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越窑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越窑

分类:【传统文化】

古代著名瓷窑之一。窑址在今浙江余姚上林湖一带。因其地古属越州而得名。早在东汉至东晋就烧造青瓷,隋唐五代至宋初为瓷器生产繁荣时期。越窑烧造的瓷器,釉色青中微带黄色,后改进至清水般湖绿色,光泽晶莹。唐代器胎较厚,中唐以后出现划花、印花装饰,五代时刻花大为盛行,器上多刻有花鸟、人物或几何图案。器形主要有碗、壶等。越窑瓷器当时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海外,印度、伊朗、埃及和日本等地均有越窑遗物发现。

指唐代浙江越州范围的青瓷体系。《旧唐书?地理志》:“武德四年平李子通,置越州总管,……越州领会稽、诸暨、山阴,……乾元元年复为越州旧领县五……。”根据考古调查,窑址分布范围超过唐代越州管辖范围。窑址最集中,工艺最佳的县份是余姚、慈溪、上虞和宁波。其他地方还有鄞县、镇海、象山、绍兴、奉化、诸暨、黄岩、临海等地。越州地区生产青瓷历史悠久,春秋战国就有比较发达的原始青瓷生产。唐、五代的越窑是生产最繁荣、工艺水平最高的时期。产品有各种规格和形状的碗、盘、杯、瓶、钵、罐、执壶、碾钵、瓷罂、墓志等。工艺成熟。唐朝诗人皮日休在《茶中杂咏?茶瓯》诗中称赞越瓷和邢瓷的成型工艺:“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越窑青釉工艺居当时全国第一位,它的釉色青绿碧透,淡雅纯净,像平静的湖水一样。著名诗人陆龟蒙在《秘色越器》诗中歌颂道:“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由于越窑工艺上的巨大成就,精美的青瓷在唐代已进入宫廷。部分作坊定为贡窑。在越窑主要生产地,余姚上林湖(现归慈溪县管)西岸发现一件青瓷墓志,志文记载主人在光启三年(887)殡于当保贡窑之北。《新唐书?地理志》、诗人徐夤的《贡余秘色茶盏》诗中也记载着越窑青瓷向宫廷进贡的事。这些向宫廷进贡的高档青瓷称为“秘色瓷。”在陕西扶风法门寺,考古工作者从地宫发现了数以千计的皇家珍宝,是唐懿宗僖宗皇帝敬献给佛祖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的供物,其中有十四件越窑青瓷,精美伦绝。地宫里发现的造物帐上称这种越窑青瓷为秘色瓷。为了供皇室使用,许多瓷器用金银作装饰,文献称为“金银饰陶器”、“金银瓷器”等。在唐代繁荣的商品贸易中,瓷器最贴近生活,是最受人们喜爱的物品,在东北亚、东南亚、南亚、西亚等国家都发现有越窑青瓷。在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中,越窑青瓷作出过积极的贡献。

亦称越州窑,形成于唐代的一个具有相同风格的庞大青瓷烧造体系,其地域不限于唐代越州所辖之浙江绍兴、上虞、余姚,在明州 (今宁波)、州 (今临海、黄岩) 等地也有越窑青瓷,但因越州之瓷窑产品有似玉类冰之美,故名越窑。越地烧造青瓷始于商周,下至宋代,而唐、五代为越窑的鼎盛时期。越窑青瓷的特点是胎骨较薄,施釉均匀,釉质匀润,釉色柔美,青翠似玉。因其质地优良,朝廷还设官督造宫廷用品,因之又另有秘色瓷之称。唐代陆龟蒙曾用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形容越窑秘色瓷的釉色特点。五代余姚窑是钱越统治者烧造贡器的主要窑场,不仅质量好,而且产量大,每次供奉的青瓷少则万余,多达十四万件。越窑青瓷造形多为杯、盘、碗、碟、瓶、壶等日用器具。唐以前多为单一的青釉,五代以后多以刻花或釉下褐彩装饰。装饰方法有刻花、划花、印花、堆贴等,纹样有动植物、山水、人物、神仙等。宋代越窑逐渐衰落,其造瓷地位为汝、钧、定诸窑取而代之。

亦称“秘色窑”。唐五代北宋初著名瓷窑系统。中心窑址在今浙江上虞、余姚、慈溪上林湖一带,为大规模青瓷产地,唐时属越州,故名。举凡诸暨、绍兴、镇海、鄞县、奉化、临海、黄岩等地窑场,皆烧造越窑青瓷。唐代已以釉色如冰似玉享有盛誉,诗人陆龟蒙以“夺得千峰翠色来”之句,赞美其巧夺天工;陆羽《茶经》评青瓷茶盏,亦推越窑为第一。因追求玉器效果,故以素面为主,少有装饰。五代时,一部分窑场为钱氏吴越国宫廷垄断,专烧“秘色”贡瓷,其釉偏于黄色,或青中闪黄,釉层薄而均匀,有釉下褐色彩绘装饰。五代晚期至北宋,釉色趋于湖绿色,出现丰富多彩的刻划花纹样,题材有山水、翎毛、人物、花卉等。太平兴国年间,宋朝廷接收窑务并设官监烧,今题有“太平”年款的碗类器皿较多见。产品曾远销海外,今印度、伊朗、埃及、巴基斯坦、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均有遗物发现。北宋中期以后衰落。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3:2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