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踏歌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踏歌分类:【传统文化】 古代群众性自娱歌舞。亦称“踏舞”。此舞以脚踏地,边歌边舞。汉代宫廷和民间均有踏歌风俗,唐、宋时仍盛行。《西京杂记》载:汉宫女“以十月十五日,……相与联臂踏地为节,歌《赤凤凰来》。”唐刘禹锡《踏歌词》:“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宋代蔡卞《宣和书谱》:“南方风俗,中秋夜,妇女相持踏歌,婆娑月影中,最为盛集。”宋人马远画有《踏歌图》。 从汉唐至宋代广泛流传的传统民间舞蹈。不专指某一种舞蹈,而是古人对脚踏地为节,载歌载舞的群众性歌舞的通称。晋《西京杂记》称:“汉宫女以十月十五日,相与联臂踏地为节,歌《赤凤来》。”《后汉书?东夷列传》载:“昼夜酒会,群聚歌舞,舞辄数十人相随,踏地为节。”踏歌的歌唱特点是同一曲调,即兴填词,反复传唱。舞蹈特点是众人手拉手,随着歌唱节奏以脚踏地,不时有舞动手臂的动作。唐代诗人刘禹锡《踏歌行》诗“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顾况《听山鹧鸪》诗“夜宿桃花村,踏歌接天晓”。储光羲《蔷薇》诗“连袂踏歌从此去,风吹香气逐人归”等等,都形象地将踏歌的盛况展现在我们面前。踏歌在唐代传入日本,流传于宫廷及民间。至今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中,仍能寻找到踏歌形式。 中国古代群众性娱乐活动。又名跳歌、打歌。人们多于节日集会时在郊外街头、成群结队,手拉手,以脚踏地,边歌边舞。 这一娱乐形式在汉、唐、宋代皆广泛流行。《汉书》、《西京杂记》中皆有关于踏歌的记载,至唐代,被改造加工成为宫廷舞蹈。唐玄宗先天二年元宵节,皇家在福安门外举行踏歌舞会,有千余人参加踏歌,连续三天三夜。据刘禹锡《竹枝词序》载,唐代踏歌用联唱《竹枝词》吹短笛、打鼓伴奏。舞时不分男女,围成圆圈,手牵手,边歌边舞。类型有:踏地为节、连絮舞;顿足踏歌,拍手相合;择场跳月以择偶等。宋代在元宵、中秋都有盛大踏歌活动。不仅女子踏歌,而且有男子踏歌。马远的名画《踏歌图》便是例证。 在古代南方少数民族中踏歌活动也很盛行。其活动形式基本无差别,只是称谓上不同,如打跳、跳歌、踏散、踏塘等。至今踏歌仍是南方少数民族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 踏歌从唐代已东传日本,天赋天皇三年(674)曾在大极殿举行。此后,正月十四男踏歌,正月十五女踏歌之风相沿成俗。日本的歌?、歌垣、盆踊都是踏歌的演变。 亦称“踏舞”,古代蒙古族集体舞蹈。元代广泛流行,踏地做拍,载歌载舞。据《元朝秘史》载:“既举忽图刺为可汗,于豁儿豁纳黑川,绕蓬松树而舞蹈,直踏出没肋之蹊,没膝之尘矣。”在内蒙古磴口县托林沟岩画上,至今留有连臂踏歌图,四人扶臂向右踏步而舞,足见踏歌源远流长。元代诗人袁桷在其《客舍书事》中云:“干酪瓶争挈,生盐斗可提。日斜看不足,踏舞共扶携。”诗中描写了众多蒙古人在野外筵宴,手牵手地欢跳踏歌的情景。 白族民间歌舞。又译“打歌”。在春节、本主节、火把节和婚葬喜庆时演唱。为诗、歌、舞三位一体的史诗性古老歌舞艺术品种。歌舞时,男女老少围着火堆,手端酒碗或烤茶,有的手击羊皮背心,分为问答两方队伍。双方均按统一节拍环火柱起舞,通常是向左、右各走三步后,双脚半蹲齐跺,或旋转半蹲,还模拟人劳动和禽兽活动动作,如猴子纺线、马打架、牛耕地等。无乐器伴奏。各方主要依据己方歌头的问或答,在后半句或句末两音节唱和。歌词内容有白族《创世纪》古歌和狩猎、劳动、爱情等题材。曲调节拍较自由,乐句长短无定规。人数多少不定。已发现有“喜庆踏歌”、“丧事踏歌”、“节日踏歌”三种。喜庆踏歌主要流行于云南洱源县西山,云龙县团结、宝丰、后门等地部分白族村寨,主要在婚事、立墓基、建新房等几种特定风俗活动中举行。具有庆贺、娱乐的作用。丧事踏歌主要流行于云南云龙县长新、白石、检、漕、石门、旧州、漕涧等地及怒江州泸水县老窝部分白族村寨。丧事踏歌的目的是将死者“灵魂”送到“祖先”那里;所唱内容除叙述死者生平、功德、祈祷死者灵魂升天外,亦唱其它与丧事无关的各类轻松题材。节日踏歌主要流行于云南剑川县东岭东山、庆华、庆坪,鹤庆县城郊马厂等地部分白族村寨。多在本主节、春节、火把节等传统节日中举行,且多为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人畜平安。唐樊绰《蛮书》载:“少年子弟暮夜游行闾巷,吹葫芦笙,或吹树叶……”,“三日内作乐相庆,惟务追欢”,“踏唱随形”,踏歌当为白族古老的歌舞和文学样式之一。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