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道教的兴起与在齐鲁地区的发展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道教的兴起与在齐鲁地区的发展

分类:【地域文化】

齐地滨海方仙道具有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在战国末年,秦汉之际,由帝王的信奉倡导,方仙道学大肆流行,为道教的兴起做了社会思想的准备。再加上秦汉统一之后,为了统一思想,实行思想文化专制政策,大批知识分子受到排挤、压抑,于痛苦困惑之中,寻求解脱,促进了道教的产生。齐鲁文化中儒、墨、兵、法等理性文化,本来是宗教产生的障碍,使宗教在中国迟迟不能形成,而齐鲁文化中的黄老道家、阴阳五行的衍化,被方技家利用,与方士巫术结合,在东汉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终于产生了道教。

(一)道教兴起的社会背景

道教兴起于东汉中期,其兴起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东汉中期,社会危机,政治腐败,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互相倾轧,斗争残酷。为官者不正,作恶多端;农桑失时,经济凋敝,民生困苦,饥寒而死者遍于沟壑荒野。人们为了摆脱贫困与死亡的威胁,于现实中茫然无路可寻,便于虚幻境中求助于鬼神。统治阶级,包括如秦始皇、汉武帝等最高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长治久安和个人永享人间主宰之乐,幻想长生久视,也借助方士,迷信鬼神仙道,以欺骗麻醉人民。朝廷有方士上逞阿谀欺骗之技,民间有巫术、符水治病驱鬼之风流行。方士、巫(神婆)觋(神汉)活跃于朝野,到处宣称他们有本领,常沟通于神人之间,降神、伏妖、镇邪、医病、消灾、解梦、算命、预卜凶吉等无所不能。方术之士与苦闷中的儒生合流,阴阳学者与黄老道家杂揉,去其理性,取其虚幻唯心迷信的一面,造说立辞,尊黄帝、老子为神仙,逐步形成了宗教色彩浓厚的宗派。如以寻仙炼丹为主的“丹鼎派”,以“符水治病”为主的“符录派”。两派虚玄神妙的说教逐步形成系统,为道教的产生作了普遍的社会心理准备。而西汉佛教传入后,又为之提供一套完整的宗教组织及观念信仰的形态模式,从而又启迪和刺激了道教的产生。老子玄之又玄的道和虚静无为的说教又为道教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这样,在东汉末年道教终于由张道陵创立起来。

(二)道教在齐鲁地区的发展

道教在齐鲁滨海孕育成熟,并在齐鲁找到了它的经典――《太平经》,而正式创立却在四川。

张道陵,也叫张陵,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客居四川。曾入太学,通五经,是大知识分子。还于东汉明帝(57―75年在位)时任过巴郡江州(今重庆)令。顺帝(125―144年在位)时入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修道,吸收老子思想,于此创立了“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主,称老子为“太上老君”,以《五千文》(即《道德经》)为主要经典。他用撰写的《老子想尔注》解释《道德经》,在里面用了“道教”的名称。他又根据《太平经》(据说是西汉时于吉等撰。其间“以阴阳五行为家,而多巫觋杂语。”)撰写了24篇道书,自称“太清玄元”。其教规定,入教者须交五斗米以表诚心,劝人悔过奉道。其教规极严,规定:“师不受钱,不得淫盗,治病疗疾,不得饮酒食肉。”(《三皇内经解》卷上)。其教义有“使民内修慈孝,外行敬让。”因此受人拥护欢迎,张陵被尊为“张天师”。传说张陵生于公元34年,卒于公元156年,活了123年。

道教产生以后曾与农民起义结合。四川的张鲁用五斗米道割据一方,华北的张角兄弟创立太平道、组织天下三十六方发动了大规模的黄巾农民大起义。黄巾起义被镇压后,统治者对道教采取了镇、抚两手,并逐步地把道教与儒学结合,纳入了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轨道。提出儒、道结合的是晋代葛洪。他总结道教思想,要求儒、道双修,并宣扬神仙方术与儒家的“三纲”、“五常”合流,要道教徒们以“忠孝”、“仁恕”、“信义”、“和顺”为本,否则就不能修炼成仙。至唐代李姓皇家和李姓老子攀上了亲缘,并利用道教作为统治工具之一。道教由此兴盛起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取得了一席地位。宋元时期道教鼎盛,并与儒、佛融合,形成了儒、佛、道三教合流之势,宋明理学就是以儒学为主吸收佛、道思想而形成的。同时道教本身也有长足发展,形成南北两大派系。南方为“正一教”,北方为“全真教”。

全真道教是金代著名道士王重阳创立的,在齐鲁有很大势力和影响。

王重阳(1112―1170),名嘉,字知明,号重阳子,咸阳(今西安市)人。传说他曾遇见仙人吕洞宾之化身,得以修炼秘诀,遂通仙术。之后他抛妻别子出家入终南山修炼。金大定元年(1167年)入齐鲁在胶东昆嵛山筑庵传道,有马钰、孙不二夫妇首先事之。庵上题款曰“全真”。其传之徒皆称“全真道士”。其著名道徒有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等,后有:“北七真”之称。全真教在北方还建立了许多会,如“三教七宝会”、“三教金莲会”、“三教三光会”、“三教玉华会”、“三教平等会”等,主张儒、释、道三教会合,提倡“全神炼气”、“出家修真”,并定有道士出家制度。王重阳还著有《重阳全真集》、《重阳教化集》、《立教十五论》等道教论著,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被追封为“重阳全真开化真君”,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被封为“重阳全真开化辅极帝君”,全真道尊其为北五祖之一。

丘处机(1148―1227),金代道教全真道北七真之一,龙门派创始人。字通密,号长春子,登州栖霞人。19岁出家,在宁海(今牟平县)东南昆嵛山跟王重阳修道。金大定十四年(1174年)入?石穴居,乞食度日,行携瑚衣,人称“瑚衣先生”。后赴陇龙门山修道,创立龙门派。元太祖曾召见,问为治之方,对以“敬天爱民为本”;问长生之道,对以清心寡欲为要。太祖尊之为神仙,令其掌管天下道教。元世祖褒赠“五祖七真”徽号,赐号“长春演道主教真人”,世称“长春真人”。著有《大丹直指》、《摄生消息论》、《?溪集》、《鸣道集》等,均收入《正统道藏》。

道教在山东传播甚广,影响极大。昆嵛山在道教山中远不如泰山、崂山有名。

泰山,道教称其为第二小洞天,尊其神为东岳天齐仁圣帝。道教在那里传播千余年,留下了许多文化古迹,如王母池、红门宫、万仙楼、斗姆宫、壶天阁、升仙坊、碧霞元君祠、玉帝殿及历代石刻。

崂山,在山东半岛西南部,属青岛市,古有“神仙之宅”的美称。秦始皇、汉武帝亲自登临寻求仙药,唐玄宗曾派人往崂山炼药,邱处机等名道士,都曾在崂山修炼过。崂山道教遗物遗址很多,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其上清宫、太平宫、华楼宫、丘处机修炼过的长春宫、张三丰隐居修炼的仙窟等至今尚存。

泰山、崂山等道教圣地,集中了金华、龙门、隋山、金辉、鹤山、纯阳等道教派别,留下了辉煌的道观艺术,在民间影响深远。齐鲁民间对太上老君、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的信奉,不亚于信奉观音菩萨等佛教神。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2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