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送日子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送日子分类:【传统文化】 亦称“送日”、“下日子”。旧时苏皖等地汉族婚俗之一。指男家把所定迎娶日期通知女家。由古代“六礼”中“请期”之礼演变而来。在江苏一带,男家将男女双方八字送请算命先生诹合,必使选取无冲犯、无刑克的吉日良辰。以红帖记新人沐浴宦何时、水倾何方,何时铺床、何时上轿、何时合卺以及避忌何人等,由媒人为男家送达,如女家同意便可确定婚期。在合肥,男方选择的婚日一般在同一个月内选出两个(一个在上半月,一个在下半月),供新娘的母亲选择,意在避开新娘的月经期。在温州,同时所送礼品有金银饰物、猪肉、酒和彩饼等。在南京,女家收下礼物,即在男方带来的红绸带子上书写“允吉登嘉”四字,并交行礼人带回男家,表示不再更改日期之意。 婚姻习俗。古代婚姻六礼中请期一礼的俗称。旧时流行于各地。男方将迎娶吉日告知女方,征求同意的仪式。《仪礼?士昏礼》:“请期,用雁。主人辞,宾许告期”。以后演变为用“通信帖”,注明选定的吉日、时辰、落轿方向及所忌属相等,通知女家。《莱阳县志》:“将娶,男家先期通日,用彩币果品等物,备女家装饰之资,谓之‘送日子’,但必于吉期前四十日内择双月行之,女家亦有答礼,女自是后不出外门”。 婚嫁习俗。亦称 “通信”、“择日子”、“请期”,流行于东北等地满汉族中。“放定”后,男家在“合婚”时择定的“行嫁月”中选一吉日吉辰为结婚之期,通过媒人通知女家,无异议即确定。然后男家再将此日期及发轿吉辰书于红纸,称为“通书”,盛于函匣,过礼时一并送至女家,女家送嫁妆时复将此“通书” 带回。 即六礼中的“请期”。男女双方到达结婚年龄,男方到女方家中商议婚期,决定婚期,须请算命先生就男女二人八字推算或查皇历,查皇历须从十二月向上看,不能从一月往后看,选无冲犯无星克的吉日良辰,必须双日,逢六,六六大顺更好。双日中忌十四,俗谓“十事(四)九不成”。徐州地区择吉日注意属相,民谚:“正、七迎鸡兔,二、八虎和猴,三、九蛇与猪,四、十龙和狗,牛羊五、十一、六,腊月鼠马走。”选定吉日后,以红柬记上结婚日期,还要详细列明:铺床合卺在何时,新人上头,三朝开脸在何时,新人沐浴在何时,水倾何方,以及喜事中避忌什么属相的人等等,由男家选择双月双日通知女家,女家同意即收下男方柬帖和礼物,书写“允台登嘉”四字,交男方媒人带回,表示决不改期。婚期一般选在春秋两季和农闲时节。 商议婚期又叫“通话礼”。过礼中双方商谈聘金、彩礼颇费周折。先由男家商定地点,设宴请男女双方主媒及长辈媒人,媒妁上坐,陪媒伴坐,一般由女方提出要求,也有男方先开采帖与女家商议。女方提出定亲费用,叫“小盘银”,结婚费用叫“大盘银”,另外还有“身价银”,是女孩从生养到出嫁的生养费。俗话说,“门槛九十六”(意即过一道门槛要96元,9、6为阴阳极数,这里意为算得精的调侃话),此外还有媒人钱,长辈媒人也要分到钱,说是给新娘添置嫁妆用,叫“添房”。商议过程中必有争议,长辈媒人从中打圆场,讲通以后,有的要金钱实物现交,有的要由主媒担保,两家交换定帖,到结婚时按定帖兑现,有时要媒人从中往返多次方可达成协议。在准备结婚时,双方还商议如何办酒席,女方还会提出日脚钱、开门钱、行妆钱等,双方协定后,各自准备婚事。 送日子的同时按议定的数量过礼,谓之过彩(财)礼、行聘礼,苏南叫“送大盘”,或叫大定、大送。苏州送大盘总在迎娶之前十余日,大盘根据女家所索衣饰聘金致送。首饰有全金六礼和半金六礼之别,视经济情况而定。讲究的“全金六礼”,如苏州籍的顾颉刚先生,曾有民国八年(1919年)自已婚事中用的一份“全金六礼”的礼单 ① ,分32行,恰好写满一个八折的帖子,原文如下: 全金六礼: 文定厥祥 喜开 求允道日 羹果全福 代仪四两 纳征道日 羹果全福 代仪四两 求允纳征吉礼 金求一品 兰芽玉茗 锡金成对 茶瓶百子 聘金田代 礼金百合 赤金千金 赤金如意 赤金手记 赤金手镯 珠花成对 珠环成双 羹果肆拾 采币拾陆 枝圆桃枣 对果得果 肃妆道日 羹果全福 代仪四两 迎鸾道日 羹果全福 代仪四两 肃妆吉礼 珠冠玉带 礼服全套 花冠全髻 大衣方巾 吉衣五事 宝簪珠环 结发齐眉 登科浴果 宝炬安息 宫粉胭脂 笄命酒礼 舆前徵礼 司阍启阍 扶儿卷轴 临门喜犒 总函百子 右呈 喜鉴 武陵喜具 如果是半金六礼,金器便以银器代替。 常州行大定一般在婚前二日,谓之二茶,扬州叫过茶或下茶。男方如办婚事,于当年中秋节送的礼物中加送一对鹅或一对藕(高邮、兴化一带送一对鸭子,取意“押子”),女方如自高身价,即故意推诿,叫媒人往返商议。吴江送大盘与婚期相隔一年,今年此日送大盘,明年此日行婚礼。送大盘时男家给女家送一纱罩方糕,糕面印有各种喜庆花纹。女方收下糕分赠亲友,等于邀请明年今日参加婚礼。女方也要回送一纱罩方糕,数量要略多些。苏北沂河、沭河两岸,彩礼最重要的是一块猪肉,女家把这块猪肉煮熟,切下一半,请媒人带回男家,名为“生肉换熟肉”,象征联姻成功之喜。苏北大运河附近农村,送彩礼分两个大包袱,一包是衣帽、鞋袜、腰带和红绳、绿线等;另一包是艾、盐、麸皮、葱等。装包袱时要唱“包袱歌”,增添喜庆气氛。苏南送大帖,龙凤喜帖一式两份,男女家各执一份。送日子前夕,男方备酒宴请媒人,并赠礼品,是为“谢媒”。 男方择定迎娶吉日,让媒人告知女家,征求女家的同意,俗称送日子,又称送单或送期单,这就是古代的请期。古礼请期用雁,现代多用四色礼,即烟、酒、糖、茶。结婚前两月,男方就要请算命先生根据历书和新娘的“八字”选择黄道吉日,目的是为了避开凶日,据说白虎日、朱雀日、罗猴日都是凶日,这些日子都不能成婚,否则凶神恶煞会作祟。吉日良辰一般选两个,一个在上半月,一个在下半月,由女方选择后再确定,为的是避开新娘的经期。民间认为新娘在经期上轿不吉利,俗有“红马拜堂,家破人亡”之说。另外如果新娘一进门没有来过月经就怀孕,这个孩子便是“花烛子”,人们认为会给家庭带来不祥,甚至被人误会为未婚先孕,因此无论婆家娘家对此都很忌讳。旧时对选择嫁娶吉日,各地流传许多说法,如“杂乱姓氏三、九月,张王李赵六、腊月”,“一月三个六,强如看历头”,“三、六、九,不用瞅,二、五、八,事情瞎”,“过了腊月二十三,结婚不论哪一天”。人们相信三、六、九日为吉祥的日子,同时认为腊月二十三送走灶神到腊月三十接回灶神的这段日子没有任何禁忌,所以农村选在这时结婚的人特别多。 吉日选定后,还要请算命先生预卜这天喜神所在的方向,据说新娘开脸、上头、上下轿和坐炕都要面向喜神,才能喜事频来,万事顺利。同时还要根据新娘的生辰八字算出迎亲、送亲之人在属相上的禁忌,例如龙羊、猴羊、猪羊等属相的人结婚,凡属鸡、属蛇、属牛的人都不能接送,否则属相上有冲克,会冲掉新人的好运。推算好后,用红纸写成“婚局”,俗称“婚单”或“喜帖”,其格式和内容为: 谨遵坤命卜定迎娶吉期 1. 行嫁利月:谨择于本年×月×日迎鸾,全吉。 2. 迎送宾客忌×相,全吉。 3. 开脸、上头面向×方迎福神,大吉。 4. 上下车轿面向×方迎喜神,大吉。 5. 坐帐面向×方迎喜神,大吉。 天作之合,福禄鸳鸯,百年合好,子孙满堂。 ×年×月×日 “婚局”最迟在迎娶前一月就要送到女家,以便女方做出嫁前的准备工作。送“婚局”要选双月双日,如二月初二、四月初四等,以兆好事成双。这天未婚女婿不去,由男方的父母出面,在媒人的陪同下,带上酒、肉、糕点、衣料、布匹、棉花、簪环首饰、化妆品及大花馍若干个(双数),请一押礼人送往女家,所送礼物一律贴上双喜红字彩花。订婚时未交清彩礼钱的,此时一定要补齐。女方设酒席招待,边饮酒边商谈迎娶的具体细则,女方所需的嫁衣、迎娶的车轿、抬嫁妆的人数、迎亲、送亲的人数及性别、回门日期等,都要在这天定下来,以便做好招待的准备,免得临时误事。 女方受了“婚单”,把男方送来的花馍分赠给至亲好友,如不够分配,可切成片分送,名为散喜馍或散糕子,也就是向亲友报告出嫁的喜讯,受了喜馍的亲友要向姑娘送喜礼,礼品多为婚后所用之物,如床单、被面、衣料、茶具、酒具、脸盆等,俗称添箱或填箱,也有送钱的,谓之压箱钱。送礼的轻重与关系的亲疏相关,关系疏远的大多随人情搭份子,几家人把钱凑一起买礼品。所送礼物都要贴上红纸,上面写明受礼人的姓名称谓和喜庆的祝词,下方写上送礼人的姓名。礼品可多可少,可轻可重,但一定要讲究吉祥如意,最忌谐音不吉的礼品,如送“钟”(终)、“缎子”(断子)等名称不祥的礼品,都视为不吉之物,主家最为反感。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