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讶鼓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讶鼓

分类:【传统文化】

宋元明民间舞蹈。也作“迓鼓”、“砑鼓”。舞者扮成男、女、僧、道、杂色等各种人物形象而舞。初为军中舞蹈。相传宋代武将王子醇在河套地带打败西夏,利用讲武余暇,教给军士“讶鼓戏”,与敌人对阵时,以“讶鼓”鼓舞士气。舞蹈动作设计、服饰、歌词等均为王子醇创作。宋代彭乘《续墨客挥犀》卷7:“王子醇平熙河边陲,宁静讲武之暇,因教军士讶鼓戏,数年间遂盛行于世,其举动舞装之状与优人之词,皆子醇初制也”。明代朱有?《黄钟醉花阴》散套:“放烟火,烘烘接太微,舞讶鼓,欢声恰似雷。”后被吸收入戏曲中,如宋杂剧金院本有《讶鼓儿熙州》、《迓鼓二郎》、《讶鼓孤》等,南曲曲牌也有《大迓鼓》。元明时仍流行。

亦作“迓鼓”、“砑鼓”。 宋代歌舞杂戏。相传为北宋王韶所创。韶字子纯,一作子醇,熙宁中任熙河路经略安抚使兼知熙州,收复河、岷等州,迓鼓之创即在此时。表演者扮成男女、僧道及各色人物形象而舞。宋彭乘《续墨客挥犀》载:“王子醇初平熙河,边陲宁静,讲武之暇,因教军士为讶鼓戏,数年间遂盛行于世。其举动舞装之状,与优人之词,皆子醇所制也。或云:子醇初与西人对阵,兵未交,子醇命军士百余人装为讶鼓队,绕出军前,虏见皆愕眙,进兵奋击,大破之。”《朱子语类》卷一三九亦载:“如舞讶鼓,其间男子、妇人、僧道、杂色,无所不有,但都是假的。”时盛行于民间,称“村里讶鼓”,人们常在赛会时结队表演,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六月六日崔府君生日二十四日神保观神生日》所载社火百戏中即有“砑鼓”一类。后世秧歌舞实源于此。此外,杂剧亦多采用此种歌舞形式,如宋周密《武林旧事?官本杂剧段数》中有《迓鼓儿熙州》、《迓鼓孤》之目。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院本名目》亦有《迓鼓二郎》、《河转迓鼓》。元明时,此舞仍盛行不衰。

宋元明代民间舞蹈,至今在河北、山西一些地区流传。宋彭乘《续墨客挥犀》记载,该舞是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为反击西夏贵族的侵扰,王安石派王韶率兵出塞,进军河湟。王韶在讲武之暇,教军士习讶鼓。在与敌对阵时,以隆隆的讶鼓声激励士气。朱熹曾说:“如舞讶鼓,其间男子、妇女、僧道,然无不有,但都是假的”,(见《朱子语类》卷139)由此可见宋代讶鼓的表演已经有了各类角色,元明诗词中时有记载,如“社火将讶鼓敲,游人把灯乱挑”。(《词林摘艳》)明散套有“放烟火烘烘接太微,舞讶鼓吹声恰似雷”的描绘。明郭勋《雍熙乐府》“一枝花”灯词更为生动:“呀!鼓乐如雷,弦管声齐,一壁厢蹦着高跷,一壁厢踏讶鼓,一壁厢舞着白旗。”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1: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