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裁缝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裁缝分类:【中国民俗】 缝纫者过去多为男子,俗称“裁缝”,一般为上门手工缝纫。20世纪50年代后,时兴缝纫机,缝纫者多为女人,有的人家会请她们上门做上十天、半个月。现在已经没有请裁缝上门了,人们越来越热衷于购买成衣。过去人们添置新衣,往往是买回布料去缝纫店做或者有的干脆自己动手做,觉得经济上合算些。而现在的城市居民却大都喜欢购买成衣。在湖南农村,购买成衣的比例相对城市来说要低一些,但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自己做鞋自己穿的现象越来越少,绝大部分开始购买商品鞋。 苗族刺绣儿童背裙(凤凰)(左汉中提供) 西藏的城镇、农村和牧区都有缝制藏装、鞋帽的缝纫工匠,拉萨藏话谓之“村波”,属于兼营商业者。1959年以前,拉萨的缝纫工匠有自己的行会,谓之“索康”。工匠在行会的支配下进行活动,一年中要为噶厦政府、寺院、官家支制衣差三个月到半年,每月的报酬为3藏克青稞,另有若干酥油、茶叶,每天还给4两藏银,一般用实物支付。支差的人若因故不能出差,需向行会头人送礼请假,获准后每天交5两藏银给行会,这笔钱归全体支差者所有。给头人送礼,数目依请假长短而定,多者百两,少者10两,礼物归头人所有。送礼时还有哈达一条同时献上,以示敬重。这种支差的人谓之“索康旺”。他们当中给达赖、噶厦政府支制衣差的人,一直支到60岁方可免差。此外他们每年还要给各自的主人即领主支制衣差一个月左右,过藏历年前后还要给藏政府支差3天。其余的缝纫工匠就交税差,大约每户每年交250两藏银的税,谓之“波玛”,由行会统一收齐后与请假者所交的款项一起分给支制衣差的人。支过制衣差和交过税差以后的缝纫工匠方可获得自由,或揽活到自己家干,或上门为他人制衣,收入归自己。他们可以制作藏式衣裤、门帘、窗帘、帐篷等40多个品种。 裁缝缝制藏装(张鹰摄) 缝纫行会的最高头目谓之“钦莫”,钦莫的技术最好。给达赖支制衣差时,钦莫担任达赖的服装师,这个职务谓之“更典朗杰”,意为专门为达赖做衣服的工匠。达赖的行宫里有专门的制衣作坊。为达赖缝制衣服,对服装师要求很高:既要有高超的技术,还要求服装师必须剃度出家为僧,方可当达赖喇嘛的服装师,否则万万不能。认为一般俗人身上有邪气,怕玷污达赖喇嘛之服饰。这种工匠一旦辞去这一职务仍可还俗。服装师还有若干名助手,他们是从社会上招聘来的。每年有很多人应聘,钦莫有权任意挑选,助手也要出家为僧。在给达赖喇嘛做衣之前,钦莫直接去孜恰列空挑选布料,这种布料一般是由印度进口的。做裙子的料则是山南贡嘎杰得雪“西波塘”(幸福园地)生产、姐德秀染色的称为“胜者达赖喇嘛美衣”的每年七卷“谢玛”氆氇。“谢玛”氆氇全是用绵羊脖颈下2寸见方范围内的毛精织而成的氆氇中的极品。有资料记载,精织一卷“胜者达赖喇嘛美衣”的极品氆氇,须用80只绵羊的颈下之毛方能织成。西藏民间认为羊颈下的毛绵软,其织品穿着极为舒适,故一直认为用这部分毛织成的就是上等氆氇,只有达赖喇嘛才配穿。 西藏民间缝纫工匠缝纫藏装的技艺精湛,且由来已久。历史上吐蕃赞普、萨迦法王、帕竹王朝阐化王等与大小官员在节日期间均身着精美官服、礼服进行朝拜活动。贵族的服装多采用绸缎、金丝缎、上等氆氇、狐皮、猞猁皮、水獭皮等为衣料。有些噶伦冬天穿的一件裘皮大氅,竟用上千只珍贵的鼠皮缝制而成。 贵族着装所用的三种高级缎子中的“杰西”,即龙、凤、山、水图案的面料是来自中原内地的锦缎;“呼昆”,即莲花、龙、云图案的面料是蒙古产品;还有一种叫“吾如苏”,即图案不定的料子,是前苏联的面料。由于这些面料价格昂贵,剪裁不能出半点差错,所以,给贵族制衣时,缝纫行会的缝纫师钦莫、仲多、伍钦、伍究一应到齐,各司其职。往面料上画线只能由钦莫来担任,剪裁时可以由钦莫主剪,也可以由仲多操作,熨衣服等工作则由伍钦或伍究担任。缝制贵族衣物是流水线作业,由6~8名缝纫师精工细作,身边由学徒们侍候。学徒除侍候师傅外,还要学习“空缝”。空缝是拿一块布,用没穿线的针进行缝补练习。空缝到了一定水平,才开始练习穿线缝补。 对缝纫工匠的技艺有专门的具体要求,无论是男装还是女装,在袖口和肩领的尺寸上有非常严格的规定。因此,在行会内只有钦莫或仲多才有权剪裁衣料。当然,手艺高超而在行会内没职务的,在被雇用时也可以着手剪裁,但是女人一般不能剪裁。 缝纫匠的工具主要有木尺、熨斗、线尺、顶针、线(有羊毛线和印度线两种)、针等。 缝纫业行会对外加工的衣物品种有曲巴(长袍)、参西玛(类似和服)、拉戒(贵族服装)、卡尔卡苏(噶伦服装)等。 缝纫工匠的活儿很多,除了缝制衣物外,还要缝制帐篷、门帘、天顶、围帐,制鞋帽者不仅要学会缝补,还要学会绣花,以应不时之需。如有时到贵族家支差给花瓶缝制外套,要求做工极为讲究;每年还给达赖喇嘛的水桶做盖布,做工讲究也是不言而喻的;还有给藏政府做佛像衣服,更是讲究。 拉萨的缝纫工匠以手艺和经营形式分为五类:做帽子的第一类,因拉萨地区的毡帽质量在藏区自古就享有声誉,销路广、利润大、资金雄厚,因而在整个裁缝业中独占鳌头。做衬衣和裤子的技术较做帽子者稍逊,他们自己买原料,自产自销,同时也兼卖其他东西,为第二类。做藏装者自产自销,也来料加工,为第三类。第四类是上门做活者,雇主不定,被雇主请到家里做活,管饭、酒、茶,还有工钱。这些人技术好,很受欢迎。雇主对缝纫师非常热情,这使一般裁缝过意不去,所以干活时很卖力,以此答谢主人盛情。第五类为贵族私人裁缝,长年给贵族支差,贵族每月给他们饭食,活做完后,经准许外出做活,收入归己,既不支差,也不交税。 牧区的缝纫匠主要缝制光板皮袄,有布边装饰的皮袄,也有挂面皮袄,还有鞋帽、帐篷、皮口袋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