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分类:【风俗文化】

古代套在双腿上御寒的下装。又写作“绔”、“哑”。《说文》:“绔,胫衣也”。其形制是:只有裤腿而无裤裆,相当于后世的马裤。《太平御览》引《高士传》:“孙略冬日见贫士,脱哑遗之”。即送给贫士这种穿在内裤外面的套。古代的有裆之裤称言(kun),也写作“”。《释名?释衣服》:“言,贯也,贯两脚,上系腰中也。”《晋书?软籍传》讥讽礼教之士时,曾以虱作比,说:“独不见群虱之处言中”,“行不敢离缝际,动不敢出言裆。”可见言是有裆的御寒下装,与现代的裤相当。注意:犊鼻言则指杂役所系的围裙。《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身自著犊鼻言,与保庸杂作,涤器于市中。”其形如犊鼻,但以蔽前,反系于后。裴笥集解引韦昭曰:“今三尺布作,形如犊鼻矣。”

裤古称“绔”,常见的有单裤、夹裤和短裤等。清至民国前期各地男子多穿大裆或宽裆裤。其式一般为深裆、宽裤管。既无裤袋又无门襟,穿时把裤头左右折紧,再系以裤带。闽南闽西等地有以一条布套扎裤腰者,套内可以放银元铜钱。当时闽江流域一带水上?民所穿衣裤皆青黑肥大,衣则大袖口,裤则大裤管。沿海一些渔民也喜穿短袖衣裤和大袖管,以便于渔捞操作。这与古越人“短绔左衽,便于刺舟”的遗风不无关系。除了外裤,一般男子在夏季多着短裤,秋冬要着“裤”即内裤,又称“棉毛裤”。“裤”之称,在清代闽中流传甚广的民间传奇小说《闽都别记》中已有载述,见于“缺哥望小姐”这一节故事。民国以来,有仿西裤、背带裤等新式裤流行于世。20世纪50年代以后,各地流行干部装,裤多卡叽面料。一些民间有称“半长短”者,长仅及脚踝。1980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潮流影响,各种裤式花样百出,如喇叭裤、牛仔裤、萝卜裤、直筒裤、西装裤等等,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如今社会各界的穿着都较自由随便,裤子的样式也难以描述了。此外,清末民初一些地方还有诸如裤腿、绑腿等旧式装束,如今亦早已不见,鲜为人知了。

福建各地妇女穿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福州南宋黄升墓曾出土数量可观的各式裙子。清代民国时期,一些地方仍可见妇女穿裙子,城市女性多穿绣裙等,有的乡村如莆田、仙游民间,则多见穿红裙。20世纪70年代以来,裙子在全省城乡已很普及,成为女性夏天主要的下服。至于秋冬,有的女性为求美观,“只要风度,不要温度”,依然穿裙摇摆于市。如今各种裙子像长裙、短裙、筒裙、连衣裙、套裙、石榴裙等,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极大地丰富了城乡女性的穿扮世界。女式裤子在清代及民国时期与男式裤大体上无太大差异,民间一般称为大裆裤,以其高裆肥大而得名。大多无门襟搭扣,穿时以宽松的裤头布交叉折紧,然后以裤带扎紧腰部。此时的大裤裆一般都以蓝、灰、黑等单色布缝制,样式简单,裁缝方便。民国后期,肥大的大裆裤除了山区乡村中老年妇女仍有沿用外,城市和各地青年妇女多穿直式唐装裤。其样式为中裆或浅裆,侧面开扣,裤腿渐小且直,仍为单色裤。20世纪70年代后,各种女便裤开始充斥于市,除了直筒裤外,各式牛仔裤、健美裤、半长裤等花样品种繁多,任人选购,面料有棉麻、混纺涤纶、毛料等。至于御寒的棉裤,在城市基本上已少见踪迹。各地女子婚嫁时多穿红衣,配以新式外裤或裙子,很为风光。近些年来,城市女子结婚时兴西式白色礼服长裙,多褶拖地,别有情趣。至于丧服,女儿穿白裙,媳妇穿麻裙,夫逝则妻着黑裙,各地大致如此。

是与袄相配的服装,有单裤、夹裤、棉裤、皮裤之分,样式以大裆裤为主,俗称“丐裆裤”。

旧时,天津人有在冬天穿空堂棉裤的习惯。20世纪20年代以后,则流行在棉裤中套一条单裤,到了20世纪30年代以后,已经有棉织的秋裤、秋衣在市面上流行,最有名的是“三友实业社”的产品,颜色以白为主,人们多将其套在里面穿用。裤的样式有西裤、筒裤。从20世纪50年代以后,天津人下装的穿着方法一般是内穿裤衩,再穿秋裤,外套外裤,同时根据季节变化和御寒需要,毛裤、绒裤等都可套在里面穿用。到了70―80年代,出现了瘦腿裤、喇叭裤、直筒裤、萝卜裤等等裤型,质地有棉布、化纤、毛料等。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牛仔之风传入中国,各种款式的牛仔裤以其观赏性强和实用性强而风靡一时,尤其受到年轻人的青睐。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4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