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荒诞派戏剧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荒诞派戏剧分类:【文化精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戏剧界最有影响的流派之 一 。它兴起于法国,50年代在巴黎戏剧舞台上上演了尤内斯库、热内等剧作家的剧作。这些剧作家在20世纪20年代流行的超现实主义文学影响下,特别是在阿尔托戏剧理论的影响下,打破了传统戏剧的写作手法,创作了一批从内容到形式别开生面的剧作。这些作品呈现在舞台上的形象是光怪陆离、荒诞不经的。它们开始受到批评界的冷遇,后来逐渐获得社会承认。60年代初,英国著名戏剧理论家马丁?埃斯林在《荒诞派戏剧》一书中,给贝克特?尤内斯库等为首的这一流派定名为荒诞派戏剧。其主要代表作有:贝克特的《等待戈多》(1952)、热内的《女仆》(1947)、《黑人》(1959)等。 20世纪50年兴起于法国,60年代风行于欧美的戏剧流派。“荒诞”一词是英国戏剧评论家从法国作家加缪的随笔中借用的,后来他在《荒诞派戏剧》一书中,把著名荒诞派剧作家贝克特与尤奈斯库等为首的这一流派定名为荒诞派戏剧。它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并继承和发展了表现主义的主观精神。这派作家的基本思想是:人类的命运永远是悲哀的,人的存在是荒谬的,外部世界是荒谬的,人际关系也是荒谬的,人世间存在的一切都是“毫无意思、荒谬、无用”的。法国存在主义文学家、剧作家萨特与加缪从理性出发,在许多小说和剧本中确认人的存在自身就是荒诞的,认为世界是一个“荒诞的世界”。所以他们只能用荒诞的手法来表现现实世界。他们的剧作主要表现人生的荒诞不经,所以他们任意支解、割裂传统的戏剧结构,将传统剧中的人物、动作、语言一概抹掉,使其成为无具体连贯性的情节,无完整性的人物形象,对白也语无伦次,整个戏剧舞台成了荒诞性的象征,给人无法解释、模糊不清的感觉。他们还采用道具、布景、音乐等手段来展示人物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剧中人物似乎都是些神精病患者、干瘪的老头子、又脏又臭的流浪汉,形象光怪陆离,行为千奇百怪。全部剧本无开端、高潮和结局。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与作品是:法国的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美好的日子》,尤奈斯库的《秃头歌女》、《椅子》,阿达莫夫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热内的《女仆》和《黑人》,美国的阿尔比的《动物园的故事》等。因为荒诞派戏剧反映了战后西方社会的思想意识,使得西方正统文学不得不承认它的存在。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