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九成宫醴泉铭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九成宫醴泉铭唐碑刻。贞观六年 (632)四月刻。在陕西麟游县。碑高7.4尺,广3.6尺。碑文魏征撰,*欧阳询书。*楷书,24行,行50字。碑左侧刻有宋元丰间各家题名,右侧刻有宋绍圣及明正德、嘉靖间各家题名。书极浑厚沈劲,气韵生动,是楷书中登峰造极之作。因历来捶拓过多,磨损严重。碑文云: “九成之宫,此则隋之仁寿宫也。冠山抗殿,绝壑为池,跨水架楹,八岩竦阙,高阁周建长廊”。“微风徐动,有凄清之凉,信安体之佳所,诚养神之胜地”。又记唐太宗避暑游览九成宫情况,并有规戒之辞。翻刻本,拓本不少,以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北宋拓本为最佳。 264 九成宫醴泉铭唐代正书碑刻。欧阳询书。贞观六年(632)刻。记述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涌泉之事。24行,满行50字。书法遒劲婉润,兼有隶意。为欧书代表作,拓本种类甚多。 九成宫醴泉铭此碑是欧阳询75岁的作品,最能代表他的书法水平,《宣和书谱》誉之为 “翰墨之冠”,赵孟頫说: “清和秀健,古今一人。”此碑立于唐贞观6年(632)4月,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发现泉水,命魏征撰文,欧阳询书,原碑石在陕西麟游,现在保存在西安碑林。全碑共24行,每 行49字。此碑的特点是: 九成宫醴泉铭唐碑。长沙欧阳询书。正书,共24行,每行50字。碑额篆书。贞观六年 (632) 立,碑在今陕西麟游九成宫。书法浑厚沉劲,意态饱满,风骨内柔,神明外朗,结构精严,法度完备,体方笔圆,仍汉之分隶、魏晋之楷合并酝酿而成,世称“大欧体”,历来为书法家所推崇。 九成宫醴泉铭唐碑。魏徵撰文,欧阳询正书,共24行,每行50字。碑额篆书。贞观六年 (632) 六月立,碑在麟游(今属陕西) 九成宫。今石尚在,但剜凿过多,已非原貌。碑文记载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涌泉之事。为欧阳询晚年 (76岁) 经意之作,历来被学书者所推重。其书法浑厚沉劲,意态饱满,风骨内柔,神明外朗。欧体取隶法,如撇、捺时用圆笔,生动而稳健。又如弯钩用转法,曲圆较长,融隶于楷。《金石史》说: “观宋拓《醴泉》,首行 ‘宫’ 字左点作竖笔,正锋一画而微转,便有韵度,是汉分法也。”《芳坚馆题跋》说: “《醴泉铭》高华浑朴,体方笔圆,此汉之分隶、魏晋之楷合并酝酿而成者。” “大欧体”结构极其精严、险峭,法度十分完备。《九成宫醴泉铭》充分体现了这些特点,故后人学习楷书往往以此碑为范本。北宋拓本以现藏故宫博物馆原李琪本为最。 九成宫醴泉铭唐代楷书碑刻。魏徵撰,欧阳询书。唐贞观六年(632)刻。碑文24行,满行50字。碑额阳文篆书“九成宫醴泉铭”6字。九成宫是唐太宗避暑之地,因宫中缺水,以杖导地而得泉水,名曰醴泉。为记述此事,欧阳询奉诏书碑,因为是应诏之作,书写时精神高度集中,极尽功力,故此碑楷法谨严峭劲,气息高华浑穆。九成宫醴泉铭在欧书碑刻中属字体较大者,结体挺拔,神气充腴。前人评其书曰:“森森焉若武库矛戟”,“醴泉铭于遒劲之中,不失婉润”。传世拓本以北宋拓本为最佳。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