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褚遂良和孙过庭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褚遂良和孙过庭分类:【地域文化】 褚遂良(596―658),字登善,唐代阳翟(今河南禹州市)人。太宗时为中书令,高宗时任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封河南郡公,故世称“褚河南”。褚遂良当政时曾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后,故武后被立后,遭贬而死。 褚遂良书法初学虞世南、欧阳询,之后又潜心学二王,其隶楷、行书甚精,独具风格,他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为“初唐四大家”。唐初二王书法盛行,唐太宗曾下令广搜二王遗墨,天下争献,多达2000余件,真伪混杂,无人能辨。由于褚遂良深谙二王法度,故所论独出,一言九鼎,无舛冒者,深得太宗称赞。 褚遂良存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为《伊阙佛龛之碑》、《雁塔三藏圣教序记》、《孟法师碑》、《房梁公碑》、《同州圣教序》、《枯树赋》等。 《伊阙佛龛之碑》在洛阳龙门石窟宾阳洞南侧。该碑是龙门形制最大的摩崖碑刻,蟠龙头,龟趺座,通高4.99米,宽1.9米。此碑为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贞观十五年(641年)为其已故生母文德皇后长孙氏开窟造像的一篇发愿文。碑文32行,行51字,岑文本撰,褚遂良书。字大逾寸,楷书方整宽博,蕴含隶意。唐时欧阳询善隶书,他所书《房彦谦碑》,实际上是隋隶之楷法,褚遂良尊崇欧阳询隶书,故此碑多用其法,故而《伊碑》在方整宽博之中,保存着隶书准则,显得端整庄严,气势磅礴,欧阳修称赞曰:“字画尤奇伟。” ① 碑额“伊阙佛龛之碑”六字篆书,笔力挺拔隽秀,是褚遂良仅存的篆书。 孟法师俗名静素,江夏安陆(今属湖北省)人,自幼喜释,誓志不嫁,出家后精研佛典,贞观十二年(638年)圆寂子长安。《孟法师碑》全称《京师至德观主孟法师碑》,也为岑文本撰文。此碑石已佚,所传清临川李宗瀚旧藏剪裱宋拓孤本,今存日本。此书法为褚遂良早期作品之代表,体势方峻,撇轻捺重,妙得八分古意。李宗翰对字体特点分析说:“遒丽处似虞,端劲处似欧,而运以分隶遗法,风规振六代之余,高古追钟王以上”。 《雁塔三藏圣教序记》,序为唐太宗撰,记为高宗为太子时撰,唐永徽四年(653年)立。是年褚遂良58岁,所书《圣教序》字体瘦劲而时兼行草,间用分隶,运笔波拂如游丝,能将转折微妙处一一传出。褚遂良晚年用笔扎实,沉着有力,字体点画安排既匀称又紧凑,此碑可见其风神。褚遂良的小楷中常常带着极其优美的行书丰姿,不仅得王羲之笔意,而且也略带钟繇楷书之趣,这方面的书体代表,以《唐太宗哀册》为最佳。 孙过庭(648―703),字虔礼,陈留(今河南开封市东南)人,曾官右卫胄曹参军等职。 孙过庭工楷、行、草各体,其中尤以草书擅名。其草书师法王羲之和王献之,工于用笔,俊拔刚健,尚异好奇。宋代书法家米芾在《海岳名言》中称誉说:“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 唐垂拱三年(687年),孙过庭自撰自书《书谱》2卷6篇。这是一部书、文并茂的理论著作。该书深入讨论了前代书家的风格特点及继承、发展关系,透辟地阐述了不同书体的特点,同时阐述了自己的书法美学思想。他认为“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明代学者杨慎认为孙过庭此论甚精:“此四诀者,可谓鲸吞海水尽,落出珊瑚枝矣。”《书谱》还深入论述了真、草二体的相互联系,对其用笔作了宝贵的总结。书中还对书法的基本技法作了研究,提出了“执、使、转、用”四法,“举前贤所未及,启后学于成规”。 《书谱》的书法十分精美,其用笔婉转秀劲,运笔转圜自如。笔画牵引,萦带处重笔先落,即起笔锋向前直行,从而显示出矫健的神采。再者,结字点画时有侧势,然各部安排端美适度,体势仍十分严整。总之,该书论述精湛,书体遒俊,学草书者无不奉为指南。《书谱》宋时备受称誉,徽宗曾亲览题签,南宋高宗尤为喜爱,他说,《书谱》匪特文词华美,且草法兼备,学书者不可不置。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