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道情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道情分类:【传统文化】 又名“道歌”。曲艺的一个类别。源于唐代的《九真》、《承天》等道曲,以道教故事为题材,宣扬道教的出世思想。原系道士在道观内所唱的“经韵”,文体为诗赞体,后吸收词调、曲牌,演变为在民间布道时演唱的“新经韵”。南宋时开始用渔鼓和简板为伴奏乐器,因此又称“渔鼓”,与当时流行的鼓子词相同。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七载:“后苑小厮儿三十人,打息气唱道情,太上(宋高宗)云:‘此是张抡所撰鼓子词。’”元杂剧《岳阳楼》、《竹叶舟》等剧中均有穿插演唱。明清以来流传更广,题材更丰富,内容更多样,并形成了以七言为主的唱词体例。至近代,流行于全国的道情多达数十种,一般在“道情”前冠以地名以示区别和风格之不同。四川称道情为“竹琴”,江西有些地区称“古文”,湖北、湖南有些地区称“渔鼓”。流传于各地的道情、渔鼓等,均与当地民歌小调结合,或吸收当地戏曲、曲艺唱调,形成鲜明的地方特点。伴奏乐器在各地亦有增添,除渔鼓、简板外,还有用弦乐和打击乐的。各地道情的共同特点是以唱为主,以说为辅,有的干脆只唱不说。 曲艺的一种,属鼓词。源于唐代“九真”、“承天”等道曲。取材于道教故事,宣扬离情绝俗。后为民间说唱艺术形式之一。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7:“后苑小厮儿三十人,打息气唱道情,太上(宋高宗)云:‘此是张抡所撰鼓子词。’”南宋时始用渔鼓、简板为伴奏乐器,故亦称“渔鼓”。明清以来流传甚广,题材范围也有所扩大,基本形成以七言为主的唱词体制。 曲艺的一种。源于道教音乐。唐代道教徒为宣扬教义、乞食募化,将道教故事编成歌曲演唱,称为“道歌”,如《九真》、《承天》等。最初为诗赞体,后吸收词调、曲牌,形成曲牌体的形式。宋代,其演唱又由徒歌发展为用渔鼓、简板等乐器伴奏的形式,故又称“道情渔鼓”。宋周密《武林旧事?乾淳奉亲》载:“后苑小厮儿三十人,打息气唱道情。太上(高宗)云:‘此是张抡所撰鼓子词。’”可见宋代道情为歌曲与说白相间的一种曲艺形式。道情在明清两代续有流行,有些文人也从事道情的写作,而其内容也逐渐为世俗题材所取代。 曲艺的一个类别。渊源于唐代的《九真》、《承天》 等道曲,以道教故事为题材。南宋时始以渔鼓 (也叫 “竹琴” 、“道筒” 。是一长约65―100厘米的竹筒,筒底蒙以猪、羊皮的护心皮等。演奏时左臂竖抱,右手击筒底) 和简板为伴奏乐器。元代在一些杂剧 《岳阳楼》 等中穿插演唱,明清以来流传甚广,题材有所扩大。近代在各地流行的道情同当地民歌、小调、民谣结合,或吸收戏曲、曲艺的唱调等,发展成为各自不同的曲艺风格。多数以唱为主,以说为辅,也有只唱不说的。唱词大体以七言句为主。伴奏有的加添了弦乐和打击乐。各地道情多以流行区域命名,有温州道情、义乌道情、洪赵道情、湖北渔鼓、湖南渔鼓、山东渔鼓、四川 “竹琴” 、江西 “古文” 等不下数十种。 为古老的民间说唱形式,起源于唐代的道曲,因演唱时使用渔鼓、简板击节伴奏,故又称“渔鼓”。江苏省各地皆有,又以苏北最普遍,迄今仍受群众喜爱。渔鼓以直径三寸、长约二尺四寸(含二十四节气之意)并有四节(含一年四季之意)的竹筒做成,下端蒙上蛇皮或猪板油膜,以手指敲击发出共鸣声;筒身雕刻着梅兰竹菊等图案,并用铜箍、油漆装饰,显得雅致;简板两根,以竹削制,薄而有弹性 (相传它是皇帝封给道情艺人的两根尚方宝剑,可巡游全国),宽约八分,长三尺六寸五分(含一年365天到处能唱之意),演唱时夹击简板,与渔鼓声间伴,极为协调。唱道情代代相传,尊李老君为祖师,又说是由八仙中张果老所传授,故道教意识明显,陈规旧俗较多。如装渔鼓的布袋别称“青龙衣”,用青、黄、赤、白、黑五色布缝制,青者为访友用,黄者为道人用,赤者多系落第云游的书生用,白者乃师傅用,黑者为徒弟所用;又如渔鼓简板背在左肩的是有师之徒,而背在右肩的是无师之辈,凡学唱道情满百首者,总得外出沿门打鼓说唱,方能消灾免难。唱道情的唱到铁匠店、理发店的门口要先面向里打躬,再侧身旁立而唱,并得尊称店主为师兄等规俗。道情常用的曲调有《耍孩儿》、《阴阳素调》、《梳妆台》等,声腔悠扬动听。旧时,民间艺人身背渔鼓走街串乡,站到店铺、住户门前便可以方言乡音灵活演唱,吸引四方老少,借此“跑江湖”谋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艺人们为配合时事宣传,常编唱一些如有关婚姻法、计划生育方面的新词。近年来,道情已演变成以业余文艺演出为主的说唱形式。 唱道情用的渔鼓和尺板 由说唱道情发展而为戏曲。它原为道教艺术,起初是演唱道教故事,宣扬道家思想。约于清代中叶由道歌说唱衍变为舞台戏曲。 山西的道情戏分晋北道情、晋西道情、晋南道情几大流派。晋北有右玉道情、神池道情、代县道情、应县道情等,活动于雁门关内外的二十多个县区,有许多业余的道情班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神池和右玉两县都成立了专业道情剧团,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晋北道情的传统剧目主要是宗教故事和劝善故事,如《湘子出家全图》、《庄周梦》、《郭巨埋儿》、《王祥卧冰》、《刘全进瓜》、《目莲救母》、《拾万金》等。此外,还有许多生活小戏和移植剧目如 《老少换妻》、《醉陈桥》、《打碗罐》、《掐谷子》、《玉虎坠》等。其唱腔曲牌,传说有72大调,有[西江月]、[浪淘沙]、[山坡羊]、[大红袍]、[耍孩儿]等,伴奏乐器与北路梆子大体相同,但渔鼓和简板必不可少,是其特色。表演上重文轻武,重唱轻做。 晋西道情的活动范围有临县、方山、柳林、离石、中阳以及陕北榆林、绥德等地,尤以临县为盛,清末民初有道情班社120多个,因此群众习惯称为“临县道情”。其音乐唱腔轻爽活泼,明快开朗,民歌风味浓厚。曲调有[七字调]、[十字调]、[终南调]、[罗头纱]、[太平年]、[燕子飞]、[一枝梅]等50余种,每种曲调又包括多种唱腔,艺人称做“九弯十八调,弯弯里头有调调”。表演上轻柔活泼,极富生活气息,深受群众欢迎,民间有“宁听道情《小姑贤》,不去方山坐巡检”的谚语流传。1960年成立了临县道情剧团,移植上演了一批现代戏,如《夺印》、《柳树坪》、《李双双》等。 晋南道情又分洪洞道情与河东道情,前者流行于临汾地区的洪洞县一带,后者流行于运城、永济一带,受蒲州梆子的影响,吸收晋南民歌小调和眉户戏的营养,音乐唱腔悠扬缠绵,幽深潇洒。晋南地区为河东故地,道观甚多,著名的永乐宫(原名“纯阳万寿观”)便雄踞该地。其剧目以弘扬道教的神仙道化和二十四孝为题材,也有一些反映民间生活故事的剧目。洪洞县青年道情剧团还移植过《白毛女》、《血泪仇》、《红色娘子军》等现代戏,在群众中具有影响。 道情是地方小戏的一种唱腔,本源于唐时的 “九真”、“承天”等道曲,以道教故事为题材,宋时用渔鼓和简板为伴奏乐器,因此也叫渔鼓。明清以来,流行于陕西各地。陕北道情以米脂、佳县、绥德为最有名,唱腔浑厚有力,唱工细腻。流行于长安、华县的道情,以唱腔婉转、拖音轻巧而驰名; 长安曲艺小戏 《隔门贤》,省电台录放后,群众百听不厌,誉为 “关中风味” 的道情。陕南道情则以唱腔细腻、圆润而驰名,女声更显清脆巧捷; 名曲目有汉中、安康的《打神告庙》、《老马招工》、《一日三餐》等。陕南道情在音乐上属板腔体,其特点是以说唱体 (静板) 为主要形式,唱词和道白,都在音乐的间歇中进行; 唱词有七字、十字句,也有长短句,艺人称作“穿句子”; 各种板路有欢、苦音之分,惟滚板只有苦音; “嘛韵” 是形成陕南道情音乐独特风格的主要因素,即一般两句一个 “嘛韵”;曲牌有 《鲜花开》、《开板》、《雪花飘》、《双放牛》、《梳妆台》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