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踏青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踏青分类:【传统文化】 今亦称“春游”。全国各地流行的娱乐养生习俗之一。指春天到郊野游览。此俗古已有之。杜甫《绝句》:“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秦味芸《月令粹编》卷六引李淖《秦中岁时记》:“上巳(三月初三)赐宴曲法,都人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谓之踏青。”今踏青与旅游结合在一起,是人们喜爱的娱乐活动之一,在万物复苏之时,一家老小,带上饮料和食品,到有山有水、草绿花红的地方,尽情观赏自然风光,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而且能改善神经系统、心血管和呼吸系统功能,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同时还可游览名胜古迹,丰富知识,广交朋友。踏青集体进行,并安排一些文体活动。如爬山、拔河、垂钓等,更是平添情趣。 古代的春游活动。汉代已有在正月初七到郊外踏青的习惯。唐代更为广泛,京城长安每当春天来临以至出现“园林树林无闲地”的情景。宋代从正月初八开始,妇女成群结队外出游玩。清明前后是踏青的最好季节,正值春暖花开之际,春光明媚,万物复苏,人们尽情观赏、享受自然之美。青年男女则更具一番情趣。春游时常伴有其它一些活动,如赛龙舟、划旱船、荡秋千等。春游至今在各地仍很流行。 汉代宫廷的一种郊游活动。当春回大地、万木复苏之际,人们相邀出游,开展各种游艺活动,已成为西周的礼制,“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至,迎春东郊”。汉代基本上承袭了这一习俗,在春和景明的季节里,帝王贵族们常借迎春之仪外出踏青游览春色。武帝太初二年,“三月行幸河东,祠后土,令天下大嵩五日”,后汉明帝、章帝、和帝、安帝、灵帝、献帝都常于春季出游,各郡县官吏也常以劝农为 “春行”。 岁时风俗。指寒食、清明期间的郊野春游活动。宋代踏青之风极盛,开封、临安等地居民,不分贫富,届时均乘寒食、清明祭扫坟茔之机,携带枣糕、炊饼、乳酪、稠饧等食品及酒,倾城而出,车马繁盛,几塞城门,故张耒有“寒食清明人意间,春城士女出班班”之句。在“四野如市”的郊外,“笙歌鼎沸,鼓吹喧天”,人们或群聚园圃,或泛舟湖上,罗列杯盘,互相劝酬,并盛行蹴坨、秋千、斗鸡等娱乐活动,王禹?《清明》诗:“稚子就花拈蛱蝶,人家依树系秋千”,即写此盛景。踏青游赏之人往往直至日暮才返归城中。又四川一带有“踏青节”,《壶中赘录》载:“蜀中风俗,旧以二月二日为踏青节。”是日,人们皆往四郊游赏。此俗至今尚存。 往时农历三月下旬,盛京城内(今沈阳)市民,每当天气晴朗之时,便携带家人出城来到小南门外五里处的万柳塘,游览春光,称之为踏青。是时正是寒冬过后,万物复苏,万柳塘绿柳成荫,芳草铺地,春暖花开,景色迷人,正是人们游览玩耍的大好去处。 踏青活动,本来是清明节的传统活动,取义人如草,常青不老。踏青活动男女老幼都可参加,也不受贫富限制,玩乐之余又锻炼了身体,因此一直延续到现在,而且活动的方式多种多样,各自按照自己的喜好和条件进行。 五月端阳,黑龙江地区草木发青,天气已热,俗称“五黄六月”。因黑龙江地区只种一季,在农田中,这时的小麦已长过膝高,麦浪绿如海,早晨时,晨露挂满麦叶。这一天,家家都要踏青,在太阳未出山的时候,是晨露最浓最重的时候,人们便到麦田里,用双手捧麦田中的晨露洗脸,特别要洗眼睛,认为五月端阳的晨露,能让人一年眼明心亮,驱除百病。黑龙江临河的村民,这一天天未亮时,便到江河边,用江水洗脸、洗头发、洗澡,这一天用河水净身,认为能除百病,特别是用河水洗眼睛,认为一年不得眼病。 端午踏青 (宋德胤 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