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费希特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费希特

分类:【文化精萃】

德国古典哲学的著名代表之一,主观唯心主义的“古典代表”。出身于贫困的手工业者家庭。先后就学于耶拿大学和莱比锡大学。大学毕业后做过家庭教师。1794年任耶拿大学教授,1805年任爱尔兰根大学教授,1809年以后,任柏林大学教授、柏林大学第一任校长。主要著作有,《全部知识学的基础》,《知识学引论第一篇》,《知识学引论第二篇》,《人的天职》,《论学者的使命》,《告德意志民族》等。

费希特是第一个从右边批判康德哲学的哲学家。他从更彻底的唯心主义立场出发,把康德的先验唯心主义发展成彻底的主观唯心主义,排斥了康德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因素。他从唯心主义立场出发,看到唯心主义哲学与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对立,他认为,这两种体系绝对不能并立,不能调和,那种把两者综合起来的混和体,必然存在巨大裂缝。他指出,唯心论和唯物论的争执,本质上是: “自我”与“物”哪个是第一性的。他认为“自我”与“物”必定一个是第一性的,一个是第二性的,第二性的东西依赖第一性的东西,与第一性的东西综合在一起。任何一个哲学家,必须从中选择一个作为第一性的,否则就会陷入怀疑论。从这一立场出发,他认为康德哲学中的物自体,是完全不必要的赘物,是纯粹的虚构,是“无”,为了哲学体系逻辑上的一贯性,应该把它清除出去。

他批判唯物论,认为唯物论是无用的,因为它不能解释从存在到表象的过渡,他认为,唯物论在这个问题上做了一个“巨大的跳跃”。他批判狄德罗对物质与精神关系的唯物主义解释,认为这是讲空话。他的结论是,唯物论不能算哲学,只有唯心论才可能是哲学。他认为,哲学必须从绝对最先、绝对无条件的原理出发,这个原理无需证明。其他一切都从这个原理推论出来。他认为,“自我”就是这种开端的东西。他提出三条基本原理。

费希特哲学的第一原理是自我设定它自己。他认为,“自我”自己设定它自己,凭自己设定自己的活动而存在,不依靠他物。他认为,自我既是活动者,又是活动的产物;既是行为者,又是行为产生的结果。他指出,他的“自我”,不是个人的“小我”,而是人类的“大我”。他把这一原理称为“正题”。

费希特的第二个原理是自我设定非我。他认为,与“自我”相对立的“非我”,是由“自我”产生出来的。他所说的“非我”就是“不属于自我的实在性”,即周围客观世界。他认为,“自我”产生“非我”,主体产生客体,精神产生存在。同时他又认为,没有“非我”作为对立面,“自我”也得不到理解和说明。他称这一原理为“反题”。

费希特的第三个原理是自我与非我的统一。他认为,自我与非我,统一于作为意识的自我之中。在自我之中两者相互对立,相互限制,相互制约。他把“非我”对“自我”的作用,“自我”受“非我”的限制,叫作“理论认识”;而把“自我”对“非我”的作用,“自我”克服“非我”的限制,叫作“实践活动”。理论认识与实践活动统一于自我。可见,“自我”与“非我”既相对立,又相统一,但统一于“自我”之中。他把这叫作前两个原理的“合题”。费希特认为,人类的全部知识,都只能从这三个原理推论出来。

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强调理论认识与实践活动的统一,强调“自我”与“非我”的统一,从而反对康德的不可知论,这些辩证因素对德国古典哲学中辩证法思想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费希特哲学的这些合理因素是包含在彻底主观唯心主义外衣下的,他的“自我”是夸大到脱离了客观自然的精神,他的所谓实践活动也只停留在意识范围内,这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无力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软弱性。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3:4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