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赵国的衰亡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赵国的衰亡分类:【地域文化】 赵自孝成王以后,国力日衰。孝成王统御无方,且政治失措,听信谗言,数次易将为秦所败,特别是长平之战和邯郸保卫战的失利,赵国元气大伤。后不久,晋北太原之地、晋南上党之地又为秦夺,至秦始皇初年,赵地仅有邯郸、中山、河间等膏腴之地与云中、 门、代诸边郡。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昏庸暗昧,先疏廉颇,致使廉颇奔魏。国势日衰,终至为秦所灭。当时的秦国,乘历代之扩张之胜势,推行远交近攻、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战略,不断向东方六国进逼,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并灭二周后,又夺取韩地成臬(今河南汜水县)、荥阳(今河南荥阳县)初置三川郡,二年,命蒙骜伐赵,取榆次(今山西榆次县)、狼孟(今山西阳曲东北)等37城,置太原郡。三年,王 攻赵,取上党诸城,同年,蒙骜又由上党率师伐魏,克汲(今河南汲县),遂渡白马津进逼魏都大梁。魏信陵君率五国之兵败秦军于河外,但秦国的实力并没有受到严重影响。第二年,晋阳反秦,旋被蒙骜平定,重建太原郡。秦王政初年时,秦的国土扩张已拥有北起上郡(今陕西榆林县)沿太原郡、河内郡、三川郡、南郡(今河南西南至鄂西荆襄地)直至黔中郡(今湘西地)。后又攻取韩魏之地设置东郡。这样中原大半、黄河中游和汾河流域都失于秦手,且北部、西部山地险隘之要也为秦国所控,并吞六国之势已成,统一中国的进展,仅是时间问题而已。 秦国灭赵之战,始于秦王政十一年(前236年),迄于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前后共九年,大战有三次,赵初由李牧抗秦,后由赵葱抗秦,终被秦王翦所败,国亡。现分述如下:秦王翦首次伐赵,始于秦王政十一年冬,乘赵悼襄王正用兵伐燕之机,王翦、杨端和率主力军由上党地区越太行山高台地进攻邯郸之西方和北方,克阏与、撩阳(今山西左权县),又遣桓 率一军由南阳出兵,沿太行山东南麓克邺邑、安阳(今河南安阳)。赵军以李牧为将西克王翦,以扈辄为将南抵桓 。秦赵主力在太行山高地、双方一部在漳河流域展开激战,成相持之势,旋即罢兵。第二年,赵悼襄王死,子迁立,是为幽缪王,颇愚暗。秦王政十三年(前234年),秦桓 再度进攻南部赵军,由漳河下游渡水,迁回扈辄军的左侧背后,破赵军于平阳(今磁县东南),杀扈辄,灭赵军10万,扈辄军没,赵王调李牧军南来,与桓 军战于宜安(今河北成安县)大败秦军于肥。 桓 军退守安阳。 第二年,李牧复北回西路,秦军又乘机夺回宜安、平阳、武城等地。 秦王翦二次伐赵,始于秦王政十五年(前232年),他鉴于第一次在太行山高地,被李牧军所阻,乃改由太原出井陉关以攻邯郸之北,另遣一部军由邺邑、安阳攻邯郸之南,结果北、南两路的进兵,均为赵将李牧(在北)、司马尚(在南)所阻。秦军只攻取了番吾(今河北灵寿县西南),别无进展,秦赵遂又罢兵休战。这时秦军转而攻韩魏,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灭韩。这一年,赵国大旱,第二年,赵王迁又为秦的反间所欺,罢黜李牧及司马尚,使赵葱及颜聚代将,李牧不受命,赵王捕而杀之,废司马尚。秦王政十八年(前229年)冬,秦王翦第三次伐赵,自率主力由井陉破赵葱军直逼邯郸,以杨端和由邺邑进兵邯郸之南,赵葱兵败被杀,颜聚亡去。秦军遂克邯郸,俘赵王迁,赵国亡。王翦屯军中山(今河北定州市),秦王政亲至邯郸劳军。赵公子嘉率宗族数百人奔代,自立为代王。赵之亡大夫多奔代归嘉,代王嘉与燕合兵军上谷(今河北怀来县),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秦将王贲攻辽东灭燕,回师时又转兵攻代,俘代王嘉,代亡。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