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草堂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草堂寺分类:【传统文化】 在陕西西安西南秦岭主峰北麓,户县秦镇南15公里的草堂营村。鸠摩罗什曾在此翻译佛经,后秦弘始十五年(公元413年)卒,年70岁,葬于寺内,并建一塔。此地原为后秦逍遥园故址,唐代改名栖禅寺,后改为草堂寺。原殿宇无存,现存大殿、廊庑等为民国时所建。寺内西北角有古井,相传古时井内有烟雾冒出, “草堂烟雾”为关中八景之一。 中国佛教三论宗的祖庭。位于陕西省户县城东南20公里的圭峰山下。为鸠摩罗什译经处。鸠摩罗什先住“逍遥园”,后于园旁“构一堂,以草苫盖”,故名草堂,称“大寺”。后秦弘始八年(406),罗什住寺。在此译出“三论”等众多经典。罗什圆寂后,火葬于此,立“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舍利塔”于寺内。塔造型特别,工巧艺高,俗称“八宝玉石塔”,至今基本上完好。唐代改名“栖禅寺”。天宝初,飞?法师住在这里弘扬净土。元和年间,华严宗五祖宗密住此撰《圆觉经疏》,后又入寺南的圭峰兰若修禅。死后葬于东小圭峰,世称“圭峰禅师”。其碑名《定慧禅师传法碑》,为唐丞相裴休撰写,柳公权篆额,颇有名,保存至今。宋乾德四年(966)易名“清凉建福院”。金代复改草堂寺。元代,逍遥园、栖禅寺、草堂寺三名并用。清同治后,寺宇几乎全毁。解放后数次整修。13世纪中,日本僧人日莲依鸠摩罗什所译的《妙法莲华经》创立日莲宗。1980年,日莲宗代表团曾访华,特参拜了草堂寺。1982年再次访华,在草堂寺与中国佛教界联合举行了盛大法会。草堂寺也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纪念碑。 佛寺名。在陕西户县城东南约40里的圭峰山下。后秦弘始三年 (401),姚兴派人从龟兹迎来名僧鸠摩罗什,先到长安,初经逍遥园,后来在圭峰下建一大寺 “于大寺中构一堂,以草苫盖,于中泽经”因此名为草堂寺,所以 “始因罗什法师得名” (《释氏要览》)。后毁,唐昭宗时(888―904)重建,宋以后多次重修。现存大殿三间及东西配房各二间。廊房内壁嵌有历代碑刻20余块。寺内最为著名的是《定慧禅师传法碑》,为裴休撰书,柳公权篆额,立于唐大中九年 (855)。还有鸠摩罗什舍利塔,高2. 33米,八面十二层,是用八种不同颜色的玉石雕刻镶拼而成,工艺精湛,手法纯熟,极富唐风,俗称八宝玉石塔。 位于户县城东约20公里的圭峰山下,今户县宋村乡草堂营村。距西安约30公里。据说,创建于东晋末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后秦王姚兴崇奉佛教,于401年将印度著名僧人鸠摩罗什迎入长安,住进此寺翻译佛经。传说鸠摩罗什的译经场地是一座简单的堂屋,以草苫盖顶,故名“草堂”。唐代中叶,名僧宗密主持修葺了这个寺院,并改名为“栖禅寺”。以后寺内建筑多被兵火所毁,现在的殿宇为明清所重修。寺内现有建于唐代的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舍利塔一座,塔高2.33米,八面12层,西域玉石镶拼而成。据史载,各层玉色不同,分为玉白、砖青、墨黑、乳黄、淡红、浅蓝、赭紫及灰色等。故塔又称“八宝玉石塔”。塔北竹林中掩隐着一口奇特的井,传说每当秋冬时节,清晨井内会冒出一股烟雾,直往长安飘去,人们叫它“烟雾井”,“草堂烟雾”为关中八景之一。如今,由于年久失修,井内干涸,只有井上建亭,供游人观赏。寺院有大殿,东西各有厢房,二门内侧两旁有护碑走廊,廊内二十多块石碑,记述了寺院的历史和古人游寺的观感。其中,“定慧禅师传法碑”立于唐大中九年(855年),为裴休撰写,柳公权篆额。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