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辩证理性批判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辩证理性批判分类:【文化精萃】 该书是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成为“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的标志性作品,写于1960年。其主要思想意图是用马克思主义对存在主义进行改造和补充。萨特认为,人的基本特征是面临匮乏,具有需要,而实践是克服和否定需要的总体化努力,是否定匮乏,达到满足的总体化努力。萨特试图用“动态-实践”的分析方法来取代《存在与虚无》的“静态-本体”的考察方法;自由的个人受制于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对于人的活动的制约。这种改造和补充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批评之上的。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当代惟一有生命力的哲学,存在主义是寄生在其上的思想体系,只不过现代马克思主义忘记了个人而造成了自身的僵化和停滞,包括它割裂了理论和实践的联系;只讲普遍性,抹杀了个别性,用普遍代替个别;只讲社会环境、特别是经济制度决定人的本性,抹杀历史正是人创造的,陷入了经济主义。这些错误主要归咎于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因为它把辩证法推广应用到自然界,使辩证法成为教条主义的公式,造成了把自然界看成同人类历史一样有规律发展的“自然的历史化”和把人类历史看做是离开人的创造而自然发生的、人是消极无所作为的“历史的自然化”。他对马克思主义作了改造:把自然辩证法和辩证唯物主义从马克思主义中清除出去,其原因从辩证法的来源看,辩证法只能来源于个人的实践,而现代马克思主义者却从个人以外的自然界去发现辩证法。同时萨特还把存在主义的主观性补充到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上,认为经济条件等社会环境决定人的本性,人的意义是社会环境所赋予的。但更重要的是,人是自己赋予自己以意义的。因此,人要理解就不但要“前进”地研究社会环境,还要通过“逆溯”个体的自我体验来“洞察”。只有把前进和逆溯结合起来,才是一种总体化的,即辩证的研究方法。由此出发,他重新解释了人类发展史,认为辩证法是实践,是总体化运动,是从客观到客观的主观扬弃在环境的客观条件和可能性的客观结构之间展开的计划。实践的主体是个人,个人实践体现了最纯粹的辩证法,而人类实践的形式是社会实践。萨特赋予《辩证理性批判》一书的副标题为“关于实践集合体的理论”,实践集合体有两种类型:群或系列。集团是对被动的群的否定。辩证法的实践不断向反辩证法的惰性实践蜕化的原因是没有满足每个人需要的东西-匮乏,匮乏使人结成集合体,同时又扭曲了人们之间的关系-“他人就是地狱”,必须把人类从匮乏压迫下解放出来。工人阶级政党把思想强加于每个成员头上,从而大大限制了自由的个人实践;无产阶级专政也是荒谬的,因为作为总体的阶级,必须有共同的理想、或共同的意志、或共同的意识等,而这种情况只有在工人历史相当短的时期中存在,显示了萨特强烈的无政府主义色彩。 法国哲学家、文学家J?P?萨特著,1960年首次用法文发表。本书被普遍认为是对社会政治思想的重大贡献。本书力图告知人们,存在主义的任务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对普通个人的关心列入历史过程,藉此来复活马克思主义。本书引进新的概念:“实践”和“实践隋性”、“系列性”和“联合集团”等。作者强调社会是由个人而不是由阶级组成,因此重要的是个人和具体情况而不是历史现实总体。所以,人的未来取决于能否辩证地理解历史过程。作者分析了现代的社会的异化等现象、指出由于现存的制度中存在着暴力,所以富有战斗精神的革命集团的暴力也是合理的。本书是现代“激进哲学”的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