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赠白马王彪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赠白马王彪分类:【传统文化】 曹植作。该诗序曰:“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会节气。到洛阳,任城王薨。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意毒恨之。盖以大别在数日,是用自剖,与王辞焉,愤而成篇。”此诗正以悲愤贯穿各章。任城王曹彰,白马王曹彪素于曹植友善,此来洛阳,一不明而死,一大别在即,诗人之悲可知矣。诗分七章,首章写离京就道归藩,路长河深“欲济川无梁”。诗人“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他犹豫踯躅“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思亲愈迫,怨望愈切。第二章续写道路坎坷难行: 太谷寥廓,荒无人烟,惟山树葱郁苍苍,自生自长。由于连绵不断的阴雨“泥我涂”,日久“流潦浩纵横”,所以“中逵绝无轨”,诗人只得“改辙登高岗”,但是山路陡峭,马又病了。第三章接着写马虽然病了“犹能进”,但是我心里郁闷不畅却很难消解。诗人以“郁纡将何念”设问,过渡到忧思原是怀人:“亲爱在离居”,兄弟“本图相与偕”,但是中途却遭离散。因为那奸邪小人从中挑拨离间,他们如“鸱枭鸣衡轭,豺狼当路衢”,混淆黑白,使魏王与诸兄弟恩断亲疏。诗人想要控诉这些小人,但是“欲还绝无蹊”,不得已,“揽辔止踟蹰”。第四章感物伤怀。诗人中路徘徊,欲行不甘,欲还无路,“踟蹰欲何留?相思无终极”,思情依依,这时候,阵阵秋风送来丝丝凉意,为风所惊动的寒蝉凄切地鸣叫起来。太阳落山了原野上枯草茫茫,一派萧条。飞鸟扇动着羽翼匆匆地归巢;被落下的孤兽急急地跑着寻着它的同伴,口里衔着的草都来不及吃。自然界物各有所托各有所归,独我进退无居,怀人不得,因此“感物伤我怀,抚心长太息”。第五章紧承上文问答“太息将何为? 天命与我违”。诗人对悠悠无极的天命发出沉痛的质问:“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死者“孤魂翔故城,灵柩寄京师”,而“存者忽复过,亡没身自衰”。人生一世,死只是瞬间,“去如朝露?”,并且天老人之速,“影响不能追”,像光、响一样难以追蹑。而自己命非金石,寿之不永,想到这里“咄?令心悲”。第六章诗人故作通达“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大丈夫志在四海,即使分离“万里犹比邻”。如果彼此恩爱不绝,离的愈远而心愈亲。因此“何必同衾,然后展殷勤”,更不要像小儿女一样“忧思成疾 ”。 虽如此,但当此骨肉友于仓卒作别,前途未卜归期难定,故“能不怀苦辛”。第七章诗人说“苦辛何虑思? 天命信可疑”,所虑苦辛,只在于命运在人而非天。求仙访道以达长生只不过是松子的欺人和自期;世间变故瞬息幻化,“百年谁能持”,今日我们离别,几时才能再执手相会?请王慎“爱玉体”,克己谨行,夕惕若厉,以求“俱享黄发期”。此诗为曹植名篇之一,“忧伤慷慨,有不可胜言之悲”(刘克庄《后村诗话》),此诗正是以悲痛之笔抒悲愤之情: 一为白马王曹彪生离之悲,二为任城王曹彰的死别之悲,三为自己前途未卜命运幻灭之悲。三悲流注交叉,苍凉慷慨,震魂摄魄,入人肺腑。在艺术上,绘沿途景,叙心中事,抒怀中愤。景、事、情,互相穿插,互相辉映,各章又有侧重,使全章跌宕有致,沈德潜《古诗源》称“章法绝佳”。而且诗以抒情为主,以叙事作线,以景物衬托。叙事生悲,触景伤情,寓悲于叙,寄哀于景,诗人目之所见,思之所存,无不悲情四溢。此外,结构上章章钩连,诗学上叫顶真格或曰辘轳体,使各章形式上紧凑,语气上转折,情绪上?递无穷回还往复,变化穷极。再者诗多用比兴,语不求华丽,而情委婉含蓄,《岁寒堂诗话》说它“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是也。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