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诸宫调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诸宫调

分类:【传统文化】

宋、元、金说唱艺术之一。有说有唱,以唱为主。系把同一宫调中的许多曲子联成一套,再把若干套数连在一起来叙述故事,故名。因说唱者自击锣和拍板,并用琵琶之类弦乐伴奏,明、清时又称为“

弹词”。 北宋民间艺人孔三传首创。元代时曲分南北,诸宫调也有南北之分。在元杂剧鼎盛之后,诸宫调说唱则日益消减,到元末已是“罕有人能解之者”。宋代民间艺人张五牛所作《双渐苏卿诸宫调》已佚,仅知其名。今传有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无名氏《刘知远诸宫调》、元代王伯成《天宝遗事诸宫调》等三种。其中以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保存最为完整,思想艺术价值亦高。

宋金元说唱文学形式之一。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首尾一韵;又用不同宫调的许多短套构成长篇叙讲故事。其中曲多白少,有唱有说,韵散兼用,在音乐上变化多端。因用琵琶等乐器伴奏,故又称“

弹词”。诸宫调始创于民间艺人,北宋艺人孔三传以擅长诸宫调闻名。现存主要作品有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佚名《刘知远诸宫调》、元王伯成的《天宝遗事》等。诸宫调体制宏大,曲调丰富,形式清新,别具一格,对元杂剧的形成和后来的说唱文学有深远的影响。

北宋时兴起于民间的大型说唱艺术。因集合若干套不同宫调的曲子连续轮番歌唱,故称诸宫调。宋代王灼《碧鸡漫志》载:“熙、丰、元钓年间……泽州孔三传者,首创诸宫调古传,士大夫皆能诵。”由于曲体宏大,由调丰富,可以演唱长篇故事,表现曲折复杂的故事情节,故极受欢迎,流传久远。诸宫调的音乐吸收了唐宋以来的词调、大曲、唱赚及当时流行的其它俗曲,按其声律高低归入各个不同的宫调,用以说唱故事。早期的诸宫调由鼓、板、笛等乐器伴奏,金、元时加上弦乐器和打击乐器。诸宫调的主要曲式有:①单个曲牌的只曲;②由一支曲牌反复再加尾声的短套形式;③用属于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缀而成的套曲形式。今存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是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共用14个不同宫调及150余个基本曲牌。其它诸宫调作品有金代的《刘知远诸宫调》、元代的《天宝遗事诸宫调》及《张协状元》等。诸宫调的出现,为后世戏曲音乐奠定了基础。

北宋时兴起于民间的一种大型说唱伎艺。据载由泽州人孔三传始创于熙宁、元钓间。因集合诸多不同宫调的曲子轮递歌唱,故名。所用伴奏乐器早期主要有鼓、板、笛等,后亦有用琵琶、筝等弦索乐器的,故亦称“?弹词”。整本的诸宫调由若干音乐单元组成,形成这些单元的大致有三种曲式:一为单个曲牌;二为同宫调的一个曲牌的双叠或多叠再加一个尾声;三为同宫调的若干乐曲联成的,有引子和尾声的大型缠令曲式,不同的单元构成一个多调性的总体。表演时有说有唱,以唱为主,每段曲词可长可短,较为灵活。全篇可达数万言,用一、二百套曲子连续演唱。因其体制宏大,曲调丰富,可说唱长篇故事,表现曲折复杂的情节,故其艺术形式较“唱赚”等进了一步。南宋时,因其分别流传于南方和金域的燕京等地,音乐上各发生了一些变化,遂形成南诸宫调与北诸宫调两个系统。当时诸宫调艺人或在瓦舍勾栏演出,或组成班子流动演出,颇受人们欢迎。据吴自牧《梦粱录》、周密《武林旧事》等书记载,临安的著名诸宫调艺人有熊保保、高郎妇、黄淑卿、王双莲等。现存宋金诸宫调作品有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及《刘知远诸宫调》,已佚而可考者有张五牛《双渐苏卿诸宫调》,今人杨荫浏认为南戏《张协状元》中末色所唱诸宫调可能是现存宋诸宫调的一个片段。此外可考知其名者尚有《崔韬逢雌虎》、《郑子遇妖狐》、《三国志》、《五代史》等十余部。诸宫调的出现为戏曲音乐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宋周密《武林旧事?官本杂剧段数》载有《诸宫调霸王》、《诸宫调卦册儿》,可见宋杂剧已采用诸宫调的曲调。至元代,说唱诸宫调虽趋衰落,然其曲调却对元杂剧的音乐产生了重要影响。参见“孔三传”。

盛行于宋,金,元时代的一种大型说唱艺术,它优于以往说唱形式的地方,在于所用宫调之多,调性丰富,可以表现更复杂的生活内容。故亦称诸般宫调。它初始阶段是由若干宫调的只曲联辍而成,后来又吸收了唱赚等说唱艺术的诸种因素,增加了不同宫调的曲子,类似于复赚的扩大。最有名的作品是《西厢记诸宫调》。演唱时由说唱者本人击鼓,另由他人用拍板和笛子等乐器伴奏。有时亦使用水盏伴奏,后来又加上了琵琶、筝弦索乐器。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