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词语禁忌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词语禁忌分类:【传统文化】 民间日常用语禁忌。流行于全国各地的汉族及少数民族地区。在日常生活中,民间有数不胜数的忌讳词语,虽因地方、区域、民族的差异,忌语五花八门,但有许多词语几乎是各个民族都忌讳的。如忌讳言及“病”、“死”、“灾”、“祸”、“难”、“破”、“霉”、“背”、“穷”等字眼以及与此音、意相关的词句。逢年节忌之尤甚。年节期间还忌言及“没”、“空”、“尽”、“杀”等不吉利词语。说话中若无法回避时,定要改口来表达相同的意思,有时常以反其义的方式来表达原义。如鸭蛋的“鸭”,在闽南方言中与“?”相近,“蛋”即“卵”,与“乱”谐音,故福州人将鸭蛋称为“太平”,以免遭“?”、“乱”。客家话中“蛋”与“乱”音近,故客家人改称蛋为“春”――鸡蛋叫“鸡春”,鸭蛋为“鸭春”。粤方言将猪肝称为“猪润”,因忌讳“肝”与“乾”同音,不吉,故取其反义。因忌“舌”与“蚀”(蚀本)、“折”(折本)音近,北京人将猪舌、牛舌均改称为“猪(牛)口条”;粤语、客家话改为“猪?”;;福州话则叫“猪赚”。天津地区,包饺子忌说馅少、漏了,破了,因“少”、“漏”、“破”等都令人联想起家运、家财的不顺。年节尤忌。故年节煮破饺子称为“挣了”取其赚义。炉子加煤时忌说“添煤”(添霉)改为“添火”。论及人的长相,忌说某人眉毛长“倒了”(倒眉),因有咒对方“倒霉”之虞。至于民间忌讳赤裸裸地言及性、性器官、与性行为相关的词语以及对某些行为羞于直接表述而须改口,便称为“隐酗”。见“隐语”条。 关于语言方面的禁忌。如汉族老人病了,要说“不舒服”、“不好过”;病故时,忌说死,要说老、不在。半夜叫门,忌叫名字。人盼团圆,忌离散,与之同音或音近之物也讳言。畲族忌称“畲客”,他们认为自己是主人,而不是客。更不得贬称他们为“畲客仔”、“畲客婆”,否则是对他们极大的侮辱,会引起民族纠纷。布依族亲人阔别之时忌哭泣道别。热恋情侣忌当面哭泣倾诉,违者泪神附体,婚后将不得安宁。不能说小孩像和尚、菩萨等等,否则小孩长大后有可能无后。彝族最忌别人叫他们“老彝胞”和“盘子”,他们认为这种称呼是对他们的最大侮辱,如果有人当面这样称呼他们,那非挨打不可。在云南居住的回族忌说“肥”字,往往用“壮”来代替,譬如只能说肉壮,不能说肉肥。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