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袄教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袄教分类:【文化精萃】 即波斯教。也称琐罗亚斯德教。创建人琐罗亚斯德。开创于波斯东部大夏(在阿富汗的巴尔赫),后发展到波斯各地。其教奉《波斯古经》为经典,该教认为:宇宙间存在着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斗争。在善恶之中,人有选择和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利。人死后,将由智慧和主宰之神阿胡拉?玛兹达根据其在世时的言行,作出送上天堂或投入地狱的最终裁决。要求人们从善避恶。火是善和光明的化身,它必定会战胜黑暗与邪恶。所以要求教徒在麻葛(对该教祭司的称呼)的指导下,以特定的仪式,礼拜“圣火”。公元前六世纪末波斯帝国国王大流士一世统治期间,定波斯教为国教。公元六世纪南北朝时传入中国。唐宋时于今西安、洛阳、开封时均建有袄祠。中国史称“袄教”、“火袄教”、“火教”、“拜火教”。目前,袄教徒除存在于伊朗部分地区外,印度约有20万人,分布在孟买等地。 袄教原名琐罗亚斯德教,是最先传入新疆的外来宗教。我国人民在接触到该教时,见其教徒崇拜日月星辰,认为他们是拜天,就称他们崇拜天神。“袄”是“天神”二字的省称,为了和中国传统的“天”的含义相区别,就写作“袄”。在此之前,中国的字书里是没有“袄”字的。“袄”字是为了表达“外国的天神”这一含义,在隋末唐初新创的字。 袄教约在公元前4世纪就传入了新疆。考古工作者在阿拉沟发掘的竖穴木椁墓中,就发现有袄教的祭祀台,经考定是公元前4世纪的文物,同类文物在原苏联中亚地区也发现多件。到南北朝时袄教已盛行于塔里木盆地。据史籍记载,当时高昌(今吐鲁番)、焉耆、疏勒(今喀什)、于阗(今和田)等地都信奉袄教。由于新疆和中亚一带袄教的盛行,一度曾影响到内地中央王朝的政策。 史籍中还留下一些古代袄教祭神和参与司法的零星记载。每当祭祀的日子,袄教徒就宰猪羊,煮熟用来祭神。在主祭者的带领下,以琵琶、鼓、笛伴奏,用歌舞酬神,有时还表演用利刀刺腹的幻术,据《魏书》所记,康国把法律条文旋转在袄教寺中,断罪时以此为依据。这样看来,袄教在当时西域各国的司法方面还有一定权威。 与内地相比,袄教在新疆地区兴起早,而衰亡迟。南北朝时,袄教曾在塔里木盆地一带风靡一时,几乎达到与这一地区根深蒂固的佛教分庭抗礼的程度。唐朝时,袄教在内地开始衰落,但是在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疏勒和于阗仍占有重要地位。北疆地区,南北朝时占据伊犁一带的柔然重要首领婆罗门,与信奉袄教的 哒关系密切。 哒王的三个妻子都是婆罗门的姊妹,因而柔然必然会受到袄教的影响。后来,突厥打败柔然,占有其地,进而西征 哒、波斯。 在此过程中,占有新疆及中亚大部地区的西突厥信仰了袄教。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玄奘去印度求经,途中会见突厥叶扩可汗,突厥因信奉袄教,把火视为神物,进而连能产生火的木头都不敢亵渎,不用木头做交椅,认为坐在木头上是对火的不敬,给玄奘坐的交椅是用铁做的。 唐代以后,袄教的势力在新疆有所衰退。但直到10世纪末,高昌、龟兹的袄教祭师仍与使臣一起去向宋天子朝贡。 伊斯兰教在新疆各地广泛传播后,袄教便逐步消亡,但是其遗风仍存在于柯尔克孜、哈萨克、蒙古等民族之中,作为风俗习惯一直保留至今。例如,柯尔克孜族在迎亲时,新郎、新娘每经过一个居民点时,男女老少都要出来烧把火,让新郎、新娘从火上跳过去,表示祝福。到新郎家门口时,新娘也要跳过一堆火以后才能进屋。有些地区的柯尔克孜族在迁入新居时,新居四邻的男女老少都到一里远的地方点一堆火,请迁入者跳过火堆,祈求吉利。哈萨克族在举行婚礼时,新娘要把牛油或羊油丢进火炉内,让光焰照亮整个帐篷以求吉祥。每当牲畜转场从冬窝子迁往夏窝子时,要用火熏一熏冬窝子的住处。转场途中,要烧上两堆火,把牛羊从两堆火之间赶过去,认为这样能驱邪除灾,牲畜健壮。蒙古族除保留着与上述大同小异的习俗之外,每年还有专门祭火的节日(新疆在农历七、八、九月;内蒙古在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上)。袄教的发源地伊朗,也保留着与此类似的风俗,新年之夜,家家户户都在门口燃起一堆火。全家每个人都从火堆上跳过去,认为这样能驱邪除灾,迎来幸福。这些风俗显然与伊斯兰教的教义无关,是拜火教的残留现象。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