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逃避自由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逃避自由分类:【文化精萃】 弗洛姆的一部代表性著作,1941年在美国纽约首次出版,次年以《自由的恐惧》为题在伦敦再次出版。在这部著作中,弗洛姆从社会心理学的新角度,考察了人的自由观念发展史,和现代人对自由的两种基本态度和心理机制,批判了弗洛伊德完全用性本能的冲动和满足来解释人的个体行为、心理、情感和社会历史文化的错误做法,首次提出了他关于人的品格与社会品格的理论原则。这些思想基本奠定了他整个思想体系的基础。在这部著作中,弗洛姆还论述了法西斯主义产生的根源,作者虽然是在赖希的《法西斯主义的大众心理学》的影响下写此书的,但却不同意赖希把法西斯主义形成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为由于“性欲望受到压抑”的观点。他通过阐述人“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的形成和功能,分析了法西斯主义的产生和流传。全书除前言和附录外,共有七章,约18万字,内容包括三个部分: (1)法西斯主义产生的心理根源。弗洛姆认为当时德国的数百万人民想放弃自由,他们非但不想要自由,而且设法逃避自由。法西斯主义的产生像马克思主义者所分析的那样,有深刻的经济根源、阶级根源和社会根源,但弗洛姆认为马克思主义者所作的分析有极大的片面性,主要表现在忽视心理因素在促使法西斯主义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还有人性的问题。现代人个性构造中存在着一些动态因素,使法西斯主义国家的人们愿意放弃自由,而甘愿受其束缚。 (2)自由对现代人的双重意义。自由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它使人真正成其为人,获得人生的意义。但另一方面,自由也使现代人在社会中感到孤独、无意义和无权力,宁愿放弃自由。弗洛姆从人与自然、人与商品、人与人之间等关系的变化具体论述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自由本身为什么意味着不自由。他认为,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现代人自由的双重含义也随之变化,那些削弱个人自我的因素增加了,而加强个性的因素却削弱了,从而日益加深了个人无能为力的孤独感;既然自由对现代人来说已成了不堪忍受的东西,那他们就只好向后倒退,通过“逃避自由”去克服其孤独感了。作者说“逃避自由”是一种心理机制,它使人放弃自己独立自由的倾向,而希望去与自己不相干的某人或某事结合起来,以获得他缺少的力量,这同时意味着寻求新的束缚,来代替自己已失去的原始束缚。(3)“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在法西斯主义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弗洛姆认为,“人类失去了自由行动的能力,是法西斯主义可以实现其政治目的的根本原因。法西斯主义分子是由受虐狂和施虐狂构成的,前者心甘情愿地服从他人,后者千方百计力图支配他人,两者有一个共同的心理来源,即不能忍受自己的孤独与懦弱,他把这种现象叫做“共生体”,两者必须共存;这两部分人具有共同的心理动力,这就是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这就是法西斯主义产生的心理根源。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