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谈迁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谈迁分类:【传统文化】 明、清之际史学家。原名以训,字观若。明代灭亡后改名迁,字孺木。浙江海宁人。未出仕,布衣终身。勤于学问,常手不释卷。好观古今之治乱,于明朝典故尤所注心。以《明实录》多避讳失真,史事错讹,见解肤浅,乃着力自撰明史。自明天启元年(1621)起,据列朝实录、邸报,采诸家著述百余种,互证比较,订讹正误,于天启六年(1626)成初稿。继而反复修改。及清顺治二年(1645),以不忍国亡史灭,续订崇祯、弘光两朝史事。书成未几,原稿被盗,痛心之余,毅然重搜史料,发愤另撰,经4年艰苦经营,于清顺治七年(1650)成书,取名《国榷》。顺治十年(1653),受聘至京作记室。在京两年半,遍访明朝降官、故吏、太监、皇亲国戚,广搜遗闻,对《国榷》予以补充订正,历30余年,终成颇具特色之编年明史。另著有《北游录》、《枣林杂俎》、《海昌外志》、《枣林集》、《枣林诗集》、《枣林外索》、《史论》、《西游录》等。 清初史学家。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父。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号观若,自署江左遗民。海宁(今浙江海宁)人。为寄亡明之哀思,致力于研究经史百家、明朝典故,立志编写明史以保留明朝的真实历史。为此,他刻苦读书,不畏艰辛,搜寻、钻研明诸百家史书、历代掌故,对证比较,不断修改完善写成初稿,后又续写崇祯、弘光两朝史实。不幸书稿被偷,年逾半百,他不气馁,发奋重写,终于顺治七年(1650年)完成这部明代编年史书《国榷》。此书直书事实,匡订了《明实录》中的失实之处,史料完整,是一部对研究建州史及明史有重要史料价值的书籍。弘光元年(1644年)为阁臣高弘图的“记室”,出谋赞画,力图恢复,受赏识荐为中书舍人及礼部司务,他婉言谢绝。著有笔记《枣林杂俎》。顺治十年(1653年)他曾北上,居京两年半,遍访降臣、皇亲、宦官和公侯的门客,搜集遗闻,著成《北游录》一书,补充、订正《国榷》。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