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通鉴体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通鉴体

分类:【传统文化】

史书编纂体裁。《资治通鉴》代表了我国古代编年史的最高成就,与传统编年史相比,其体制特点主要表现在:一、充分吸取纪传体首尾完整、分而不散的优点,会纪、传、表、志材料于一炉,以编年线索贯穿,使之统而不分。既突出重大政治事件和战争,以“穷探治乱之迹”,又兼及人物言行、典制沿革、经济发展、习俗变迁等,以全面表现社会历史的概貌。司马光大量采用回顾、插叙、类比等写作手法,克服编年体前后割裂、如流水账簿的缺点,从而极大地丰富了编年体的记事容量和表现方式,发展和完善了编年史体。二、首创长编法和考异法。所谓长编法是先全面收集史料,按照年月日顺序,逐一标明事目加以排列,编成丛目。再将丛目的史料进一步检阅,经过取舍、综合、铨次,重新组织,写出初稿,同时注明史料出处,以备查核订正,这是长编。最后由主编根据长编定稿。长编法既能保证重要史事不致遗漏,又能使主编有比较选择的余地。所谓考异法是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记载反复研究,去伪存真,选择比较可靠的资料编入《通鉴》,并以“考异”的形式说明使用材料的出处和去取的理由。长编和考异使编年史体臻于精善。三、主体著作和辅助著作相辅而行。《通鉴》的辅助著作包括体现史料考证的《通鉴考异》,“略举事目,以备检寻”的《通鉴目录》,简编本《通鉴举要历》和《通鉴节文》,载修书凡例的《通鉴释文》以及“略举每年大事,编次为图”的《历年图》。这些辅助作品与正文互相配合,多角度、多层次地发展了编年史。

《通鉴》的体制对我国古代历史编纂学是一个创造性的发展,有学者称其为“通鉴体”。这一体例的出现产生了重振编年体的巨大作用,当时与后世,仿《通鉴》而作者接踵而起,举其要者,有刘恕的《通鉴外纪》、南宋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清毕沅的《续资治通鉴》、夏燮的《明通鉴》等,形成了自上古至明代的通鉴体史著,与纪传体二十四史并行。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5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