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调子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调子分类:【传统文化】 琴曲体裁之一。源于隋唐时的“小调”、“杂曲”,盛行于北宋。为配有歌词的小型琴歌。与大中型琴曲“操弄”相对。隋代贺若弼的《宫声十小调》即是早期的调子。调子与曲子词的兴起有关,调子的文学部分是词,用来演唱是曲子,以琴伴奏唱曲即为调子,故词、曲子、调子是既有联系又相区别的三个名称。北宋琴曲中有不少调子曲目,琴家多将其与大型琴曲操弄对比,论述其曲体形式、风格特点。则全和尚曾举《醉翁吟》为例,分析调子的节奏处理,指出“弹调子如唱慢曲”,而操弄则如大曲;“弹调子者,每一句先两声慢,续作数声。少息,留一声接后句,谓之‘双起单杀’。”这种形式在戏曲、曲艺中较多见,是基于唱词的一种形式。成玉 则将调子喻为五言诗,“贵淡而有味,如食橄榄”,演奏时要“吟猱亲切,下指简静,如人作五言诗”。调子在流传中多仅存曲谱,成为独奏曲,而更多的只留下曲名,如《江上闻角》、《沙塞晚晴》、《范增碎玉斗》、《丁生化鹤》等。南宋浙派琴家致力于操弄的创作、演奏,调子遂失去在琴曲中的主导地位。参见“操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