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赵普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赵普分类:【文化精萃】 北宋政治家。字则平。幽州蓟县(今北京市)人,后迫于兵乱随族南迁,在滁州(今安徽省滁县)授徒谋生。后周显德三年(956),身为后周禁军统帅的赵匡胤率部进攻南唐,在滁州一带相持不下。得知附近有一饱学塾师,姓赵名普,遂亲往拜访,欲求良策。赵普告知另有崎岖小路可至敌后,赵匡胤大喜过望,果然出其不意,取得胜利。从此赵普跟随赵匡胤,开始政治生涯。后周显德六年(959)积极参与陈桥兵变,促使赵匡胤登上皇帝宝座,建立北宋王朝。接着,又说服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原禁军主要将领的兵权,加强了中央集权。还帮助宋太祖定下“先南后北”的统一大计,即先灭掉相对衰落的南平和楚两个南方割据政权,后进攻北方的北汉等割据势力。由于赵普足谋多智,决事如流,在北宋初创的宋太祖和宋太宗时期,“事无大小,悉咨决焉。”为创建有宋一代基业,立下汗马功劳,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出色的政治家。死后封为韩王,谥忠献。赵普不以文称,其著述据史载仅有《龙飞日记》、《文集》两种。前者今有《四库全书总目》所记《永乐大典》本,后者今已不存。其事迹具见《宋史》卷二五六、《宋史新编》卷六九、《东都事略》卷二六、《隆平集》卷四等。 字则平。北宋幽州蓟县(今北京西南) 人,后迁河南洛阳。后周时,为赵匡胤幕僚,任掌书记,策划陈桥兵变,帮助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入宋,授右谏议大夫,充枢密直学士。建隆元年 (960),出征平定李筠之乱。同年,又请速平李重进之乱。任枢密使、检校太保。乾德二年 (964) 起任宰相。参与谋划北宋初年的重大方针政策,如选拔各地精兵充禁军,削弱地方武力;实行更戌法,使兵将分离; 罢宿卫和节镇兵权; 命文臣知州; 诸州置转运使、置通判,以集中行政权和财政权; 解除石守信等兵权,防止大将夺取帝位; 对契丹采取守势等。“普为政颇专,廷臣多忌之”。及太祖晚年,其宠渐衰,出为河阳三城节度使。太宗时又两度为相,两度出为武胜军、山南东道节度使。淳化三年 (992) 因病辞职,封魏国公。死后追封真定王,真宗时因避讳改韩王。谥忠献。他少时为吏,虽多智谋,但读书太少,晚年常读《论语》,因此有 “半部《论语》治天下” 之说。 北宋政治家。字则平。幽州蓟县(今北京西南)人。五代后周时为赵匡胤幕僚,策划指挥陈桥兵变,协助其代周建宋。以佐命之功,授枢密直学士。原后周节度使李筠、李重进相继起兵反宋,他先后为太祖出谋划策,对平定二李功不可没。历任枢密副使、枢密使,乾德二年(964)任门下侍郎、平章事,加右仆射等职。因为政专断,与太祖矛盾渐深,太祖晚年,其宠渐衰,出为河阳三城节度使。太宗即位,屡受政敌卢多逊压制,因迎合太宗旨意,上书言“金匮之盟”事,再次入相,参与迫害皇弟赵廷美。太平兴国八年(983),再度罢相,出为武胜军节度使。雍熙北伐时,他上《班师疏》批评太宗“乐祸求功”。端拱元年(988),再度入相。淳化元年(990),他自请罢相,出为西京留守。后卒于洛阳,谥忠献,追封韩王。他曾著有《龙飞日历》,记陈桥兵变的经过;另有《赵韩王集》,但都未能流传至今。 北宋初建,统一大业尚未完成,宋太祖“雪夜访普”,问以统一之策,赵普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即先依次平定南方的荆南、湖南、后蜀、南汉、南唐,之后转向北方消灭北汉,完成统一。与此同时,辅佐太祖采取了一系列安抚人民、保护经济的措施,最终形成全国基本统一的局面。 鉴于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武将倡乱的局面,构成对中央集权的巨大威胁,赵普建议太祖改革兵制。首先抑制武将势力,以“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大将兵权;以三衙分领禁军,互不统属,相互制约。另一方面则为适应战争需要,专任边将。在军队管理上,严格内部等级,严明军纪,淘汰老弱,从各地选拔精兵入禁军,提高军队战斗力。实行“更戍法”,每隔几年更换禁军驻屯地点,而将领不动,使“兵无常帅,率无常师”,杜绝武人专权作乱。 针对晚唐五季节镇太重、君弱臣强的弊端,赵普提出了“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三大纲领。收天下节度使兵权及管理地方的权力,以文臣知州,添置通判以为制肘;设转运使掌一路财政,各州按规定留足自用外全部上交中央;为禁军选拔精兵,增强实力。由此消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达到了强干弱枝的目的。三大纲领成为太祖以后宋代历朝君主奉行的“祖宗家法”。 在政治思想上,赵普以儒家为主体,间杂黄老思想,提出天下之物“道理最大”,认为治理国家必须按照“道理”,即国家的法令制度进行。包括帝王在内的任何人,都不能“任私意”而行之。赵普在宋初为相十载,重视法制建设,宋初一系列法令制度的确立与其都有密切关系。而宋初法令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健全,才使国家得以迅速走上有条不紊的轨道。 赵普重视人才的选用,认为“治国莫如用贤”。史载其荐举人才,虽多次被太祖拒用,仍不改初衷,甚至触犯龙颜,直至“太祖乃悟,卒用其人”。他又认为“用贤莫如历试,历试莫如责功,责功莫如较考”,注重加强对官吏的考课。他并不崇信“天人感应”,不看重天命,认为人心才是国家稳定的关键。他强调人君要体恤百姓,轻徭薄税,要有爱民之心,才能国运绵长。他还主张澄清吏治,严惩贪官污吏。 赵普为人失于忌刻,性贪敛,在“金匮之盟”与秦王赵廷美之死上,历来遭非议。但在治国大节上,他作为开国宰相,能“以天下事为己任”,恪尽职守,对赵宋王朝的建立以及北宋初期的国家建设卓有贡献,不失为宋初最杰出的政治家。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