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赫勒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赫勒分类:【文化精萃】 匈牙利哲学家和社会学家。1929年生于匈牙利。1958年以前,她一直是乔治?卢卡奇的追随者和助手。1958年由于“错误的和修正主义的思想”,失去了布达佩斯大学的职位,并且被开除出匈牙利共产党,在布达佩斯的一所中学教书。1963年,被部分恢复名誉,在匈牙利科学院进行研究工作。1968年,她在一份抗议苏联干涉捷克斯洛伐克的声明上签字。1973年,据说又因她的思想无论是在左的方面还是右的方面都偏离了正确的路线而受到官方的批判。1977年,移居澳大利亚,在拉特鲁比大学讲授哲学和社会学。主要著作有:《日常生活》(1970)、《马克思的需求理论》(1976)、《关于文艺复兴时期人的问题》(1978)、《论本性》(1979)、《历史理论》(1982)、《对需求的独裁》(1983)等。赫勒毕生特别关注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她的主要学术贡献在于建构马克思主义人类学和需求理论。在《关于复兴运动时期人的问题》一书中,她强调指出,一切文化都是日常生活的需要、冲突和问题的结果。后来在许多著作特别是《日常生活》中发展了这些思想。她指出,个人的再生产是一个相对自主的领域,它不同于整个人类的再生产。日常生活是个人再生产活动的总体,个人再生产活动创造了社会再生产的可能性。她通过重新思考马克思的需求理论,肯定了青年马克思所主张的激进革命是一种激进的需求革命思想,但在考察马克思后期的经济著作中,她认为,就“联合起来的生产者社会”的目标而言,马克思的理论存在这样一个基本问题:没有回答由谁来决定生产力的分配以及直接为消费服务的商品生产的条件如何。因为在他那个时代这些问题还没有出现,然而现在已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焦点。她认为,在联合的生产者的社会中,一种新的需要结构将会出现,它不是围绕生产性劳动和物质消费而是围绕本身是目的而且成为第一需要的人的关系来确立的。根本的需要构成我们日常生活的手段,而且包含社会主义生活的目标。它们是作为资本主义范围内“市民社会”发展的结果而形成的,它们既是必然的,也是革命的。赫勒以根本需求理论为出发点来分析现存的资本主义和所谓真正的社会主义(在她看来,只有“联合生产者的社会”才可以说是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是一个在其中各种需要都受到控制和操纵的社会。但是,苏联和东欧社会同样也不能满足根本的需要,也许它们比资本主义更糟。她把这种现存社会主义的模式称为“对需要的专政”,在这种专政之下,社会共同体的需要由中央机构确定和公式化而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和赞同。赫勒的社会需要理论,既是一种社会形态理论,同时也是一种革命理论,她指出一个阶级、社会阶层、一个政治纲领或某个运动的革命特点只能到被解放了的人类的真正的、明确表达出来的和自觉的需要中去寻找。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