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蛊毒巫术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蛊毒巫术

分类:【中国民俗】

蛊毒巫术是一种黑巫术,宋元明清时期广泛流传于闽中、闽西北和闽南的许多地方。其中尤以金蚕蛊最为著名,其次还有蛇蛊、蜈蚣蛊、蛤蟆蛊等。宋人洪迈《夷坚志》补卷第23载:“福建诸州大抵皆有蛊毒,而福(州)之古田、长溪为最。其种有四:一曰蛇蛊,二曰金蚕蛊,三曰蜈蚣蛊,四曰蛤蟆蛊。”此后的一些方志古籍对此亦有类似的记述。关于蛊的制作及其形状,一般说来,制蛊活动多为民间巫觋或蓄蛊者秘密进行。其方法是先选择一些毒虫如蛇、蜈蚣、蜥蜴、蜘蛛、蛤蟆之类混置一器中,埋于地下,听其自咬,俟一定时日后取出,如独存一物,此即为蛊,可以成为毒害人的精灵神物。《闽产录异》卷5说:“永安入汀州旅店旧有之,即蛊毒。以百虫置瓦瓮中五日,蜈蚣、山蛤、蛇三者相制不动。若蛇食山蛤,则蜈蚣食蛇而成蛊。山蛤食蜈蚣,则蛇食山蛤而成蛊。蜈蚣食蛇,则山蛤食蜈蚣而成蛊。”直至近现代,福建民间巫觋或蓄蛊者的这类秘密制蛊活动仍时可见到。原岭南大学教授黄仲琴先生1916年在福建龙溪、南靖等地调查蛊毒巫术民俗活动时,当地巫师曾告之制蛊之法。说须在农历五月初五日午时随意取一生毒虫,放于瓦制香炉内,以辰砂蘸笔,画符于黄纸上,将炉密封不透风,乘人不觉埋于十字路口。至七七四十九日之后秘密挖视之,若封符破,则术不灵。若封符如故,则密取归,置卧床下,晨夕以清茶馨香供奉,此即为蛊。

至于蛊的形状,历代说法各有异同。一些人说是虫蛇之类,或形如金蚕。有的则将其神化,说成是来去无踪,可以跟附生人或役使鬼魂的精灵等。如《夷坚志》说蛇蛊、金蚕蛊等“皆能变化隐而不常,皆有雌雄”。明代福建泉州人王世懋《闽都疏》说:“闽中多蓄蛊,其神或作小蛇毒人,有不能杀者,独泉之惠安最多。”清乾隆《汀州府志》卷45则说是“独存一虫,形如蚕色”。龙溪、南靖等地传说金蚕蛊是一种会听不会看的无形的东西,它的形状变化不定,有时像一条蛇,有时像一只蛙,或是一个在屋上跳走的穿红裤高约一尺的小孩童等,

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关于福建民间蛊毒的施毒方式,其与民间巫觋及蓄蛊者的各种巫术密切相关,整个施蛊过程,也可以说是一种巫术的施行过程。大致说来,有祭祀、供奉、祝咒、施毒等程序。《夷坚志》补卷第23说:蛇蛊、金蚕蛊等“其交合皆有定日,近者数月,远者二年。至期,主家备礼迎降,设盆水于前,雌雄遂出于水中,交则毒浮其上,乃以针眼刺取,必于是日毒一人……药初入腹,若无所觉,积久则蛊生,借人气血以活。益久而滋生,乃食五脏,晓夕痛楚不可忍,惟啜百沸汤可暂息须臾。……人魂为蛊祟所拘,不能托化,翻受驱役于家,如虎食伥鬼然。”《五杂俎》卷11在介绍施蛊活动时说:“以时祭之,俾行其毒。毒之初行,必试一人,若无过客,则以家中人当之。中毒者绞痛吐逆,十指俱黑。……又有挑生蛊、食鸡鱼之类皆变为生者。又能易人手足、心肝、肾肠之属。……又有金蚕蛊……取其粪置饮食中,毒人必死。能致它人财物,故祀之者多致富。”这些请神拜祝等活动,当然都属蛊毒巫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福州民间传奇小说《闽都别记》亦多处提到福建民间制蛊施蛊活动。近代龙溪等地蓄蛊者多为沿乡开旅店者,其以巫术手法制蛊后,晨夕以清茶馨香供奉蛊虫,随后以蛊毒暗置食物中毒害旅人。客受其毒,久必病发身死,其魂则依于施术者之家,能使施术者心中预知求利之法。但由于在未施此类巫术前,施术者必须在孤、贫、夭三者中择其一,其术乃验,因此当地人认为“金蚕食尾”,施此巫术者都没有好下场,知其法者,也不敢妄用。

1949年以后,此类蛊毒巫术逐渐销声匿迹,不再流传。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