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藏族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藏族

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387万余人(1982年)。分布于西藏自治区和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省的部分地区。自称“博”。各地称呼不一,如“博巴”、“康巴”、“安多哇”、“嘉戎哇”等。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使用藏文。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业。多信喇嘛教。文化遗产丰富,人民能歌善舞。从唐代起,藏族吐蕃王朝就与中原建立了亲密的关系。元、明、清朝均在西藏设置行政机构。1965年9月9日,正式建立西藏自治区。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人口4593330人。自称“博巴”或“兑巴”、“藏巴”、“卫巴”、“康巴”、“安多哇”等。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的海北、黄南、海南、果洛、玉树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四川省的阿坝、甘孜两个藏族自治州和木里藏族自治县,云南省的迪庆藏族自治州,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等地。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卫藏、康和安多三种方言,藏文系参照梵文创制而成,为自左向右横写的拼音文字。早期信仰本教,现大都信仰藏传佛教。经济以高原畜牧业和高原农业为主,牲畜和农作物主要有绵羊、山羊、牦牛、青稞、小麦等,糌粑和酥油是农牧民的主要食品。服饰以袍服为主,宽松肥大,袍、帽、靴等均多用皮毛或毛织的氆氇制成。牧民住用帆布或牦牛毛织成的大帐篷,农民住用石块或夯土筑墙盖成的平顶房。主要节日有藏历年、花灯节、雪顿节、望果节、林卡节等。文学、艺术、医学等均极具特色,享有盛名。其历史悠久,文化发达,且很早就与中原王朝建立了紧密联系,有过许多不同的称谓:唐宋时称“吐蕃”,元代称“吐蕃”、“西蕃”,明清时期称“西蕃”、“图伯特”、“唐古特”、“藏蕃”、“藏人”等。

自称“博巴”,少数又称“堆巴”、“安多哇”、“嘉戎哇”等。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以及四川、青海、甘肃、云南 等省的 部分地 区。3,870,068人(1982年)。操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使用藏文。多信喇嘛教。文化遗产丰富。远古时聚居于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在聂拉木、那曲、林芝、昌都等地区考古发现中, 曾发现旧、新石器时代的遗存。据藏文文献载, 西藏山南地区最早由氏族成员组成称为“博”的六牦牛部,在《后汉书?西羌传》中,称为发羌。六世纪, 山南雅隆部落首领,成为当地诸部的领袖,号称“赞普”(王), 建成自称为“博” 的奴隶制王朝。七世纪初, 赞普松赞干布统一整个西藏地区,定都逻娑(今拉萨),在汉文史籍中称为“吐蕃”。吐蕃与唐朝的接触日益频繁。641年松赞干布与唐文成公主联姻,曾封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710年赞普墀德祖赞又与唐金城公主联姻, 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 有了很大发展。元朝在藏族地区设置由中央管理的三个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管理包括西藏在内的全部藏族地区。明朝对西北、西南藏族地区除设朵甘行都指挥使司外,还承袭元朝土司制度管理;西藏地区设乌思藏行都指挥使司。又先后在藏族地区分封三大法王和五个王 爵。清朝,在中央设置理藩院,管理西藏、蒙古等地事务。对西藏地区, 正式册封了喇嘛教格鲁派两大活佛为达赖喇嘛(1653年)和班禅额尔德尼(1713年)、并任命驻藏大臣(1728年)会同地方办理西藏行政事务。民国历届政府都在中央设有管理蒙藏事务的专门机构。1934年, 国民党政府在拉萨设立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 是中央派驻地方的专门机构。近百年来帝国主义势力侵入, 藏族社会受到严重的摧残和破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 与汉族及其他兄弟民族人民结成了不可分割的团结互助关系。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期间, 在阿坝、甘孜等藏族地区曾建立过革命政权,播下革命种籽。解放前, 大部分藏族地区保持着贵族僧侣联合专政的封建农奴制度, 部分地区出现了地主经济。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业。已使用铁制铧、锄、镰等农具, 并用青杠等木料的砍削农具,耕作粗放、产量很低。牧区辽阔,采季轮放、不备冬草和搭修棚圈。遇灾害只求神, 造成生产无保证。1959年平息了西藏一小撮上层反动分子发动的叛乱。藏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了民主改革, 废除了农奴制度。到目前为止, 藏族地区已建立了一个自治区、九个自治州和两个自治县,并与蒙古族、哈萨克族联合建立了一个自治州。又适时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各项事业均有发展。

青藏高原的土著民族,是自旧石器晚期、新石器时代就生息于青藏高原的人类先民的后裔。本世纪以来尤其是近20年来的考古发现证明,藏族开发青藏高原的历史已有四五千年。

据1990年的人口统计,中国境内的藏族人口为460万,基本分布在1区10州2县。即,1区:西藏自治区;10州: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2县: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

自隋唐以来,藏族这一称谓在汉文史料中变化较多。先称附国,后谓苏毗、女国等,继有吐蕃、乌思藏、土伯特、唐古特、卫藏诸称。这些称谓是不同时代的产物,其地域也有区别。

但卫藏、安多和康区的藏族,均自称为“蕃”(bod)。自古而然。

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除了中国境内的藏族外,在尼泊尔、不丹、印度境内也有一部分人使用藏语。藏语主要分有卫藏、康、安多三大方言区。据藏文典籍记载,藏文是7世纪时由吞米桑布扎创制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的藏族社会发展极不平衡,西藏地方处于封建农奴制社会,保持着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甘、青、川一些藏区早已进入封建社会,但仍然沿袭着土司、头人和千百户制度,以农牧业生产为主,商业、工业等不发达,生产力十分低下。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藏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以金石、钟铭、简牍为代表的敦煌古藏文文献,以《藏文大藏经》(《甘珠尔》和《丹珠尔》)为主体的佛教典籍,以《四部医典》为代表的医学著作,以《格萨尔王传》为代表的藏族民间文学,以《文成公主》等八大藏戏为代表的藏戏艺术,早已为国内外所关注、研究。此外,在哲学、历史、历算、天文、美术、音乐、舞蹈、建筑等方面都有丰富的经典和实践积累。

藏族主要信仰藏传佛教。藏传佛教有宁玛、萨迦、噶举、格鲁等教派,有庞大的僧侣集团和寺院,有独特的活佛转世制度,其中以达赖、班禅两大活佛系统为最,迄今达赖喇嘛转世已有十四世,班禅活佛已转世十一世。藏族风俗多与佛教有关,如佛诞、宗喀巴大师忌日等都要进行佛事活动。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 自称“博”,因居住地区不同,又有“博巴”、“康巴”、“安多哇”等称谓。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国共有藏族4593330人,其中西藏自治区有藏族2096346人,占自治区人口总数的95.46%, 占全国藏族总人口的45.6%;青海省有911860人, 占全省人口总数的20.5%,占全国藏族总人口的19.9%;甘肃省316718人,占全省人口总数的1.6%, 占全国藏族总人口的8%;四川省1087510人,占全省人口总数的1%, 占全国藏族总人口的23.7%;云南省111414人, 占全省人口总数的0.3%,占全国藏族总人口的2.4%。此外,还有19482人,分散居住在全国其他省市。藏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为卫藏、康和安多三大方言,方言之间的差别很大。卫藏方言、康方言有声调,安多方言无声调。除藏族外,国内部分土族和蒙古族等以及国外尼泊尔、不丹、锡金的部分民族也使用藏语。藏文属拼音文字类型,相传公元7世纪由吞米桑布札创制,共有30个辅音字母,4个元音符号。书写形式分有头字和无头字,有头字相当于正楷,无头字相当于行书,还有一种从无头字衍化而来的草字。历史上,藏文先后进行过三次厘定。藏文文献典籍极其丰富,尤其是佛教典籍可推世界之首。藏族历史悠久,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建立了强大的吐蕃奴隶制政权,定都逻些(今拉萨)。其最高统治者称“赞普”,吐蕃王朝前后共经历了九代赞普。吐蕃王朝与当时的唐朝建立了密切关系。公元641年,松赞干布与唐皇室的文成公主联姻,之后唐封其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710年,赞普赤德祖赞又与唐金城公主联姻,进一步加强了双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元朝在藏族地区设置三个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理包括西藏在内的全部藏区。明朝在藏区也设置了行都指挥使司等地方行政机构。此外,明朝在西藏地方还先后册封了三大法王和五个王爵。清朝在中央设理藩院,管理蒙古、新疆、西藏等边疆少数民族事务。在西藏设驻藏大臣,负责办理西藏行政事务。正式册封并建立了达赖喇嘛(1653年)和班禅额尔德尼(1713年)两大活佛转世系统。民国历届政府都在中央设有管理蒙藏事务的专门机构。1949年至1951年期间,甘肃、青海、四川、云南、昌都地区和西藏相继解放,从此藏族社会、经济和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尤其是近年来,藏区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藏族社会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目前,藏族地区已建有一个自治区、八个自治州和两个自治县,还有两个合建的自治州。

藏族把一昼夜的时刻分为龙、蛇、马、羊、猴、鸡、狗、猪、鼠、牛、虎、兔12个时辰,再把12个时辰分为“白日六”,“黑夜六”时辰;以月亮圆缺定一月为29个多太阳日,又规定每个太阳月为30天,每一年为365天16时50秒,65个月中加两个闰月,以调整季节变化;以60年为周期。又根据地理及气候变化确定“四时”,如此等等,对促进农牧业生产起良好作用。

藏族称媒人为“雪堪”,一般由男子担任。藏族“雪堪”说亲时身着盛装到女方家,向姑娘父亲献上哈达,以示媒人登门。进帐后,取出怀中的酒恭恭敬敬地摆在姑娘父亲的面前。打开话题后,姑娘及母亲回避。这时“雪堪”便利用其语言才华,力争说服姑娘的父亲。雪堪说媒的当日女方家要留宿,次日女方的舅舅、叔叔、姑父、姨父等获得通知先后赶到。舅舅即“阿香”具有最高权威,“雪堪”又必须施展才能极力说服,等舅舅同意后,由姑娘的父亲打开酒瓶,从舅舅开始依次敬酒喝过,婚事就此说定。接下来开始商议办理婚事的有关事宜。

藏族送彩礼,主要是男方为姑娘准备嫁妆、首饰之类,多寡也由家境而定,同时要送女方父亲一匹好马,给女方母亲一头乳牛,给舅舅送一只雪白的绵羊。这些事完结以后,藏族待嫁的姑娘就开始每日以掺了牛奶的“白水”洗面祈求幸福和白皙皮肤。有些地区,婚前的二三天姑娘就开始不吃饭、不喝水,进行绝食仪式。有些学者认为这一做法是古代藏族从母系制向父系制过渡阶段中妇女表示强烈反抗的一种遗俗。

藏族在婚礼前一天,女方家设“女儿席”,招待为姑娘送行的宾客。姑娘的眷友们精心为其梳妆打扮,等待男方的娶亲人马。男方则由媒人“雪堪”陪同新郎及与新郎年龄相仿的表兄弟们来到女方家。新郎按规矩走在最后面,女方眷友则要向新郎泼水戏谑一番。而后入帐,“雪堪”展示聘礼,并当众夸赞新郎一番。客人们喝茶饮酒后,留下姑娘穿戴的服饰和一匹上好走马,便和新郎一起向主人告辞。

新娘在起身离家前,要请喇嘛为其念经祈祷。之后,在亲友和众姐妹的簇拥下,拜过神佛、先祖、父母及亲友,缓缓出门(有的地方是由兄长或送亲人抱出大门上马;有些则是在大家的簇拥下缓缓退出大门,以示难舍父母及家园)。在新娘起身上马之际,父亲或其他一名嫡亲长辈手擎一支“福禄箭”(藏语称为“扬木达”,是一种长约1.5尺,系有哈达、羊毛等的神箭) 在女儿头顶挥舞。福禄箭是一家福禄财运的主宰和象征,平时和家神供在一起接受香火祭祀与家人的礼拜。如若要卖自家畜养的马或牛羊,必须要拔其一绺鬃或一撮毛,系在此箭之上,表示牲畜虽已卖出,但其财运仍在家中。姑娘出嫁时,也必须将其梳下的长发系一些于神箭上,意为女虽出嫁,但并未带走家中的福禄财运(有的解释为“人是婆家的,魂仍在娘家里”)。擎箭之人把神箭悬在女儿头顶上,以左三转右三转之顺序、以边行走边绕舞的方式,在女儿头顶挥舞。同时呼唤女儿名字,使其留下“阿扬”(藏语,为福禄、福气、财运等之意),当女儿应声后,擎箭之人即快步走到上房佛前祷告,继之再到女儿跟前照例绕舞神箭,如此三次始毕。

新娘的坐骑必须由婆家准备,由娶亲人牵来的儿马必须是种公马,而不是骒马,也不乘似驴非马的大骡子,更忌讳非雄非雌的老骟马,这点在过去是非常讲究的,现在,有些地方仍很重视,有的因条件限制而稍有变通。新娘上马后,在媒人的率领下,由新娘的舅、父、叔、兄弟及其他亲友组成的庞大的送亲队伍与娶亲人一道启程出发。高头大马,浩浩荡荡。在娶亲路过的地方,若居住有男女双方的至亲时,他们也得事先准备哈达、酒肉、奶茶等接驾,即新娘与送亲的人经过时,要迎接,使之暂停行进。其仪式是先给媒人和新娘的舅舅、父亲(有的地方父母不送亲)献哈达敬酒,再依次给全部送亲者敬酒并请下马(新娘和送亲娘不下马),饮茶进食,稍事休息后即动身前行(也有不下马,饮过敬酒之后即行赶路的)。男方也要在途中设站接待。若两家相距较远时,还要先后分派几批人员,带着礼酒前往途中设站接待。双方相遇后,接待者向宾客敬酒献哈达,客方回献哈达,表示谢意。这样时走时停,边走边唱,具有浓厚的喜庆气氛。最精彩者,要数新娘、宾客到达婆家门口时的一幕:大路上马蹄哒哒,家门口人头攒动,围观者欢笑声声。新娘和送亲人马来到新郎家门前后,按传统习俗,勒缰稳骑,不肯下马。这时男方亦按传统请出说客和歌手,用动人的语言、优美的歌声动员新娘及客人下马。

说客的真诚恳请,歌手的动人歌声终于感动了新娘和“阿央仓”(藏语,“阿舅们”之意,此处是对娘家及送亲人的泛称),在新郎家族男女老少的迎接声中,新娘等始下马。有些地方,主客双方要对唱,若主方唱不过客方,客方有时会拿出要“打道回府”的架势,此时主方就要在媒人等的帮助协作下频频敬酒,再三恳求说:“不做亲时两家,做了亲时一家。”以及说些“一家人不说两家话”等等好话。在盛情难却的情况下,新娘下马,脚踩在用粮食等画着“?”字形符号的毡上,双手蒙脸,躬身伏在一位少女背上,由接亲人等妇女簇拥着,缓缓走到家(帐)门前。门口有长者手擎龙碗,内盛鲜牛奶,待新人到达时向空中抛洒,另有两人用掺有奶汁的清水请新娘洗脸,还有其他人分别持壶端盅,向所有宾客敬酒致意,并延请进门。新娘被众人簇拥着走到锅台前,将早已烧好的奶茶,在锅里用勺子扬三下,再斟舀数碗,敬给长者及来宾。司仪用优美的声调吟唱《赞茶歌》。接着,对背水用具、熬茶铜锅、盛茶龙碗,特别是对茶的种植、采摘、制作、包装、驮运及其质地、价格等等做一番赞美、歌颂,甚至把熬茶烧火用的各种燃料都要赞颂一遍。

在举行正式婚礼时,一对新人站在佛龛前地上铺好的新毡上,请喇嘛诵经祈祷,而后在司仪的指引下磕头敬拜:首拜天地神碉;再拜公婆长辈;三拜亲友来宾;最后夫妻对拜。在拜前或拜后,有些地方,新人双方的舅舅等嫡亲要为新婚夫妇披红庆贺,有的还要致祝贺词。

藏族婚礼中也有冠戴新郎之习俗,即由岳父家给新郎穿衣戴帽,将其打扮一新。也有岳父母给女婿回赠全副鞍马之俗。冠戴新郎是一项比较隆重的仪式,要由岳父亲自给女婿系腰带。祝新婚夫妇情意绵绵,永不分离,白头偕老。

新人拜罢天地,进入洞房(牧区为专置的新帐房)后,便是宾客入席欢宴。席上有鲜肉、美酒、糕点、菜肴等极其丰盛的美味佳肴供宾客享用。能歌善舞善饮的藏族同胞在婚礼上更是歌声嘹亮、舞姿蹁跹,觥筹交错、尽情而欢。那能言善辩、出口成章的“雪勘”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富于人生哲理的言词,诙谐幽默的语气互致“端雪”(即祝婚词)。整个婚礼过程热闹非凡。

而后,结亲两家共同以哈达、茯茶、布匹、肉方子等答谢媒人,以示对姻缘撮合功劳的感激之情。至此,婚礼结束。

藏族在老者去世后,子女即刻前往寺院报丧请占。报丧者要面呈寺院主事僧侣死者的属相、生辰和亡日,请求寺院派出僧侣到死者灵前诵经超度,并通过占卜来决定殡葬日期时辰。寺院派出的僧侣一般为7人,诵经7天,并有一名为“宁古喇嘛”的上师带队,作法事活动。这种超度仪式在安多藏语中称之为“盹代”。“盹代”结束后,子女亲属要将亡人生前之衣物、装饰等布施给“宁古喇嘛”;其生前的乘马及全套鞍辔,并附带行路使用的灶具一套也要给“宁古喇嘛”,求其使亡者亡魂在途中享用。另外,亡者家中还须按人均分出属于亡人个人的一份牲畜,布施给超度僧侣,作为亡者最后一次对神佛的虔心敬奉。较富裕的家庭还要向寺院布施一些财物,如茶、米、钱币、酥油、炒面、糖、红枣等,请寺院煮粥施舍给僧众。这种食物谓之“托巴”,僧众将在寺院中再为亡者组织举行诵经盛典。

藏族死者若为男性,抬置帐房左侧下角;若是女性,则抬置帐房右侧下角,以死者生前的皮袍遮体。尸体停置后,在帐房角上悬挂一布帘,帘外燃一盏酥油明灯用以为灵魂引路启途,然后在帐房外祭坛上点燃混有柏枝羊粪及炒面、青稞的火堆,谓之“煨桑”。同时吹响海螺号角,以袅袅青烟和凄切号声告示天宇。其与婴儿诞生后煨桑吹号仪式相同,但性质相异。因信仰藏传佛教,认为死是一种生命苦难的解脱,因而子女亲属虽涕泪举哀,但只默泣而不号啕,以免引起亡魂的踌躇留恋,妨碍步入极乐世界。

青海民谚曰:“喜事不请不到,丧事闻风而至。”是谓喜事上,不经主人邀请,旁人决不冒昧到场,哪怕是至亲好友;而逢遇悲痛的丧事,知道者都要主动登门志哀,哪怕素无深交。特别是藏族的葬礼上,宾客主要唁丧主而不谒亡者。此即谚所云:“当灵魂离开躯体以后,谁还来夸奖他的尸体。”宾客们持肉、酥油、砖茶或现金等丧礼,以为亡者的“盹代”及其他丧事活动增添供奉,并向亡人祝颂和安慰家属。宾客们卸去身上饰物及腰刀等,脱下帽子志哀。与亡者有过节之人往往在吊唁时引咎自责,使两家怨消仇解。

葬期虽经僧侣占卜决定,而占卜结果一般是停尸三日或五日,不超过七日,以单数为吉利,忌讳双数。葬址有些地区有固定的天葬场、天葬台,为祖辈传留下来的;有些地区无固定天葬地点,则可由僧侣占卜而定,或由子女选定,若亡者有关于葬址的遗嘱,则依其嘱而行。

藏族在送葬之日凌晨天未大亮时,由死者最小的儿子抱尸出帐(无儿侄顶,无侄婿替),以尽孝意。男人们把已经捆好的死尸和一个装满土石的皮口袋连结在一起,搭上牛背,或由专司天葬的僧人(天葬师)单背尸体前往天葬场。送葬者有十来人,途中不回头、不喧闹、不歇步,只以口哨相呼应,以免亡人灵魂识路而半途折返。到天葬场后,除天葬师及个别两三人外,其余稍作歇息即返。留下之人须不是亡者之亲属,一般为村落中有威望者或亡者生前好友。他们揭开遮尸的皮袍,以刀挑断捆带,剪下死者头发藏于山石夹缝中,将皮袍 割碎,把驮过尸体的牛鞍砸碎抛之荒野。使男性遗体向左侧屈卧,女性朝右侧屈卧,然后煨桑奠祭,齐声诵念“六字真言”。浓烟招致巨大的秃鹫,俗认为这种鸟不食活的动物,专食动物尸体,因而被视为神鸟,受到藏族的尊重。有谚语说:“对夏日格(秃鹫)不要扔石头,对父母不能道恶语。”据说每次天葬时,总有一只白色大鸟先食,而后其他鸟才敢啄食,若白鸟未至,其他鸟只盘旋于空,以等白鸟,如此就显得更为神秘了。俗信秃鹫将尸体吃得越为干净,表明死者生前皈依三宝、积善行德、功德无量,其灵魂、肉体俱已升天,反之即为恶兆,是罪孽深重之象征。此时,死者亲属需再上寺院布施财物,祈求僧侣再施法事,以拯救亡魂,使之早成正果,解脱恶劫。

青海世居少数民族中藏族人口最多,居住区域也最大,这里先说藏民族的服饰特点及历史沿革。

青藏高原上的藏族服饰,从历史渊源上来说,需要通过藏族古代史的研究资料和考古发现的成果来追溯。在晋宁石寨山战国至秦汉时期墓葬群出土的青铜器上近300个人物图像中的辫发者,其服饰特点是男女梳双辫,穿袍式衣服或毛皮披风,袒露一臂或双臂,头部有装饰。辫发习俗是古代羌人或藏族先民吐蕃人的发型特征。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加之青海地区气候的变化,藏族服饰在装饰和用料及制作上逐渐有了新变化,在御寒保暖遮羞的实用价值基础上又增加了许多审美的功能。

藏族男子服饰

藏族是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青藏高原世居民族之一。唐代时,随着西藏的吐蕃大军征服青海而迁入青海各地从事农牧业生产。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原来居住在青海的羌人、鲜卑族的吐谷浑人、汉人、温末人等的大部分融会入吐蕃人中,从而形成了具有青海地方特色的藏族。北宋时,他们在河湟为中心的广大区域建立过?厮?政权,与宋王朝关系密切,经济文化发达。明代以后被称为“西番”,民国时开始称为藏族。藏族是青海的主体民族之一,不但分布于广大牧业区的六个自治州,而且遍布于河湟各农业县,分布地区占全省面积的90%左右;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人口达113万多,占全省总人口的21.89%。从藏族整体看,青海的藏族除玉树地区外,都属于安多藏族,操藏族三大方言之一的安多方言,玉树藏族则操康巴方言。

藏族崇奉藏传佛教,青海是藏传佛教的发源地之一。元明以来,青海地区出现了塔尔寺、宏化寺、东科寺、拉加寺、结古寺等大批佛教寺院,成为藏民族精神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涌现了宗喀巴、赛赤呼图克图、根敦琼佩、喜饶嘉措、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坚赞等一大批宗教文化名人,为兴盛藏文化做出过卓越贡献。由于这样的人文背景,青海藏族民众虔诚信奉藏传佛教,其日常生活受藏传佛教影响很深,形成了以藏传佛教为主导的民俗文化,具有极其鲜明的民族特点。

青海藏族能歌善舞,热情奔放,只要有藏族就会有嘹亮动人的歌声和优美潇洒的舞姿。青海藏族有着非常丰富的口承文学、神话、传说、民歌、戏曲等,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内涵深广。史诗《格萨尔王传》更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伟大杰作,被学术界誉为“东方的荷马史诗”、“世界第一长诗”。青海不仅是“格萨尔”的故乡,还产生了才让旺堆等著名的演唱艺人。藏族的绘画、雕塑、建筑等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如“热贡绘画艺术”和塔尔寺“艺术三绝”(酥油花、堆绣、壁画)驰名海内外。

青海藏族将春节称“洛赛尔”。节前要准备年食,赶制新装。无论帐篷还是庭院都要抖尘除灰、清洁卫生。年终最后一天,要收回外借器物用具,天黑前将所有牲畜归圈。有的地区要贴对联,有藏文书写的,也有汉文书写的。同时讲究个人卫生,清除旧年不净之物。煨桑敬佛、点酥油灯、供物祈神、祈盼人畜安康、五谷丰登。除夕之夜,依各家条件,尽力丰富食物种类,尽享美味。

初一凌晨,有些地方的妇女,特别是姑娘们要争先恐后地到水源地背“晨星水”,晨星水又称“吉祥水”,据说这是爱神丹玛洒向人间的天界甘露,用它来敬神献佛,可冲洗人间的一切污秽和烦恼忧伤。用“晨星水”敬佛、洗脸后,全家老少要着新装,而后点灯、煨桑、磕头,以迎喜神,敬奉家神、祖宗。儿孙向长辈磕头拜年、祝寿延年;长辈向小辈子孙散年钱、赠礼物,以祝吉祥安康。随后全家共食年饭年茶。

吃完早饭,有人带上煨桑用物前去祭鄂博;有人带上礼品、哈达等走门串户拜年;有的则在家里准备迎接拜年的宾客,忙乱中呈现出热闹非凡的喜庆气氛。拜年者每进一家,便向该家长者及所有在场人道声“洛赛尔桑”(新年好),主人等要回应“洛赛尔桑”(新年好),并回问来宾。来宾要给长者磕头、敬献哈达,并诵祝吉祥词语。主人对来宾要让座、敬茶、敬食、敬酒,表示感谢。从初二、初三开始到远方亲友家拜年。有些地方则初一不拜年,初二始才外出拜年。

初一清晨,主人要到羊圈念经,并选出一只或一头牛羊,在其脖子或角、耳系上一条哈达或彩色布条,将其放生。此牛或羊被称为 “神牛(羊)”,代表福禄、吉祥,并终生不能剪毛、宰杀,任其自然死亡。有的还给家畜喂一些酒糟子,添些料,或在牛、羊角上涂抹酥油,以示共庆吉日。

春节一般都是到正月十五为止。期间,互请年茶、年饭,饮酒高歌;因新婚嫁娶活动多安排在春节期间,所以春节尤显热闹喜庆,自然也就是一年中忙乱、辛苦而又欢乐之时了。

青海藏区的有些地方也过藏历年,其仪程基本如同春节,隆重与热闹程度亦不亚于春节。

在春节的所有娱乐习俗中,玉树藏族自治州的赛牛之俗可谓独具一格。每年大年初一,各地的骑手牵着赛牛来到预定的“趟子”(跑道),进行比赛,届时观者如潮,群牛奋蹄疾奔,蔚为壮观。

最早世居青海地区的游牧部落是羌族。早在战国时代,青海东部就有多个羌族部落。根据考古发现,早期的羌人从事农业,后来由于气候变化等原因,才逐渐转以牧业为主。这时候,出现了一位杰出的羌族首领无弋爰剑(无弋,羌语意“奴隶”)。据传无弋爰剑摆脱秦人的囚禁逃亡时,曾藏身于岩洞,秦兵以火焚烧,有虎形物挡住洞口,才幸免于难。诸羌部落见爰剑火焚不死,认为这个人很神奇,就共同推为羌族首领。爰剑把从秦人处学到的农业生产技术传授给羌人,并以湟水流域为根据地生息,他的子孙发展为150个部落,并“世世为豪”。此后,汉武帝时汉族进居河湟地区,与青海羌人杂居。青海东部的南凉政权是西晋八王之乱时北方少数民族乘机扩大势力、实行地方割据时鲜卑族建立的。真正控制青海全境的鲜卑族是吐谷浑。吐谷浑原是辽东慕容鲜卑中的一个首领,其父涉归将部落的1700家分给他。涉归死后,吐谷浑的庶弟慕容?继位,这时候,“二部马斗”,慕容?派人对吐谷浑说:“先公分建有别,奈何不远异,而令马有斗伤? ”吐谷浑回答:“马是畜生,斗乃其常,何至怒及于人!欲远别甚易,恐会为难耳!今当去汝万里之外。”于是他率领着所属部落迁到阴山地区(今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其部族被后人称为“吐谷浑”。在那里,他们得到了大发展。西晋永嘉末年 (310年),再西迁到今甘肃省南部和青海省东南部交界的地区,逐水草放牧。他们的游牧地域东起洮河西岸,西达白兰(今青海湖以西柴达木境内)。吐谷浑人善于养马,传说他们曾获得波斯良种马,乘冬季青海湖结冰之时,与当地母马共同放牧在海心山上,次年春天,这些母马有孕,所生马驹号称“龙种”,能日行千里,人称“青海”,名闻遐迩。吐谷浑人对马匹特别重视,习惯上把偷马贼与杀人犯同等对待,要处死刑。吐谷浑移牧青海建国,其子孙以其名为族名、国名,至唐龙朔三年(663年),前后共存在了300多年。后来,吐谷浑被吐蕃军队攻灭,最后一个吐谷浑国王诺曷钵及夫人(弘化公主)被唐朝安置在灵州。吐蕃占领青海以后,把黄河以北的部落通称为“霍尔人部落”。成吉思汗率兵进入青海东部地区后,其部将格日利特及其部属在今互助县一带留居下来,和当地的霍尔人通婚,逐渐繁衍成了今天的土族。

吐蕃兴起以后,势力不断东扩。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吐谷浑大臣素和贵叛投吐蕃,把吐谷浑的虚实透露给了吐蕃,于是,吐蕃以精锐的军队对吐谷浑进行了突袭,诺曷钵和弘化公主夫妇被迫奔逃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及其附近地区)。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唐派大将薛仁贵征吐蕃,大败。吐蕃掌握了青海东部吐谷浑原驻牧地,保留了吐谷浑的部落组织。此后,吐蕃趁着“安史之乱”唐军东撤的机会,又全面控制了青海东部地区。这样,作为又一个新的部落组织,藏族就在青海地区发展起来了。吐蕃政权并不长久,唐会昌二年(842年),残暴荒淫的吐蕃赞普达磨被人刺杀,吐蕃国内大乱,其政权土崩瓦解。这时候,在青海东部兴起了一个吐蕃政权?厮?,这是最后的一个吐蕃政权。吐蕃王朝分崩离析后也有一些势力进入玉树地区。据《囊谦王世系谱》记载,大约在12世纪中叶,曾经担任过内地朝廷内大相(即囊伦谦波,简称“囊谦”,意为内务大臣) 的珠氏家族的吉乎?桔隆荣布的后代哇阿携妾及妾生的7个儿子,带领着愿意随迁的部分属民路经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折多山一带迁入玉树南部,并因其祖先吉乎?桔隆荣布曾任内大臣而命名本部落为“囊谦”,逐步将其势力扩大到玉树全境,遂成为一方豪酋。囊谦部落在玉树出现的同时,在通天河两岸出现了六个较大的部落,即年错部落、固察部落、称多部落、安冲部落、隆保部落、扎武部落。清雍正二年(1724年),清政府削平罗卜藏丹津的叛乱之后,着手逐渐招抚青海的各个藏族部落。1725年,云南提督郝玉麟在察本(今昌都)招抚囊谦部落,并颁给灵册,承认了十八世囊谦王才旺多杰的地位。与此同时,还对玉树地区的其他部落也进行招抚,召集了得尺尼昔扎那等25个部落、安冲措屯等7个部落、加德卡松等3个部落及囊谦等36个部落。共同推举了囊谦王才旺多杰为总头人。果洛地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居住着51个藏族部落,分为上中下三部,总称“三果洛”。有关“三果洛”的起源,民间还有一则传说:康区岭部智科藏古考隆的朱拉嘉本娶了年泽拉的女儿作妻子,生下了儿子朱安本。他到东部辛波转往玛绕,占领了索代、年、喀尔哇等三个部落。由于他们是从古戎中析离出来的,故被称为“古洛”,后来因为反抗头目统治,才被称为“果洛”。朱安本与岭王的女儿结婚,生下了本乙哈(即隆庆塔尔哇坚赞)。果洛三部就是本乙哈与年保页什则山神的女儿龙女司俄玛嘉(年妃美多托)的儿子塞托塔尔本的后裔发展而来的。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1:5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