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谚语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谚语分类:【传统文化】 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流传于民间的简练通俗的语句,俗语的一种。大多反映人民生活和斗争的经验。如“人心齐,泰山移”、“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等。谚语产生于原始社会。《尚书》、《易经》中就记有古谚,如“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等。是民间的格言、俗语的一种。流传于各族大众的口头。哲理性、科学性较强,结构严密,对偶整齐,音韵和谐,上口易记,有文学特色,艺术性很强。多在语言中引用,是“语言中的盐”。一般不独立存在。按其内容,谚语可分为生产、事理、规戒、讽颂、常识、道德、哲学、政治、生活、天气、时令、天文、地理、修辞等谚语。生产谚语又可分为农业、畜牧、渔业、林业、副业等谚语。修辞谚语可分为比喻型、回环型、对偶型、白描型、起兴型、夸张型等谚语。修辞谚语突出描写事物的特点、性状、程度等,用词准确,富有哲理。如“拣了芝麻,丢了西瓜”是对“因小失大”的形象解说。“这山望着那山高”是“见异思迁”的生动说明。“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是“各行其便”的精当比喻。1933年世界书局出版朱雨尊编的《民间谚语全集》,收4000条谚语,分35类。1937年中华书局出版《中国农谚》,费洁心著,分时令、气象、作物、饲养、箴言五部分。1982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了《蒙古谚语》(汉文版)。1983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谚海浪花――中国谚语选》,共收谚语3000余条。1985年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中国少数民族谚语选》,共收我国50多个少数民族的谚语3300多条。可见我国劳动人民所创造的谚语之丰富多彩。 湖南人民普遍爱歌、善歌,还会编歌,素有“歌乡”的美称。民间歌谣的种类很多,有祭神的神歌;反映人们生活和思想感情的情歌、诉苦歌、哭嫁歌;有伴随劳动生产的山歌、猎歌、湖歌、渔歌、号子;有伴随作战的军歌;有进行游戏的盘歌、猜歌、扯白歌、吹牛歌;有母亲和大人哄逗儿童和儿童们自己唱的儿歌,应有尽有。尤其是各少数民族的民歌,更加多彩丰富。 如土家族的“梯玛歌”、“摆手歌”、“哭嫁歌”和“薅草锣鼓”等,都极具特色。 侗族地区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之称。著名的作品有《开天辟地》、《姜良姜妹》、《秀宁吉妹》等。侗族除祭祀歌、生活歌、风俗歌、情歌、劳动歌外,还有独特的款词、理词、垒词,用唱歌的形式进行叙事说理。 苗乡是歌的海洋,苗歌伴随着苗家人民的迁徙、繁衍、喜怒哀乐,绵延几千年而不衰。其数量极多,内容包罗万象,形式活泼多样,是苗族民间文学的大宗。苗族有句俗话:“歌即话,话即歌,唱出是歌,说出是话。”在他们看来,唱歌和说话没有多大区别。 苗族歌谣中以古歌、礼俗歌、情歌最为突出。《苗族古歌》即长达上万行,从天地产生一直唱到苗族习俗文化的形式。苗族在举行每一项重大活动时,都伴随着一定的风俗歌谣。如椎牛祭祖有《椎牛巫辞》,接龙活动有《接龙歌》,婚礼仪式有《抬娶词》等。这些歌谣从内容到形式都已基本固定,像无数条无形的纽带,把民俗活动的事象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民俗活动既有形的外壳,又有神秘的内涵,给人留下神奇的感觉。 瑶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其文学以口传的民间文学为主,传播方式又以歌谣为主。瑶族民间歌谣,可说是瑶族历史、生活、知识、情感、民俗的经典。 瑶族无论男女老幼都能出口成歌。每逢节庆,歌声遍野,男女对唱,有时通宵达旦。瑶族人民纪念盘王的《盘王歌》、《评王券牒》,歌词达数千行,是描绘瑶族民族和文化生活的广阔画卷。《十二姓瑶人游天下》、《漂洋过海》、《桃源洞歌》、《千家峒歌》、《梅山洞》、《八洞歌》等,详细记录了瑶族从北往南的迁徙过程。瑶族还有许多情真意切的情歌、苦歌、生产劳动歌、反抗斗争歌、伴嫁歌等。 白族民间歌谣种类繁多,应有尽有,形式活泼,内容丰富,音乐旋律优美,曲调动听,感情丰富。有的悠扬婉转,有的慷慨激昂,有的风趣开朗,有的哀怨低沉,有的情意绵绵,有的紧凑逼人。 回族民间古歌《缠头歌》,用歌的问答方式,讲述唐太宗和回民关于回民的信仰、礼拜和风俗的问答,很有特色。 壮族的歌谣,特别是山歌内容丰富,语言简朴生动,形式多样,曲调悠扬,备受壮民喜爱。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在汉华河路口镇壮族聚居的尖山村都要举办歌节。届时,湘桂两省区方圆几十里的壮、瑶、汉各族青年男女都要穿着盛装赶来,在屋场、山寨对歌。整个村寨人山人海,异常热闹,歌声嘹亮,通宵达旦,有时延续数日。 湖南民间韵体口承文学,除以上形式的民歌、民谣外,还有大量的童谣、谚语、谜歌等。这类作品大多简短精炼,富有趣味性、知识性、哲理性,充分体现了湖南人民的聪明睿智,是湖南各族人民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和智慧的结晶。 谚语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并广为流传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反映人们的生活、生产经验,言简意赅,长于讽喻,富有哲理。其内容分为时政、事理、修养、社交、生活、自然、生产等门类。 时政类:老鹰叼鸡靠脚爪,主子吃人靠枪杆。(彝) 三句未说完就被割了舌头,三步未迈出就被抽了脚筋。(藏) 事理类:路有千条,理只一个。 鸡瘦尾不倒,人穷志不穷。(彝) 不从山脚起步,怎么到达山巅。(藏) 修养类:人贵有志,鸟贵有翅。 江水流不断,学习无止境。(彝) 才华是腰刀,勤奋是磨刀石。(藏) 生活类:家和万事兴。 天晴不砍柴,雨天断炊烟。(彝) 生病如大山雪崩,治病像寒冬化雪。(藏) 气候类:早风雨,夜风晴。 早上朵朵云,下午晒死人。 月亮生毛,大水滔滔。 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 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人黄有病,天黄有雨。 人怕老来穷,谷怕午时风。 穷人你莫夸,还有三月桐子花(冻桐子花要冷)。 春播季节,喜鹊筑巢。(彝) 天上不下甘露,地上不生五谷。(藏) 乌云赶白云,冰雹下一阵。(羌) 生产类:误了一年春,十年理不伸。 春来不下种,苗从何处生? 过了惊蛰节,犁田忙不歇。 人不哄地皮,地不哄肚皮。 种地选好种,一亩当两亩。 种子年年选,产量节节高。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农民你莫困,三挑黄土当挑粪。 穷不丢猪,富不丢书。 屋前屋后,种瓜种豆。 若要田增产,山山撑绿伞。 惊蛰点瓜,车载船拉。 寒露胡豆霜降麦,立冬油菜迟不得。 要想富,载桐树。 树多林稠,洪水低头。 河边插柳,河堤永久。 百业农为本,民以食为天。 娘壮儿胖,秧壮粒饱。(彝) 雪是草地的油,皮毛是草原的楼。(藏) 要得苹果好,施肥勤锄草。(羌) (以上谚语中,未注明民族的,均为汉族谚语。) 谚语是流传在民间通俗、简练、富于哲理、含义深刻的一种固定性的语句,是最普通的文学形式之一,是人类实践经验的结晶,河南民间俗称“俗语”、“俗话”。谚语历史悠久,《孟子》中就有引用夏代谚语以表明自己看法的,如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于”,说明夏代前后已经有了谚语。谚语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河南民间最贴近人们生活的谚语为农业谚语,从本书所引用的大量生产以及农时谚语就可知道这类谚语在农家生活中的地位。其次是生活中处事、交往、个人修养方面的谚语也是人们常说常用的,诸如: 土帮土成墙,人帮人成王。 要得公道,打个颠倒。 山高有攀头,路远有走头。 只有大意吃亏,没有小心上当。 谚语内容富于哲理性、教育性,常常是民间警示、约束自己、教育子女的口头禅。 谚语用三言两语反映人生、社会的某种经验和道理,具有启示、教育、警醒作用。台湾民间流传的谚语很多,举不胜举,这里选择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略加阐释。 “一返一,二返二。”意思是办事要有原则性,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毫不含糊,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不能因为感情或某种原因,把一变成二,把二变成一。这是做人处世的原则。 “一步棋,一步着。”人生做事,就像下棋。每一步棋,都要下得恰当,才能取胜。做事也是如此,要深思熟虑,每行一步,每出一招,都要扎扎实实,不要走错、做错,而且能够出奇制胜。原则就像下棋一样,一子落错,满盘皆输。 “一时风,一时雨。”行船要看风势,逆风行船,不但吃力不讨好,还有倾覆的危险。人的行事也要善于观察时机,时机一到就要紧紧抓住不放,利用有利的时机行事,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成功的机会,往往只是一时之风,一时之雨,不抓住就会很快消失,以后就很难遇到。 “一分钱,一点血。”一分钱是要花费一点血而取得的,把钱看做血的人,才懂得钱财来之不易。浪费一分钱就等于白白流掉一点血,多么可惜。所以人们持家、用钱要精打细算,不该用的不用,该用的就要用,不要乱花钱。乱花钱,即使钱再多,也会花完。 “一粒米,百人汗。”这句谚语的意思很明白,告诉人们要珍惜每一颗粮食。一粒米是许多人用血汗种植而获得的,不容随便糟蹋和浪费。扩而言之,要人们珍惜百物,因为它们来之不易。 “一遍贼,百世贼。”谚语告诫人们不要做偷盗等坏事。一个人做了坏事,不仅给自己抹了黑,也将给祖宗、子孙百世蒙上了耻辱。做了一回贼,便使家族百世蒙受了贼名,这是多么不值得。 “一样生,百样死。”凡人都是一样从娘胎生出来的,但死有种种:有病死的,有无疾而终的,有寿终正寝的,有暴死路途的,有正气浩然而死的,有委曲求全而死的,有受人唾骂而死的,等等。谚语意在鼓励人们珍惜一生,做个有价值的人,同时也告诫人们不要作践自己的一生,活得连猪狗也不如。 “靠山山会崩,靠水水会焦。”人生贵在自强不息,不要光是依赖别人。人要独立自强,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本领,干出一番事业来。这才是最可靠的。 “是不是,骂家己。”在人际交往中,往往有是非之事的发生,谁是谁非,谁曲谁直,应该先有自律自责的精神,先想想自己有什么不是之处,不要动不动就先指责对方。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是人生处世的一大学问。 “细汉偷挽匏,大汉偷耕牛。”这句谚语是告诉人们对下一辈的教育要从小抓起抓紧,不能疏忽。小孩子偷了匏瓜,不加教育,长大后就会偷耕牛了,所以对小孩子犯的错误,不能因为其小而忽视容忍。小时不加以教育纠正,长大后就难了。 “过时卖历日。”这是说人要重视商机,抓住商机。历日(即日历)要争取在元旦前卖出,过了年就没有人买了。扩而言之,卖货物也讲究抢先机。 “大鼎未滚,小鼎冲冲滚。”这句谚语前后意思是相反的,用的是比喻手法。前一句是比喻谦逊,后半句是比喻喜欢吹嘘炫耀自己。前后相比,告诉人们要谦虚,不要自满自傲。 “心无邪,不惊鬼。”这是说人的心里没有邪念,做事公正,襟怀坦荡磊落,就不怕鬼敲门。谚语告诫人们要心无邪念,无邪则无欲,无欲则心正理直,还用担惊受怕吗? “忍耐久着赢。”人要有坚忍不拔的精神,能坚忍则能办大事。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就是这个意思。韩信如果不能忍受胯下之辱,动刀拼个死活,也许他早为刀下之鬼,就成不了名震一时的大将。如果因小事而不能忍住,为一时痛快而争强好胜,结果不是两败俱伤,就是自己先吃了亏,受了伤,甚至付出了生命代价,那么还能做成什么事呢?能容受人所不堪之忍,才是深思熟虑而能有大作为之人。 浙江谚语植根于浙江深厚的文化土壤,并在其中长期生息和繁衍,因此,具有鲜明个性和浓郁地方特色。谚语是民间口语的精品,它是在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中,为总结和传播社会生活及生产经验的需要而逐渐形成的。浙江谚语一经形成,便和本地区的文化历史相辅而行,它包蕴了当地经济、政治、文化、风俗、心理素质、语言风格、自然地理等各方面的特点,成为语言和地域文化最典型的表现。 浙江谚语按内容可分为十几大类,分别为事理谚、修养谚、社交谚、时政谚、生活谚、家庭谚、乡土谚、自然谚、农林谚、工商谚、文教谚等。大类之下,又酌分若干中类和小类。 在农工谚中,反映农耕信仰和农耕观念的最多,这可谓农民天性,浙江农民特别钟情于水田。“万物生于土,万物归于土”;“旱地改水田,一年顶两年”;“洋金杯勿(不)如泥饭碗”,被视做天经地义。“相公易做,农事难学”;“十年练得文秀才,十年练勿(不)好田秀才”,除农民良好的自我感觉外,还如实地反映了农业劳动不是简单劳动,它同样需要付出巨大的智慧和创造才能。水稻生产,从选种、播种、育秧、插秧,到耘田、除草、施肥、灌溉、防治病虫害以至割、打、晒、藏、加工,都有很多相对应的谚语,真可谓是一部精湛绝伦的稻作万宝全书。历史上的农业生产,在相当程度上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自然气候的变化对农业收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测气象和测丰歉几乎是同义的。在绍兴流行着“北风吹我背,有米也勿(不)贵;南风吹我面,有米也勿(不)贱”的谚语同样含有合理的经验成分。 浙江素有百工之家的美称,与林、渔、牧、副谚语相比,更具个性的似乎还是百作谚语。“养身百计,勿如随身一艺”;“一艺富翁,百艺勿穷”,可见浙江民间历来看重手艺。“东阳东阳,泥水木匠”;“打铜修锁走四方,全国县县勿离康(永康)”;“龙泉剑,云和铁”;“温州弹棉郎,挑担走四方”;“红帮裁缝数奉化,本帮裁缝数常熟(后者属江苏省)”等等,道出了几乎县县都有行业优势。 浙江广阔的海域和内河、湖泊,丰富的水运和渔殖经验,这方面的谚语数量,在乡村各项经营中仅次于农耕。“顺风张,鱼满舱”等道出了航驶、张网与风向的关系;“养鱼如绣花,一针勿能差”;“放网如放箭,一针勿能欠”,提出了放养、捕捞的精细要求;“夏雨绵绵,一网两船”;“梅秀钓鱼,越钓越喜”,充满着丰收乐趣。蚕桑之谚也不少。“养蚕种地当年发”;“秧好半年田,蚕好半年宽”;“男采桑,女养蚕,四十五天就见钱”;“种竹养鱼知倍利,勿及采桑四十天”,蚕农有深切体会。 浙江随着商业的繁荣,都市的兴起,工商谚也渐露头角。“三江口,舟船流”、“三江会,海路通”,“湖州一个城,勿及南浔半个镇”,就因为南浔地主率先大规模转营工商,从事丝、盐、房地产等交易,经济发展很快。“前世修个街头狗”、“好男勿离三尺柜”,人们的观念也在改变。浙江商论、商务、商德等谚语,占有自己的一席地位。 浙人尚勇之风,在“苏空头,杭铁头”、“义乌拳头,兰溪喷头”、“诸暨大拳头,萧山海浪头”等谚语中,已有反映。刚勇移之于国家和民族,表现在不畏横暴,敢于抗争,自强不屈,其风自越王勾践始迄于今。如“民心不可悔,国力不可伤”、“宁做刀下鬼,不做亡国奴”、“浪前不抛桨,敌前不弃枪”以及“见蛇见蝎,勿打作巷”,如此等等,无一不是民族正气的表现。 六朝以降,江南日趋繁华,尚勇逐渐让位于尚礼,而占民风之先。民间礼训甚多,如“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有礼勿迟,迟来礼数到”;“人大力勿(不)亏,礼多人勿(不)怪”、“亲,亲勿(不)得一线;蛮,蛮勿(不)得一点。”而礼中突出一个让字,如“话在嘴边停三停,事在礼上让三分”;“礼让三分勿(不)折本”;“一争两丑,一让两有”。让的范围很广,如“路经窄处,须让一步”;“走路让道,上岭让老”;“轻担让重担,空船让满船”;“有活争着干,有菜让着吃”;“前客让后客,堂前让大伯”等,贯串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柔克之道,早见古籍。但民间却是从生活中逐渐认识到刚和柔之辩证法的:“拳头要硬,嘴巴要软”;“人在软话面前躬身,牛在烂污泥里打滚”;“柴经勿(不)起百斧,人经勿(不)起百语”;“只有软倒人,呒有硬倒人”;“以抛压人口,以理服人心”。推而广之,生理现象、自然现象莫不如此,“口舌软能生牢,牙齿硬要落掉”;“小塘能养大鱼,软绳能捆猛虎。”而“刚则易折,柔则常存”,则是这种哲理思考的抽象概括。 浙江的自然、人文优势,使浙江人民充满着自豪感和恋土感,这在谚语中反映得相当突出,如“千山万水,勿如家乡的俏水”;家乡的一隅土地也是特优,“游过天下八百州,勿(不)如陶朱山后一搭头”。对于具有标志性质的地方建筑物和自然物,更是恋恋不舍、念念不忘,如“勿(不)见天皇塔,眼泪滴滴答”;“在家天天见壶山,别了壶山叫爹娘”。 浙江谚语自身的特色是雅和俗的共存和交融。当然,主流是俗。雅谚如“明镜可以照脸,通古可以知今”;“遇文王,讲礼仪;逢桀纣,动刀兵。”俗谚如“斜八石”、“羊百跤”、“鸭叉袋”、“鸭新妇”等。“斜八石”是稻穗饱实的外形特征,稻子成熟时穗株倾斜,农民一看就知道这是个好年成。后几条则反映了羊、鸭的某些生长规律和生活习性。形象化是谚语的天然特色。“人热跳,秧热笑”,把秧苗对自然气候的要求生动地表达出来了。最有趣的要算“冬勿(不)蒙头,春勿(不)露脊”了,它一语双关,用于卫生保健是实指,用于农耕稻作却是形容,说明冬闲和春耕以前稻田灌水的不同要求。 总之,浙江生产谚语上表现的勤和慧,社会谚语上表现的柔和刚,乡土谚语上表现的秀和文,以及谚语自身风格上的俗和雅,这些特色,虽不是浙江所独具,但确实反映出浙江谚语的整体风貌。浙江谚语丰富深邃的内涵,绚丽多彩的特色,可以说,是历史文化的一笔伟大遗产,是自上古先民起,经过一代又一代精雕细凿的语言文学宝库。 谚语是口耳相传的哲理性较强、又易于普及的民间文学珍品,述理多用精粹的一两句语言表达,意境深远,哲理性强,给人一种明晰的启示。许多在农业、天象、地理、卫生、健身等方面的谚语,很难说清它出自何时何地并何人之口,几乎达到了万人同语、城乡共道的地步,说明它与人类生命与生存息息相关,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陕西谚语,虽有地域特点,如农谚,天象、生活、婚姻等谚语,和其他一些地方有差异,但在时政、林业、渔业、人际关系、处世哲学等方面的谚语,和全国许多地方有共同之处。可见,绝大多数谚语是全社会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谚云: “十句谚语九句理。”不算夸大其作用,仔细琢磨可以称为 “十句理”。陕西谚语,以其内容分,有时政、事理、修养、社交、生活、自然、经济等各类。时政谚语多为评述社会和国家大事的,如 “足寒伤心,民怨伤国” (长武、兴平)、“国强不受侮,民富不受辱”、“明君治吏,贪官害民” (淳化、乾县)。事理谚语多为一些浅显但哲理性较强的恒言,如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永寿县)、“空想一百条,不值一分钱” (礼泉)。修养谚语是律人律己、体现社会公德、个人品德的格言,如“物贵有用,人贵有志”(武功)。社交类谚语指人际关系、社会交往中恪守的一些道德规范,如“人多出韩信,智多出孔明”(三原县)、“不怪自己绳短,反怪人家井深”(长武县)。生活类谚语能最广泛、最直接地阐述道理,如“勤者有余,懒者不足”(礼泉县)、“有钱难买手脚勤”(彬县)。自然及生产类谚语,随各地区的农事和经济状况不同,而有不同的规范性谚语。如“进入清明节,人畜不能歇”(礼泉)、“夏至无雨三伏热”(杨陵区)、“急水不养鱼”(乾县)。各种谚语,被喻为可以和巨著媲美的袖珍文字作品,算是“缩天地于掌握,凝大海于点滴”,是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精华。近现代,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民群众知识的增进,也出现了一些新谚语。如“书报为良友,知识自然有”、“科学使人聪明,迷信使人愚蠢” (彬县)、“劳动长智慧,实践出真理” (永寿) 等。 谚语,是民间短语中的一种,它与俗语、歇后语、惯用语、俗成语、暗语等,共同汇成为民间语言的海洋。特别是谚语,是人民群众的智慧和生活、斗争经验的总结,言简意赅,富有哲理,是民俗文化的深刻反映。 民间谚语,早在文字产生之前,就在民间流传,先秦典籍中多有引用。出生于山西的战国思想家荀况,在他的著作中就引用了许多民间谚语,如《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后演化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生于水而寒于水”);《王制》中的“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新唐书?食货志》和《全唐诗》中,都有“古无门匠墓”的记载,而在山西平陆一带至今流传有“门匠无墓”的谚语和故事。它说的是黄河流至三门峡一带,有三门山,河分三股,从鬼门、神门、人门湍急而过,舟行之处,频频倾覆,只有熟悉水性的船工,才能过此三门,人称“门匠”,然而多数都葬身鱼腹而无墓地可寻。农村以土筑墙,其方法是用两片木板相夹,中填湿土捣实,层层加高。据说,早在三千多年前,是一个叫做傅说的奴隶,把这种方法总结为“打墙板,上下翻”的谚语,迅速流传和推广,傅说也由此而成为宰相。 山西谚语内容丰富多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自然、军事、民族、宗教、民俗等方面以及各行各业,包罗万象,应有尽有。有富有哲理的事理谚,有为人处事的社交谚,有褒贬时事的时政谚,有人生经验的家庭谚,有天时物象的自然谚,有四季变化的时令谚,有风物特产的风土谚,有日常生产的农林谚,有行商贸易的工商谚,以及文化教育的文教谚,等等。其中最有特色的当数风土谚和工商谚,略举若干。 花花真定府,锦绣太原城。 平陆不平沟三千,万泉没泉常年旱。 生在晋祠下,不知天有旱。 大同婆娘,朔州营房, 平遥城墙,绛州教堂。 悬空寺,三根马尾空中系。 先有佛光寺,后有五台山。 若问祖先在何处? 山西洪洞大槐树。 晋南有三宝:猴头、红柿、稷山枣。 山西不缺烧,住在煤旮旯。 清和元的头脑,认一力的蒸饺, 宁化府的陈醋,稻香村的软糕, 六味斋的酱肉,老鼠窟的元宵。 高平萝卜晋城葱,阳城硫磺沁水蜂。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三十石榴四十糕,五十六十捏寿桃。 天下黄河敬一神(大禹)。 不通生意经,买卖做不成。 袖长善舞,钱多善贾。 经商三件宝:货真、价实、信誉高。 一客失了信,百客不上门。 利薄招远客。 货卖对路。 秤儿不如天平,天平不如心平。 物以稀为贵,货以缺为高。 隔夜金不如到手铜。 人长交,账短算。 钱点当面,话说桌面。 货扎三道紧,账算三遍清。 货问三家不上当。 山西历史上有许多人收集、整理、研究谚语,如清代的祁隽藻,历任兵部尚书等职,曾著《马首农言》。民国年间河津人刘逵九,编著有《山西农家俚言浅解》。吕效吾等编著的 《宁华堂牧羊经验》等。山西的许多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大量采用谚语,增强了艺术特色,著名的 “山药蛋” 派代表赵树理十分巧妙地运用谚语,魅力永存,如“插起招军旗,便有吃粮人”(《小二黑结婚》)、“新官上任,不摸秉性”(《锻炼锻炼》)、“理怕众人秤”(《十里店》)、“烧的纸多,惹的鬼多”(《老定额》)等,举不胜举。 1997年编定出版的《中国谚语集成?山西卷》,收录12大类谚语约2万余条,分为64个中类、100余个小类、1000余个细串,是山西有史以来第一部最为完整的谚语专集,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和文献价值。并且附有《山西谚语方言表》、提供者名录和谚语采集家简介。在注重代表性的同时,注重科学性,对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土谚、自然谚、时令谚,均有简明的注释。 限于篇幅,民间短语中的俗语、歇后语、惯用语、暗语以及民间谜语、口头令语等这里从略。 藏族著名的格言集《萨迦格言》、《木喻格言》、《水喻格言》等收集了很多藏族谚语,在青海藏族群众中广泛流传,不但是他们生活的指南,也是他们道德情操和为人处世的教材。据说,《水喻格言》是甘南拉卜楞寺四大赛赤之一的贡唐?丹白仲美三世所作。其内容生动活泼、比喻贴切。《水喻格言》以“水”作比喻,《木喻格言》以“树”作比喻,恰当地和社会上各种现象联系,形象鲜明,寓意深刻。 《萨迦格言》中说: 不肯辛勤劳动的人,一生不会有成果; 不经辛勤耕耘的土地,再肥也得不到好收成。 《水喻格言》中说: 不管河道宽与窄,深不深要勘测; 不论巧言说多少,一看行为就知道。 点点不息的漏水,能滴穿坚硬的山岩; 只要勤奋努力永不间断,就能达到光辉事业的顶点。 《木喻格言》中说: 遭到霜打的鲜花,若想结果那是妄想; 不专心学习的人,要想成名那是自欺欺人。 果树相互嫁接,能结出累累硕果; 学者相互交往,智慧的结晶将会无量。 这些充满哲理的语句,结构严密,语言简练,发人深省,值得借鉴和学习。 青海汉族的谚语也丰富多彩,内含哲理。如: 自己的主意一帖药,别人的主意风搅雪。 人有七情八欲,地有沙漠成滩。 骆驼的脖子再长,吃不了隔山的草。 家鸡再打不出门,野鸡养老不恋人。 人心没有鸡蛋大,骑上骡子想骏马。 百人百心事难成,万人一心土成金。 这些谚语通俗生动,形象贴切,又引人思索。 另外,青海海西蒙古族谚语、土族谚语、汉族歇后语等都概括精辟,富有哲理,具有鲜明的高原特点。如: 有了佛爷不等于不死人,有了公牛不等于每个母牛都生犊。 鼻子可以歪,心肝不能歪。 树要从小栽培,人要从小培养。 锋利的钢刀砍不断流水,飞快的骏马丢不开身影。 一根毛线吊磨扇――悬。 豁牙啃西瓜――道道还不少。 墙上挂门帘――没门。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