传学、人种学、文学及历史等学科,能阅读俄、法、德、日、英文资料,讲英、法、德语。渊博的学识使他不仅成为一名优秀的地质学家,亦使他能在更高的层次上探讨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先后创建地质调查所、地质研究所,主办地质学和古生物学刊物。首任中国地质调查所所长、数任地质学会会长。1931年兼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他是中国近代地质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1936年在野外考察中病逝。
丁文江的伦理思想集中表现于他在二十年代“科学与玄学”论战中提出的主张,这次论战使他在中国现代伦理学史上占有不可忽略的地位。1923年2月,张君劢在清华大学作人生观的演讲,认为科学不能解决人生观的问题。同年4月,丁在《努力周报》上发表《玄学与科学——评张君劢的人生观》,首先发难。随后又作《玄学与科学——答张君劢》、《玄学与科学的讨论的余兴》等文章,高举“科学”的大旗,成为“科学派”的主将。他认为,科学是万能的,人生观问题、道德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科学。张君劢认为人生的关键是心理问题,而心理现象正是科学研究的内容。道德是关于人的善恶的,而善的基础就在于人和动物的宗教心,亦即“为全种万世而牺牲个体一时的天性”,这种天性经过长期的演化,逐渐成为人的根性。这是一个进化的过程。梁启超等人从欧战的爆发指出物质文明的破产,丁认为欧战非但不是科学和工业文明的过错,而恰恰是缺乏科学精神所致。他认为精神文明是以物质文明为前提的,只有发展科学才能避免人类的堕落。他强调:“人类今日最大的责任与需要是把科学方法应用到人生问题上去。”他尤其重视发挥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少数人”在社会上的作用,认为一个国民的知识与责任,义务与权力成正比。三十年代中期,他在《我的信仰》一文中提出: “善的行为是以有利于社会的情感为原动,以科学为向导的”,判断善恶的标准就看人的行为是否有利于社会。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3: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