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观无量寿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观无量寿经分类:【文化精萃】 佛教经名。全称《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简称《观经》。1卷。净土宗三部经之一,南朝宋?良耶舍译。全经分为16观,通过神话传说,阐述佛徒可由思念或口诵“南无阿弥陀佛”就能消灾灭罪,死后可以往生西方极乐净土。注本有隋智《观无量寿佛经疏》、吉藏的《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唐善导《观无量寿经疏》影响最大。 《观无量寿经》又作《观无量寿佛经》,或称《无量寿观经》,简称《观经》。主要是以观想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净土世界作为往生修行的主要方法,它和《阿弥陀经》、《无量寿经》一起构成一个总体,也是中国佛教净土宗的主要经典之一。 据历代佛经目录记载,此经在东晋时,曾经存在几种译本,但后来都亡佚了,现存的汉译本仅有一种,是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424―452)由西域僧人?良耶舍译出。 ?良耶舍,汉译意为“时称”,西域人。他从小熟读诸经,尤其善于禅学。刘宋元嘉初年来到江南,驻锡于建业(今南京)钟山道林精舍,曾得宋文帝叹赏。后应沙门僧含之请,译出《药王药上菩萨经》以及《观无量寿经》。元嘉十九年(442)他西游岷蜀,后还卒于江陵。 本经主要内容是说古印度摩揭陀国的阿贽世王弑父囚母,被幽闭的王母韦提希夫人哀请释迦佛设法解救,于是引出佛陀为韦提希夫人说三种净业、十六观门的故事。经中发挥了西方净土信仰,具体解说了往生净土的条件和修习方法,因而成为净土信仰的主要依据。 经的开头,说佛在王舍城郊外的耆崛山中说法时,王舍城太子阿贽世因结交恶友调达,并听信调达教唆,将其父亲频婆沙罗王幽禁于七重室内,并下令群臣不得前往探视,企图饿死父王。但阿贽世之母,频婆沙罗之妻韦提希夫人却暗地里身涂酥蜜和面偷偷地潜至幽禁频婆沙罗王之处,天天如此,使频婆沙罗王免致饿死。二十一日后,阿贽世见父王仍然活着,感到十分奇怪,于是严厉审讯守门者,守门者将韦提希夫人探视之事和盘托出,阿贽世闻之大怒,即欲以剑刺弑其母。后因大臣月光、耆婆等力劝,阿贽世乃将其母闭置深宫,不准复出。韦提希夫人被囚禁后,愁忧憔悴,遥向耆贽崛山向佛作礼,祈求佛为之解救,并发愿来世不再生于此浊恶之处,而愿生于不闻恶声、不见恶人的清净之处。于是佛与目连、阿难诸弟子众等来到王宫,为韦提希夫人广说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之观法。 佛为韦提希夫人说,欲往生西方极乐国土之众生,当修三种净业、十六种观法。所谓三种净业,亦称三福,即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皈依佛法僧三宝,守持各种戒规律仪。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诵读大乘佛经,并劝别人亦如此奉行。佛教认为这三条是往生西方净土的基本条件,因此称为“三净业”。 十六观法是:一日想观,即观想太阳落山之处的西方。二水想观,观水澄清,清彻成冰,成琉璃地,见有金刚宝幢、百宝楼阁等。三地想观,依水想观而成,粗见极乐国地,了了分明。四树想观,观极乐国土七宝行树,各种奇景。五宝池观,观极乐国土,功德宝池,黄金为渠,金刚为沙,七宝莲华等诸相好。六总想观,观极乐世界诸宝楼阁,诸天伎乐。七华座观,观想极乐世界,莲华台座,诸妙庄严相。八像观,观想莲华座上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及极乐世界诸妙庄严相。九色身观,由像观而转入更观阿弥陀佛诸般相好。十观音观,观想观世音菩萨相好具足,光明普照。十一大势至观,观想阿弥陀佛的另一胁侍菩萨大势至的相好庄严。十二普想观,观想自身已往生极乐世界莲华中,普观极乐世界种种庄严。十三杂想观,观想阿弥陀佛及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神通如意,变现自在,或现大身满虚空,或现小身为丈六像。十四上辈生想,观想上品诸等往生者的各种形态。十五中辈生想,观想中品诸等往生者的各种形态。十六下辈往生,观想下品诸等往生者的各种形态。 以上即释迦佛对韦提希夫人及诸弟子所说的往生西方极乐净土应当修行的十六种观法。此十六观,按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即前十三观为一类,主要是要众生从依报(国土)和正报(西方众生)等各方面去观想极乐世界的种种美好庄严殊胜之情形。后三观则是具体论述往生西方的众生应当具备的各种条件以及他们将受到的相应果报。经中将西方往生者根据他们修行的各种程度,分为三品九等,其中上品上生者应当具有至诚心,深心和回向发愿心,并且遵守各项戒律,诵读大乘经典,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此类众生命终以后,有西方三圣及无数化佛前来接引,于弹指倾即往生西方,见佛闻法,等等。其他诸等,依次递降,所受待遇,也相应依次下降,直到下品下生。经中说下品下生者,本来都是些犯了“五逆十恶”之辈,按理都应堕入地狱畜生等恶道。但因他们临命终时,得遇善知识,教他们十念阿弥陀佛名号,于是得解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亦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观无量寿经》将往生西方众生分为三品九等,几乎囊括了所有众生,特别是具有五逆十恶之下品下生者,只要临终十念,称念阿弥陀佛名号,仍能往生极乐国土,等于敞开了极乐世界的大门,极大地推动了净土信仰的流行。由于本经所述往生西方的修行方法具体而又详尽,特别是临终十念,念佛称名的方法,简单易行,人人都能实践,因此本经在净土信徒中有很大影响,对中国净土教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本经至今未发现梵本。日本佛教学者高楠顺次郎曾将此经译成英文,收于《东方圣书》第四十九卷中。中国历代注释此经的著作也很多,比较重要的如隋代智的《观无量寿佛经疏》一卷、唐代善导的《观无量寿佛经疏》四卷、宋代知礼的《观无量寿佛经融心解》一卷以及清代彭际清的《观无量寿佛经约论》等。此外,此经在朝鲜、日本也很流行,并有许多注疏之作。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