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蒙族新娘的艳装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蒙族新娘的艳装分类:【风俗文化】 蒙古族有句俗语,叫着“女人穷在头上”。所谓“头”是指一个妇女的头饰,头饰标志着她的身价和财富,然而由于地域和文化传统的关系,尽管是同一个民族,也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同的审美标准。西部区鄂尔多斯婚礼中新娘的头饰,真令人眼花缭乱,主要是为了显示婚礼的庄重和神圣。在新娘骑马启程之前,专管梳头的额吉(大娘)首先要给新娘头上扎一圈宽窄适中的发箍,在发箍周围缀有十二朵巴达玛银花(象征十二生肖,也说十二个月 )。在每一朵巴达玛花中嵌一棵红珊瑚,其中当额的那一棵红珊瑚硕大而鲜红。前额的璎珞流苏全用珍珠、玛瑙以银铃网络而成。左右各有六条华美修长的流穗,每条流穗都有红珊瑚、绿松石、镂花银片和银铃穿成,搭配得当,错落有致。稍后是两扇饰有日月图案的护耳,同样镶金镂银。一副刻有龙飞凤舞的银质耳坠用两根丝线连在发箍和屏风上,从耳后垂了下来。头饰的各个部分,除耳坠可以摘下来外,其余都是固定在发箍上的。越是富有的人家,新娘的头饰分量越重,于是就形成了前面说过的那句“穷在头上”的俗语。 再看看新娘的穿着:粉红色的蒙古长袍,天蓝色的五穗头腰带;红缎底子、绿绸滚边儿,五色线压襟的乌吉外罩。在外罩的第二道扣子上,垂着三件当作饰物用的实用品:金葫芦三件牙签儿;上下合套的女式鼻烟壶袋;丝线刺绣的针插子。最后还要挂一串坠有银佛像的珊瑚项链。不难想象,经过这一番精细而繁杂的梳妆打扮,然而骑马上路,本来就很秀丽端庄的新娘越发显得雍荣华贵,风彩照人! 相比之下,新郎的装束也不逊色:他头戴圆顶红缨黑呢帽,两条帽带不宽不窄,不长不短,因为骑马飞驰,必须把带子款款系在下颏上。他穿着合体的蓝缎蒙古袍,袍襟长短适中,肥瘦恰当,正好遮住两个膝盖。在蓝缎蒙古袍的外面,套一件崭新的褐缎金线马褂。马褂上垂落的衣服褶皱,遮住了宽大的腰带以及挂在上面的饰件。只有五彩丝线编织的腰带穗头从两胯耷拉下来。那雕花镂银的蒙古刀和波浪花纹的鼻烟壶袋一左一右显露出来。一双包银的象牙筷插在蒙古刀的铜鞘里。插有10支白箭的箭囊搭过右肩挎于左侧。他脚穿光亮的牛皮靴,骑在高头大马上,一双脚踏在一对麒麟兽头的铜镫上。这精干而庄重的打扮,再加上高勒着的马头,更增加了新郎几分传奇和神秘的色彩。想想看,这不能不让人想起他那远征南北,统领武士的祖先…… 东部区妇女的头饰比起西部区妇女的头饰来说要简单的多。东部区妇女头发于前后两分,后面束髻插花簪,不戴帽;已婚妇女则发髻突出于后,如同蜗形卷发。妇女均不缠足,有穿耳孔之习。 无论东部或西部,尤其在半农半牧地区,常常受生产、生活等诸方面原因制约,妇女一般不系腰带,被称为“布斯贵”,即不扎腰带的人。夏季,男女还有用布或绸缠头的习惯。 蒙古族妇女佩带的头饰是蒙古族民间美术的一种形式,也是蒙古族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鲜花。 纵观蒙古民族服饰的历史特色或时代特色是鲜明不过的。比如从十三世纪甚至更早时期蒙古族常用的袍服,直到现在继续保留。而在半农半牧或农业区,蒙古袍除在年节、祭典时穿用外,日常却不再有人穿。即使到了纯牧区,年轻男女的打扮也格外入时,被新潮的牛仔裤、蝙蝠衫……等流行服装所取代,这就是服饰民俗在历史上形成的特点。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