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袍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袍分类:【传统文化】 一种长衣。《诗?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衣可长至足上。有表有里,里面实以棉絮。用新绵填充其内者名曰茧,杂用旧絮者曰袍。一般通称茧袍。汉代不以袍作正服,而作为燕居时的衣着使用。后汉始以袍为朝服。有绛纱袍、蟒袍、龙袍等。袍有宽袖广身和窄袖紧身二式。有官品职位者用锦作面料即锦袍,尚未有官职者则穿白袍,庶人穿布袍。袍本是用以御寒的夹层长衣,亦称长襦。清代开始出现单衣式的衫袍。袍也作为一般长衣的通称。 古代男子服装。据《中华古今注》:“袍者,自有虞氏即有之,故《国语》曰袍以朝见也。秦始皇三品以上绿袍,深衣。庶人白袍,皆以绢为之。”袍一般为古代男子的高贵礼服。袍服的式样为:大袖紧口,袖身宽大部分称“袂”,袖口紧窄部分为“祛”。领和袖一般都用花边,花边的纹样和色彩相对衣服来说比较素雅,常见的纹样为六格纹、菱纹。以袒领为主,为鸡心式,穿时露里衣。下摆有一排密裥,裁制成月牙状。对袍服的颜色,历代也有严格规定。如唐贞观四年(630年),定三品以上官员服紫色,五品以上服绯色,六品七品服绿色,八品九品服青色。上元元年(674年)又规定:“文武三品已上服紫,金玉带;四品服深绯,五品服浅绯,并金带;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并银带;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并媛石带。自唐直至清,黄袍被当作封建帝王的御用服饰,他人不得僭用。 古代文武百官礼服。因袍上绣有蟒纹,故称。它和龙袍略有区别,古有“五爪为龙、四爪为蟒”之说。明时称莽衣,次于衮龙服。其实明时并不以爪来区分龙蟒,在《明史?舆服志》“文武官常服”中有“一品至六品,穿四爪龙”的记载,另在“内使冠服”条中有“蟒有五爪、四爪之分。”明时龙、蟒的区分一度以头上是否有“角”为标准。清代蟒和龙尽管名义上分得很清楚,但图案往往一致,蟒袍上绣有五爪者比比皆是,只是皇帝穿叫龙袍,臣子穿叫蟒袍。蟒袍的穿着有严格的规定。清制:太子、皇子、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福晋、辅国公、镇国、辅国福晋、夫人、公主、文武官员等可服用蟒袍,蟒袍的颜色有严格的规定:太子用杏黄色,皇子金黄色,亲王、郡王经特许也可用金黄色,其他各级官员及皇亲国戚可服用蓝色、天青色。 形制不分衣裳上下不断的通裁长衣。《诗?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据此,则西周时就开始穿袍了。《礼记?玉藻》“纩为 ,?为袍”。孙希旦集解:“新而美者为纩(絮衣的新绵),恶而旧者曰?(碎细的?麻、旧絮),衣以?著之者谓之袍。”《论语》卷第九《子罕》:“衣敝?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可见在起始时,袍是指有夹里实以劣质旧絮的长衣,是庶民中的贫穷者所穿的。 到了后代,袍服有所发展,将单、夹的长身衣都称为袍服。《后汉书?舆服志》载:“袍者,或曰周公抱成王宴居,故施袍。礼记,孔子衣逢掖之衣,合而缝大之,近今袍者。今下至贱更小史,皆通制袍。单衣,皂缘、领、袖、中衣为朝服云。”据此,则知当时上至贵族,下至贱更小史皆穿这种袍服了。西汉时,从墓葬壁画和画像石看,一般文官、儒生均穿宽博大袍。自汉以后,袍服更加发展,有了绛纱袍、蟒袍、龙袍等,且成了皇帝、贵族的朝服了。 至于妇女衣着,西周时上自皇后六服,下至一般的士妇礼服,皆采用连衣裳不异其色的袍制,意谓妇人尚专一,所以不分衣与裳。自西周以降迄至明清,妇女以长身衣为吉服,始终皆然。西汉时史料贫乏,但从零碎史料中仍可窥见妇女礼服梗概。《武帝内传》载:“元封元年,王母降,侍女上元妇人,天姿精耀,灵眸绝朗,服青霜之袍,云彩乱色,非锦非绣,不可名字。”内传虽近小说家言,但证以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各种绵袍实物,可信程度就加强了。到了东汉,材料更加翔实,如《后汉书》卷十上《马皇后传》载:“(马皇后)常衣大练,裙不加缘。朔望,诸姬主朝请,望见后袍衣疏粗,反以为绮垮,就视,乃笑。后辞曰:‘此缯特宜染色,故用之耳’,六宫莫不叹息。”这就说明两汉时自后妃至侍女皆着袍服。东汉以后,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各代,妇女皆以袍服为礼服。 一种长衣。我国最古老的服装款式之一。至今仍广泛流行于蒙、藏、达斡尔、赫哲、鄂伦春、鄂温克、裕固、土、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锡伯、羌等许多民族之中。其基本特点是宽松肥大,穿脱方便,骑乘自如而又具有良好的遮风防寒性能,穿时为衣,休息时还可以当被盖,系上腰带后既可保持腰肋的垂直稳定,胸前还可以装些随身所用的东西。各民族袍服的大体形式是一样的,但具体的形制,如面料、长短、肥瘦、衣领、大襟、开衩、袖子、腰带、装饰等还有一定的差别和特点。 ①长襦。见《广雅?释器》。《释名?释衣服》:“袍,丈夫著,下至跗(脚背)者也。袍,苞也;苞,内衣也。妇人以绛作衣裳上下连,四起施缘,亦曰袍,义亦然也。”《礼?丧大记》:“袍必有表。”注:“袍,亵衣。”盖袍为深衣之制,燕居便服,故云亵衣。自汉以后始以绛纱袍、帮纱袍为朝服。②内絮旧绵的长衣。《礼?玉藻》:“纩为茧,?为袍。”孙希旦集解:“纩与?皆渍茧擘之,新而美者为纩,恶而旧者曰?,衣以?著之者谓之袍。”可见袍为劣质长衣。《论语?子罕》:“衣敝?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袍又为古军装。《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泽。”泽通,为贴身内衣。③衣前襟。《公羊传?哀公十四年》:“反袂拭面,涕沾袍。” 长衣。上古特指装有丝棉的御寒长衣。《礼记?玉藻》: “纩为茧,?为袍。” 纩即丝棉,?即旧絮。后人把夹长衣也称袍。袍宽领大袖,长及足跗,行礼和接见宾客时,均可作为礼服,也可作为朝服,但款式和颜色均有限制。黄色绣龙的袍,自唐以后,除皇帝本人穿用外,宗室近亲也可穿用,臣民不得僭越,至清末还是如此。 秦汉服制以袍服为贵。陇右汉人亦多受中原服饰的影响,袍服仍居于服饰主流。但从细微处讲,当时服饰样式亦很多。从上衣或外衣看,男子多穿袍襦(袍为长衣、襦为短衣),女子的服装是上衣下裙。裙和裳的形制相似,但已带有女性的装饰特点。从裤子来看,主要有开裆和缝裆之分,缝裆是不分季节穿的,开裆是随着气候变凉加在缝裆之上的御寒之裤,民间称其为套裤。始于汉代,婚服特别讲究色彩。《后汉书?服志》说:“嫁娶得服锦绮罗垮缯,采十二色重缘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