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行会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行会

分类:【文化精萃】

行会是中世纪手工业者为保护其自身利益建立起来的组织。它是同一行业手工业者的组织。每个作坊的行东(师傅)是行会的成员。不属行会的手工业者,不能开设作坊从事这个行业。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分工的发展,城市中行会的数目也在增加。在一个城市里,往往有几十或数百个行会。行会首领由会员大会选出。行会严格规定产品质量和数量、原料的分配、作坊的人数、学徒期限、帮工工资及劳动日长短等。行会并设有基金,举办公益事业,帮助困难成员。所有这些办法的目的都是为了保障会员的利益,排斥竞争,保持各会员间利益的均衡。在城市兴起及争取自治和独立斗争的阶段,行会在保护城市手工业,传授生产经验,同压迫他们的封建领主进行斗争方面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封建社会一种同行业联合组织。旧名“行帮”。有手工业者行会与商人行会。古代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亦随之发达,手工业者和商人为维护同行利益而组织行会。行会有行头、行规,除业务活动外,并代官府征赋税。隋、唐时代,已有行业组织。明末清初,大都市出现行会,由同乡同业组成,所设机构称作会馆或公所。行会对工商业发展曾起促进作用,但有垄断性。清末逐渐衰落。

中国封建社会城市中的同业组织,分手工业行会和商业行会两种。是在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较快的条件下,手工业者或商人为限制竞争、规定生产或业务范围、维护自身利益而由同业联合组成的,唐宋前有团行,后来有行帮,明清时期多组成会馆或公所等机构。其种类随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增多。行会订有“行规”,定期聚会。行会在反对封建压迫和促进工商业发展等方面起过积极作用,但因它本身也具有封建垄断性质,当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进一步扩大以后,就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障碍。鸦片战争以后,行会逐渐衰落。

行会是贵州较典型的民间职业组织之一。行会为同行业者组成的组织,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质。其组织目的为:保护行业经济利益,传承本行专业技术,扩大行业社会影响,解决业主困难。一般都订有行规,有共同祀奉的祖师爷或行业神。行首负责组织同行人员的共同活动,协调会员间的关系,与官府和其他行会交涉有关事宜。行会的重大活动是在行业神的诞辰和忌日进行祭祀,每逢年节或新店铺开张等,也都要祭祀行业神。学徒通过一定礼仪拜师入门,向师傅学习行业技术,学徒与师傅构成拟亲属关系。贵州由于商品经济发展滞后,行会并不发达,其显示出来的民俗特征也不明显。只是在商品经济较繁荣的城镇,才出现一些行业组织,如1949年以前镇远、福泉、贞丰、湄潭等县的行会有:轩辕会,为缝纫者的行会;张爷会,为屠宰业的行会;老君会,为五金手工业者的行会;药王会,为从事医药业者的行会;鲁班会,是石工、木工、泥水工的行会;詹爷会,为厨师、饮食业者的行会;罗祖会,为理发匠人的行会;梅葛会,是染织手工业者的行会;杜康会,为酿酒业的行会;马王会,是驮马行业的行会。

各种行会每年定期在神庙(祠)中奉祀行业神。以贞丰县各行会为例:轩辕会,每年定期在火神庙做会一次,祀轩辕黄帝;张爷会,每年定期在关岳庙做会一次,祀蜀将桓侯张飞;老君会,每年在东门外老君庙做会一次,祀老子李耳;药王会,每年定期在药王庙举行,祀孙思邈;鲁班会,每年定期做会一次,祀公输般,原在老君庙举行。民国晚期,修建鲁班庙,之后做会便改在庙中进行;詹爷会,每年在神龙庙中举行,庙中有詹爷神位;马王会,每年在马王庙做会一次。奉祀行业神,往往可以增强会内成员的凝聚力,并希望所奉神碉护佑会员生意兴隆或万事顺利。现在,这些行会及相关祭祀活动已基本消失。

中国古代,官府设“肆”,对工商业者进行管理。《论语》上说“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工商业者要在肆内指定位置经营。隋唐时期,工商业者按行业结成组织,以应官差和服徭役。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各种行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遍及山西各地以至山西商人所到的外省外埠。

行业组织的构成要素有:行首(会长),值年,业务场所,这是行业组织的管理机构和场所;行业神,神庙(堂、馆、殿、阁、宫、祠),这是行业信仰崇拜;行业成员的入行、出行、拜师及其他重大活动,是行业民俗的集中体现。

山西的各行各业都供奉行业神,包括祖师神和保护神,煤炭业供奉老君,制陶(包括制砖、制瓦)业供奉尧王,刺绣业供奉嫘祖,木匠、瓦匠和石匠供奉鲁班,染料业供奉梅(福)、葛(洪)二仙,唱戏的供奉唐明皇,玻璃业供奉女娲,制酒业供奉杜康,造纸业供奉蔡伦,画匠供奉吴道子,药铺供奉药王孙思邈,变戏法的供奉吕洞宾。除上述各业保护神外,还普遍供奉财神和关帝。

行会常规的重大活动是祭祀行业神,祭祀日期是行业神的诞辰日或忌日,如煤炭业祭祀太上老君在腊月十八;刺绣业祭祀嫘祖在农历九月十六,传说此日是黄帝生日,因嫘祖是黄帝夫人,因而同时设祭;祭祀鲁班的日期是农历五月初七。祭祀活动内容,包括上供焚香,演戏酬神,饮宴,议事,交流技艺等。此外,逢年过节,店铺开张,也要举行祭祀。

晋北的应县,民间画匠多,他们结成“吴真社”,以唐朝绘画大师吴真(吴道子)为祖师爷,选举五名会首,负责组织管理、资金应用、集会演戏,最多时会员发展到三四百人。每年正月初八,吴真社在县城关帝庙举行集会。社员们举着吴真的画像,打着黄龙旗,扛着金瓜钺斧朝天镫等执事仪仗,扮演各种民间社火,在街上巡游表演,最后来到关帝庙前。他们在会场中间供奉吴真画像,会首带领众社员焚香祈祷,先给关老爷叩头,再给吴真叩头,祈求平安发财。然后,唱戏三天,有时唱十天半月,画匠们同时交流技艺,增进友谊。吴真社的画匠遍布海拉尔、呼和浩特、包头、库伦(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他们为佛教寺庙装饰佛像,彩绘殿堂,享有很高声誉,也获得不菲的报酬。吴真社的活动一直到1952年后才自行停止。

与吴真社齐名的还有“库伦社”,是裁缝匠的民间组织,以他们外出谋生地库伦为名起社,活动场所是关二郎庙,每年农历二月二举行集会,规模逊于吴真社。

手工业行会的另一项重大活动是拜师收徒。各行业的师承关系比较严密,主要体现于拜师入门、收徒、出师仪式。入门仪式,大致是择一吉日,在师傅家的正堂设祖师和保护神的神位,师徒先后向神位行叩拜礼,徒弟向师傅、师娘叩拜,再向师兄行礼,然后师傅向徒弟训话,并订立契约。民间工匠的传承仪式及师门人际关系是对家庭血缘关系的模拟,师傅往往又是父亲或岳父,学徒是儿子或上门女婿,俗说“祖传手艺”,又有“从师如从父”之说。吕梁山区的木匠、泥瓦匠、铁匠等,若要入门拜师,师傅要对徒弟进行了解,即俗话所说要“知根打底”。拜师之日,徒弟给师傅带四色礼物,即酒、肉、水果、点心等四种,焚香叩头后,立契约字据,盖手印,成为师傅的正式徒弟。中途要另拜师,须经原师傅同意,从师三年,先是干下手,打杂活,慢慢地干些粗活,最后才让干细活。三年中,除跟上师傅吃饭外,没有报酬,有的出师后还需无偿再为师傅效力半年。出师时师傅给徒弟工具一套。徒弟结婚时,要请师傅,款待从优,规格高于亲友。师傅去世,徒弟要亲临葬礼。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0:2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