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道家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道家分类:【传统文化】 先秦学术派别之一。奉“道”为宗旨,故称“道家”。又称“道德家”。《史记?太史公自序》:“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九流”之一,并说:“道家者流,……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老子为道家创始人,庄子则继承、发展了老子思想。另有所谓“道家别派”,即黄老学派,代表人物为慎到、田骈、环渊等。道家学说以老庄自然天道观为主要内容,强调效法自然无为之“道”。强调无条件精神自由,主张“无为而治”,宣扬“绝仁弃义”,与儒、墨之说形成明显对立。其后,道家思想与名家、法家相结合,成为黄老之学,强调清静自守、无为而治。汉初黄老、刑名并称,颇为统治者所推重。道家崇尚自然之旨,对中国诗学及绘画艺术追求神韵及“清水出芙蓉”的自然美学观有积极影响。道家思想对封建社会部分失意知识分子亦有消极影响。后世道教尊奉老子为教祖,其实道家乃学派而非宗教,二者实有区别。 古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学派。创始人是春秋时代的老聃,他以 “道” 和 “德” 作为核心范畴,并著 《道德经》五千言,故有“道家” 之称。但老聃的道家哲学并非形而上的思辨,而是帝王的政治哲学。《汉书?艺文志》说: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人君南面之术也。”故书中所言 “圣人”、“上德”、“上仁”、“上义”、“善为道者” 等,皆指 “侯王”。如所谓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厍”,“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治大国若烹小鲜”,“民以食为天”,“小国寡民” 等等,都是说的帝王之术,而非人生哲学。其中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夺之,必固予之”一段,就是后代帝王惯用的 “欲擒故纵” 的 “阴谋术”。老聃的深刻之处,在于他试图从哲学的高度来自圆其说,于是发明了 “道”这一形而上的范畴。“道” 是宇宙万物发展变化的总名,类似现代“自然规律” 这一概念。老聃认为,宇宙万物包括人类社会,都有其自然的规律,聪明的侯王“清静自守,万物自化”。用现代人的话表述,就是: “一放就活,一管就死。” 老聃的政治学和哲学思辨吸引了众多学者,在 “百家争鸣” 的战国时代,便形成了所谓道家学派。当时已有所谓 “北方之学” 与 “南方之学” 之分,“北方之学”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而 “南方之学” 则是以老聃为代表的道家。老聃之后,道家主要沿两条路线继续发展,一条是 “无为主义” 的政治学,这就是盛行于战国和西汉初期的黄老之学; 另一条是 “任自然” 的人生哲学,这就是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的老庄学派。从学术影响的角度讲,老庄一派是道家的正宗,说到道家,人们首先就要想到老庄。但是,庄周和老聃的切入点是不同的,《老子》一书是政治哲学,其主题是帝王之术; 《庄子》一书则是人生哲学,其主题是“反异化”。庄周从老子那里得到“自然” 的启示,由此来反观实际人生,觉得人类的一切碌碌追求,都是以牺牲人的天性为代价的,完全与 “自然” 之道背道而驰。《庄子?骈拇》说: “自三代以下,天下的人莫不以外物变易其真性。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以上诸人,事业不同,名声异号,但在残生伤性这一点上,却是一样的。” 他甚至认为,人类的文化就是人类的异化,《庄子?应帝王》 中有一则意味深长的寓言: “南海之帝叫倏,北海之帝叫忽,中央之帝叫浑沌。一天,倏和忽一起来到浑沌那里,浑沌待他们很好。倏和忽商量着要报答浑沌的恩德: ‘人都有七窍,以视听、吃喝、呼吸。唯独浑沌还没有,我们去替他凿上。’ 于是他们每天凿一窍,等到第七天,七窍凿好,浑沌也就死了。” 结论是:绝圣弃知,反璞归真。庄周嘲笑儒家的 “圣贤” 和 “仁义”,而以“真人”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将生死、寿夭、善恶、是非、贫富、荣辱、穷达等世俗问题置之度外,物我两忘,“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道家的这种人生态度被人称为 “出世” 或虚无主义,与儒家的 “人世” 适成鲜明对比。实际上,老庄哲学是对人生的一种自觉,它教人生活得逍遥、旷达、自适,不要将功名利禄、荣辱得失看得太重。事实上,人生总是有得意和失意的时候,因此,千百年来,传统士大夫多出入进退在儒道之间,达则以儒家 “兼济天下”,穷则以道家 “独善其身”。这就是现代学者津津乐道的 “儒道互补”。汉代独尊儒术后,诸子之学相形见绌,唯一能与儒家抗衡而且长盛不衰的学派,只有道家。 道家以“无”为本的思想和出世、禁欲的思想与佛家有相似之处。但从文化的亲和性而言,儒、释、道三家中,似乎儒与道的关系显得较为密切。在争夺统治地位的思想斗争中,道与佛争,儒与佛争,而儒、道之间却未发生大的思想冲突。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儒家与道家同生于中土,有着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因而儒、道之间互相渗透与融通较之儒、佛之间要简单、直接得多。而儒学与佛学之间不仅各自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就连语言、思维的习惯也不一样。佛经传入中国,虽经翻译,却有很长时间的理解、改造和转化过程,才能为儒学所吸收。儒家对于道家的名词概念,则耳熟能详,拿过来就用,几乎不分彼此,好像是一份共有的财产。 道家最重要的范畴是“道”,儒学从中资益最大。传统儒学也一直使用“道”字,但却没有明确的本体论意义。虽然《易传》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话,但也只停留在一种素朴的认识上,并没有因此而发挥出一套本体论思想,况且已有学者指出,这一思想也是受了道家的影响。 本体之“道” 道家对于本体之“道”极尽注想描摹之能事,如: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分寥分,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大宗师》) “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坼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授无形,……故植之而塞于天地,横之而弥于四海;施之无穷而无朝夕,舒之?于六合,卷之不足于一握,约而能张,出而能明,弱而能强,柔而能刚,横四维而含阴阳,?宇宙而章三光。”(《淮南子?原道训》) 道家之“道”广大微妙,出乎天地,超乎万物,无所不在,无处不有。理学家关于道体的认识,不能不借助道家的启发。但道家之“道”偏重虚玄,不切于人伦日用,因而儒家的仁义礼智的道理由于缺少必要的理论环节还不能直接挂搭在道家的虚玄之“道”上。 “道”与“理” 魏晋玄学有自然与名教之辨,儒家思想与老庄思想开始接合,君臣上下、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被看作“天理自然”。在此一时期,关于道、理、性范畴的对举、互训与相通,实际为宋明理学的范畴体系奠定了基础。王葆?著《正始玄学》对此有专门研究。他讨论“道”与“理”关系的变化时指出,在先秦两汉哲学中,“理”范畴的地位较“道”范畴低得多。“至汉末魏初,道、理悬殊的情况始有改变。如高诱注《淮南子?本经训》‘理’字云: ‘道也。’又注《吕氏春秋?察传》‘理,道理也’。赵岐《孟子?告子注》云‘理者,得道之理’。张揖《广雅释诂》云:‘理,道也。’诸说或认为道、理相同,或认为道、理相通。”(《正始玄学》第281页)在讨论性、理关系的变化时王葆?又指出:“在先秦、两汉学术思想中,理的重要性非但不如道,而且不如性,……性可包括五常,依次为仁义礼智信,理却只能包括义、礼两者,这一情况的改变约在东汉后期,当时郑玄《礼记?乐记注》云: ‘理犹性也。’是直接以性释理。……至曹魏时期王肃注经,仍以‘天性’释‘天理’,由于性、理可以互训,故在汉末魏晋期间合为一词。”(同上,第282页)王葆?的考证极有价值,由于道、理、性可以互训,而性在思孟派儒者看来就是仁义礼智信五常,五常之性因而上升为本体,道、理也由虚变实了。但是,尚须指出,玄学家与理学家的理论兴趣大不相同,玄学家的兴趣在于“玄”字上,并不像理学家那样醉心于将儒家伦理提升为本体,我们除了在道、理、性的互训上看到理学对玄学的承袭外,还不能从玄学中看到理学的影像。相反,我们却从佛家的典籍中经常看到它,这说明理学对于佛学的吸收、利用远较道家、玄学为多。 “无欲” 道家讲“无欲”,老子说:“我无欲而民自朴。”庄子说:“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庄子?马蹄篇》)无欲思想与佛教的禁欲主张相通,而理学家接过并加以利用。 另外,道家重练气养生之功,诸如静坐、调息、闭关等名目都是道家的工夫,不见于儒家典籍,但这些工夫却为一些理学家所讲求,与佛家之禅定工夫参合为用。 以上是理学承袭道家、玄学、道教之大端,兹不细述。 先秦时期以论说“道”为主旨的学派。西汉司马谈在论六家之要旨中把先秦学派分为“道德、阴阳、儒、墨、名、法”六家,明确提出“道家”概念。道家的创始人为春秋末期的老子(老聃)。《庄子?天下》把关尹与老聃并提,认为二者思想相通,关尹当属道家早期人物之一。《老子》书为道家经典,书中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用“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原以及生成、运动和变化的法则(规律),注重以自然规律解说社会生活的准则,寻求修身治世之术,人生哲学强调“濡弱谦下”。战国时期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庄周,其继承发展了老聃的思想。《庄子》一书记有庄子的思想。庄子强化了“道”的混沌、自然的性状,强调天地万物最终的无差别统一性,主张万物的齐同合一,具有哲学相对主义色彩。其人生哲学强调自由的精神生活,“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庄子?天下》)。主张超脱形骸的束缚,达到忘我的境界。老子和庄周的思想构成道家思想的主体。春秋战国时期与道家思想接近的,还有杨朱的“全性葆真”思想;宋?、尹文的“接万物以别宥为始”、“禁攻寝兵”、“情欲寡浅”思想;彭蒙、田骈、慎到的“齐万物以为首”、“弃知去己”思想,等等(见《庄子?天下》)。对这些人物有称为道家别派。 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思想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先秦之时,法家申不害、韩非的法治思想的形成,明显地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史称申不害、韩非皆“本于黄老而主刑名”(《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秦汉之时,道家思想仍较流行,常以传说中的黄帝与老子相并提,有“黄老学派”之说,黄老学派吸收了道家、名家、法家的思想,形成黄老之学,被统治者用为治世的理论基础,其时黄老之学颇为风行。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开始,黄老之学渐衰,但仍有思想家从中吸取思想营养。东汉唯物主义者王充,曾以“合黄老之义”(《论衡?自然》)为理论依据来论证其学说的合理性。道家思想流入民间,引发了道教的形成。东汉末年农民起义也以道家的某些思想为思想武器。道教徒被称为“道士”。史书中所见较早的道士是西汉末年的西门君惠(见《汉书?王莽传》)。道家思想对儒家思想的发展有一定影响。魏晋时期,王弼、何晏以道家思想解说儒家经典,吸收发挥了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倡言“名教出于自然”。阮籍、嵇康则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以道家思想贬斥儒家。魏晋玄学的兴起与道家思想的影响有一定关系。汉唐佛教传入中国,一些学者借用道家学说的名词概念的涵义诠解佛教经典,对佛教的通俗化和向民间传播起了一定的作用。宋明时期,理学一派倡儒家“道统”说,排斥佛、道,但对道家思想仍有某些吸收。中国的方术之士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 道家思想不仅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中国的政治和经济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生活方式等领域,均有深刻的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先秦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为中心的重要学派。最初称为“道德家”(《论六家之要旨》),《汉书?艺文志》称为“道家”,列为“九流”之一。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使道家学说达到全盛阶段,与当时的儒墨“显学”鼎足而立。道家在哲学上以虚无无形的“道”为世界的根本,以柔弱因循为“道”的作用,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构成、变化和本原,否认鬼神主宰一切;主张人在思想和行为上应效法道,顺其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和“小国寡民”。在伦理道德上主张“绝仁弃义”、“绝圣弃智”、“绝巧齐利”、无是无非,追求个人精神上的超凡脱俗。在庄子前或同时,还有主张“全性葆真”说的杨朱、主张“情欲寡浅”说的宋廨、尹文,主张“弃知去己”说的彭蒙、田骈、慎到以及主张“澹然独与神明居”的关尹等道家别派出现。其后田骈、慎到等人汲取道家精神,并与法家、名家结合,成黄老之学,而法家申不害、韩非也以道家“自然之义”作为法治理论的基础。故汉初黄老、刑名并称,而黄老之术更受统治者推崇,对当时稳定社会、发展生产有积极影响。汉武帝独尊儒术,黄老渐衰,然其自然观对反对谶纬神学仍有很大作用,也对东汉末年农民运动和道教思想有所影响。魏晋时玄学盛行,王弼、何晏等以老庄解儒,融合儒道,阮籍、嵇康则以道斥儒。佛教传入中国后,学者又以老庄解释佛,又成释道合流。宋明理学力倡儒家道统,并斥佛老,但对道家思想也有吸收。道家思想源远流长,对中国的思想、政治、科技、文艺以及当代世界自然科学等方面均有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道家的主要著作有《老子》、《庄子》、《淮南子》、《列子》等。 先秦时期由老子创立并推崇老子的重要学派,因以“道”为其学说的核心而得名。汉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旨》称之为“道德家”,《汉书?艺文志》始称“道家”,列为九流之一。先秦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其他主要人物有关尹、彭蒙、田骈、慎到等。战国至汉初,道家受名家、法家的影响而产生黄老之学,兴盛一时。魏晋玄学以老庄解释儒经,促成了儒道融合。佛教传入中国后,学者用老庄诠释佛典,又有佛、老合流之势。宋明理学虽提倡儒家道统,佛、道并斥,但对道家思想仍有吸收。道家以“道”立论,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构成和变化。强调“道法自然”,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主张“无为而治”,“不尚贤,使民不争”,“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要“无思”、“无欲”、“无为”、“无知”、“无事”,“为无为而无不为”。其学说与儒、墨两家截然迥异。道家思想源远流长,虽发展中有起落,但始终未消亡。它对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文学艺术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某些思想至今仍有价值。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