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产褥感染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产褥感染

产褥感染指产褥期因生殖道的创面受病原菌的感染,引起局部或全身的炎症变化。产褥感染多发生在手术产后、产程延长、胎膜早破,有产前或产后出血或产前近期有性交或盆浴的患者,为外源性细菌引起的感染。此外,平时寄生在阴道或肠道内的细菌,一般不致引起炎症,但若机体抵抗力减弱或产道有创面,有利于细菌繁殖时,这些细菌可成为致病菌,表现为产褥感染症状,即内源性感染。产褥期最常见的病原菌为厌氧链球菌和大肠肝菌,偶有致病性很强的B溶血性链球菌。阴道裂伤或侧切伤口皮肤的针眼感染,多为表皮上的葡萄球菌所致。此外还应想到有淋菌感染的可能,临床表现可分为:
❶会阴裂开或侧切伤口的感染,伤口局部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
❷子宫内膜炎、子宫肌炎、细菌从胎盘剥脱的创面入侵到子宫内膜,如感染深入肌层则形成子宫肌炎,多发生在产后3—7天,有低烧,恶露可有味,子宫或下腹有压痛,子宫缩复不良。
❸如炎症继续发展未能控制则可引起急性输卵管炎,急性盆腔结缔组织炎、急性盆腔腹膜炎及弥漫性腹膜炎,最后发展为大量细菌进入血循环成为败血症。一般产褥感染多为子宫内膜炎及肌炎,但产褥期体温升高需与上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乳腺炎(很少发生在产后10天以内)等鉴别。如有条件可做宫腔细菌培养,除可明确诊断外更对抗生素的选用有很大帮助。处理应用广谱抗生素或联合用多种抗生素,因产褥感染为多种细菌混合感染,或厌氧菌及需氧菌的混合感染。用药时最好能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选用有效药物。一般常用药如青霉素(如过敏可改用红霉素)加卡那或庆大霉素。如为厌氧菌感染可加用灭滴灵。第三代头孢霉素对需氧及厌氧菌皆有效。在处理产褥感染时应注意增强体质,供给足够的营养,如高烧感染不易控制时除用抗菌素外应给以小量多次输血或营养疗法。产褥感染的处理上应注意预防为主的原则,孕期注意加强营养,增强体质。对早破水、产程长及手术产后应给预防感染药物。

产褥感染chanru ganran

在分娩后,由生殖道感染所引起的疾病,称为产褥感染或产褥热。细菌可在产前、产时或产后由外界进入产道,例如妊娠末期盆浴或性交,接产时不注意无菌操作,分娩后未注意外阴清洁等。此外,产妇自体感染也可引起产褥感染,例如阴道内平时不致病的厌氧性链球菌,当产道有损伤时可致病,又如牙龈炎、扁桃体炎及其他病灶处的细菌可由血循环转移至产道,引起产褥热。特别是产前有贫血、营养不良及其他慢性疾病身体虚弱者,抵抗力低下易致感染;产时失血过多、胎膜早破、产道创伤者亦有利于细菌滋长。急性子宫内膜炎是产褥感染中最常见的一种。轻者,于产后3~4天出现下腹疼痛,低热,恶露量多且混浊有臭味,子宫有压痛;重者,全身症状重,高热、寒战,子宫大而有明显压痛,恶露量不一定很多,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盆腔腹膜炎、败血症等严重的并发症。产褥感染应以预防为主。妊娠期应注意纠正贫血。孕前增强体质亦十分重要。及时治疗鼻咽部、牙龈、泌尿道、生殖器等的炎症。妊娠期尤其是最后2个月禁止性交和盆浴。产褥期注意外阴清洁护理,情况允许可早下床活动以利恶露排出。

产褥感染

产褥期致病菌进入生殖道,引起局部(外阴阴道炎、子宫内膜炎、盆腔结缔组织炎、输卵管炎等)或全身性感染。表现为发热、下腹痛、恶露多且臭,腹膜炎体征及中毒性休克。治疗采取坐卧位,全身支持,抗生素控制感染及局部病灶的处理。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0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