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轿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轿分类:【传统文化】 古代一种由人力肩舁而行的交通工具。由步辇、肩舆、檐子、兜笼等发展而来。五代宋初始有“轿”的名称,其使用亦日渐普遍。形制大致可分四周无遮掩的凉轿与有遮掩的暖轿两种,据其制作质料不同又有棕轿、竹轿、藤轿之别,抬轿人数二至八人不等。北宋时,除皇室之人乘轿外,亦准许宗室老疾者及命妇乘轿。南宋初,因南方道路险阻,高宗诏许王公以下的百官皆可乘轿,旧时官员乘车之制遂废,而官员从祀骑马,常朝乘轿亦成为惯例。此类官轿的形制呈正方,装饰成黄色、黑色二等,上为凸盖而无梁,四周以蔑席为障,左右设牖,前面施帘,舁以长竿二根,名为“竹轿子”或“竹舆”。民间乘轿更为盛行,如北宋时朝廷虽有庶民不得乘暖轿,抬轿者不得过2人的禁令,但工商、娼优等乘4人、8人所抬暖轿实为常事。当时开封等大城市中还出现以赁轿为业的人家。而民间嫁娶以“花檐子”或棕轿、藤轿迎亲更成为一时风尚。宋代以后乘轿更为普遍,其形制、装饰、抬轿人数等的规定亦日益严格。 原指古代登山用的一种轻便小车,后称肩舆,亦称轿子,汉代称“步舆”、“载舆”。古时的肩舆,因用途、等级、用材、大小、乘坐方式、负挽的方法不同,又分许多名目:如龙舆、凤舆、公舆、竹舆、版舆、大舆、小舆、坐舆、眠舆等等。但主要依乘坐人身份的不同分为官轿和民轿两类。1978年河南固始县发现一座春秋时代的古墓,墓主可能是宋景公的妹妹句?夫人。墓中出土文物中有三乘肩舆,分屋顶形、伞顶形两种形式。由此可见,肩舆的历史至少已有2500多年了。轿子大都是用人肩扛抬的交通工具,但也有用手抬、腰部抬行的手舆、腰舆,或者是攀挽轿竿负行的攀舆和半拉半抬的挽舆。肩舆的发明,应该比车子晚,因为“舆”、“轿”等字都从车。“舆”的本意是车箱,“轿”的原意是小车。中国人称小卧车为轿车原于此。“舆”字早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有,而“轿”字到汉代才出现。轿子是一种十分舒适的交通工具,因此一般乘轿者都是有钱有势的人,穷人是坐不起的。老百姓只有姑娘出嫁时才能雇乘一次。轿子最能表示轿主的身份与财富,其标志就是轿夫的数量和轿饰的质料,还有轿顶的颜色,如一抬黄顶黄缎的八抬大轿定是一乘御舆,需尽快躲避。 轿,俗称“轿子”,有官轿、民轿之分。官轿等级森严,是尊严和权力的象征。官轿出府有随从在前鸣锣开道,护卫人员簇拥,百姓见有官轿必须回避。民轿多为青布小轿,为普通轿子。此轿的结构由轿杆、轿身、轿底、轿座、轿顶等五部分组成。轿杆有两条,长五米多,两端分别用绳连在一起,中间系抬杠。轿身似木制小屋形,前有门,两侧有窗。轿底用木板制成,四角与轿身连在一起。轿座亦木制,铺有垫子,俗称“轿褥子”。轿顶上为竹席制成的拱形盖子,加有布罩。轿顶的下部为探出轿身的木框,外围罩有布料做成的围沿,俗称“轿围子”。围沿下垂缨穗。轿顶有一锡质“轿顶子”。 以前,百姓不得随便使用轿子,遇到红白喜事才可讲究一下排场。结婚所用轿子,称“花轿”,丧葬所用轿子,称“素轿”。素轿没有轿底,但有四根大杠子,一般为十六人抬,俗称“大架子”。花轿一般为二人抬,也有四人抬、八人抬的。在胶东一带,有的花轿还有“子轿”,即轿中有一个小轿。此轿小巧玲珑,可直接抬进屋内,以便新娘上下轿。娶亲花轿使用的数目一般为两顶,一红一绿,新娘坐红花轿,新郎坐绿花轿。若用一顶,则为红花轿,只抬新娘,新郎骑马。 为方便民间用轿,过去乡间每隔二三十里就有专门经营轿子出租的人家,俗称“养轿户”、“租轿户”或“耍差的”。养轿之家必于近邻选择训练一批半专业轿夫。遇有红白喜事,招之即来。轿夫抬花轿的起落和行走等皆有一些特殊规定,可以踩出许多花样,俗称此为“踩街”。20世纪50年代以后,以轿子娶亲和办丧事的风俗逐渐减弱,但近几年在农村中仍时有所见。 若在解放初,泰安还可见到一种特殊轿子。这种轿子为方便登泰山者所用,称为“肩舆”。对此,《清稗类钞?舟车类》有较为详细的记载:“游泰山者必乘肩舆。其舆与南方绝异,仅有南方轿之上半,而去其下半,故两足下垂,以一木板托之。坐椅之两旁,贯以两木杠,木杠之两端系一皮条,而舆夫肩此皮条,两肩不时更替。其行也,非若南方轿夫之一前一后,后者之面,对前者之背也,乃两人同时面向所行方向以行,故坐者为侧坐,而行者为横行。盖泰山高四五十里,独身步行数十步即已不支,况曳百斤之重以升数十里之高乎。于是而两肩更替,使舆夫不至过劳也,于是而横行,使舆自下而上不至倾斜也。”这种肩舆在登泰山中早已见不到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