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道藏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道藏

分类:【文化精萃】

道教经书的总集。道教经书汇辑成“藏”,约在中国唐开元(713至741年)中,经过搜遗补逸,辑成《三洞琼纲》,共3,744卷,天宝七年(748年)诏令传写流布。又经末朝再修。至宋朝徽宗崇宁(1102-1106)中重加校订,增至5387卷,称《崇宁重校道藏》,政和 (1111-1118) 中设立经局,集道士多人修检,增至5,481卷,雕版印行,称《政和万寿道藏》。至此,《道藏》才有印本。此后历代均有增修。现存为明朝版。清彭定求编《道藏辑要》、闵一得编《道藏续编》、近世宋一子编《道藏精华录》,均续有增补。

道教经典的汇集。包括经戒、科仪、符图、炼养等类道教经书,并杂有诸子百家之书。道经的汇集,始于六朝,而正式汇辑成“藏”(zàng葬),则在唐代开元年间,唐玄宗命崇玄馆道士编成《开元道藏》。宋徽宗政和时,刊印《政和万寿道藏》。明代正统十年(1445)编纂刊成《正统道藏》,共5305卷。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1607)又续编180卷,称为《万历续道藏》。《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即今通行本,两者合为5485卷,包括1476种著作,内容庞杂。巨著《道藏》既为道教重要典籍,亦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一部分。1926年曾刊新版,为世界各大图书馆所珍藏。

道教文献的总汇。藏的意思是蕴藏、宝藏,特指道教与佛教文献的总汇,相当于现代大型丛书的概念。“道藏” 之名,虽始于唐玄宗时期,但有意识地对道教经典文献进行系统的整理,却在南北朝时期便开始了。道教创立初期,经典文献非常零散,不成系统,与佛教经典不可同日而语。到了南北朝时期,由于受到佛教编纂三藏的启示,南天师道的创始人陆修静便着手整理道教经典文献,最后撰写成 《三洞经书目录》,将道教文献分为 “三洞”,即洞真、洞玄、洞神三部。洞的意思是 “通”,“洞真” 就是通向真仙之道,“洞玄”就是通向玄妙之道,“洞神”就是通向神灵之道。所以分为 “三洞”,是因为天上有着道教的三位尊神,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与道德天尊,而这三位天尊的旨意就构成了“三洞” 道经的基本内容。这种三分法加上梁朝道士孟法师补充的四类,即所谓 “三洞四辅”,为后代 “道藏” 的分类奠定了基础。到了唐玄宗时,第一部 “道藏”的编纂工程便上马了。这一空前浩大的文化工程不是个人的力量所能完成的,唐玄宗颁布诏令,将朝廷的崇文馆改为崇玄馆,以培养道教文献专家,又实行道举制度,选拔精通道教文献的人才。经过近十年的准备,在国家财力物力的支持下,最后终于编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道教经典文献的百科全书 《三洞琼纲》。由于这部大型丛书始编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所以通称为《开元道藏》,共计三千七百四十四卷。从此,历代王朝都要动用国家的力量,来组织编纂 “道藏”,将新出的道教文献汇编成藏。最近的一次,是明成祖朱棣发起的,但整个工程时断时续,前后四十年,直到英宗正统年间才完成,所以称为《正统道藏》。明朝万历年间,皇帝又请龙虎山第五十代天师主持刊印 《续道藏》。《正统道藏》 和这部 《万历续道藏》 合起来,就是我们今天一般见到的 “道藏”。

道教经籍的总集。南朝刘宋陆修静,收集道书,分为“三洞”,编成《三洞经书目录》,奠定了后世编修《道藏》的基础。唐玄宗时,编修成道教史上第一部道藏,名(《开元宝藏》3744卷),并诏传写以广流布。历唐至明,道藏经屡散屡修。宋真宗编修有(《天宫宝藏》4565卷),宋徽宗时又出(《政和万寿道藏》5481卷),并在福州闽县镂板刊印。金章宗尝命天长观提点孙明道纂刊(《大金玄都宝藏》6455卷),元初道士宋德方重刊《道藏》,亦称《玄都道藏》(7800余卷)。明永乐中,因元《藏》在元世祖时的遭焚,敕命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纂校道教书,锓梓以传。至正统十年(1445),在道士邵以正督校下,订正刊板,即今存《正统道藏》,共5305卷。明神宗万历年间(1574―1619)又敕命五十代天师张国祥编刊《万历续道藏》180卷,正续《道藏》合为5485卷。即现存《道藏》的全本。其以千字文为编号,分三洞四辅十二类。三洞即洞真、洞玄、洞神三部。道教称洞真系天宝君元始天尊所出的道经,上清经属之;洞玄系灵宝君灵宝天尊(亦称太上道君)所出道经,灵宝经属之;洞神系神宝君太上老君所出经典,三皇经属之。四辅为太清、太平、太玄、正一四部,是对三洞经的解说和补充。太玄辅洞真,太平辅洞玄,太清辅洞神,正一通贯三洞,遍陈三乘,为以上六部之辅(《道教义枢》)。十二类即本文、神符、玉诀、灵图、谱录、戒律、威仪、方法、众术、记传、赞颂、章表,是对三洞经的分类。道藏所采取的三洞四辅十二类的分类法,既反映了道经传授系统,又分别了道书的内容。但后世道经愈出愈多,传授系统混乱,其分类则显得混杂和重复,反使检索不便。

《道藏》共收录经典文献1450余种。是研究道教教理教义、历史发展、神仙史迹、符图方术、斋醮仪范等方面的主要文献。同时又不失为中华文化宝库之一,内容甚富。有起自先秦以迄明代的诸子百家部分著作,有极其宝贵的医药、化学、天文地理等方面古代科技资料,并保存了不少古籍版本。是研究中国哲学、历史、医药学、炼丹化学、天文地理、文学艺术等方面的重要资料。明《道藏》从民国十二年上海涵芬楼翻印始,至今在大陆和台湾均作翻印发行,为学人所珍重。

道教经籍书文总集。“藏”原为佛经汇编名,道教袭用为本教经籍汇编之名。我国南北朝已有道经的汇录,如《三洞经书目录》、《经目》等。然汇辑成“藏”则是在唐开元(713―741年)年间。《三洞琼纲》共收3744卷(一说为5700卷或7300卷),天宝七年(748年)诏令传写流布。后经战乱,大部分散佚。宋、金、元各代多次编纂和增补。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命王钦若主编道教经典,经六年完成《宝文统录》共4359卷。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由张君房领修《道藏》增为4565卷,按“三洞”、“四辅”分类,天禧三年(1019年)缮写7部,称《大宋天宫宝藏》,奠定了《道藏》的编写体例。宋徽宗时设经局,修校《道藏》增至5481卷,雕版印行,称《政和万寿道藏》。金代《道藏》刊于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称《大金元都宝藏》共6455卷。元藏刊于太宗后乃马真氏称制的第三年(1244年),称《玄都宝藏》增为7800余卷。这些缮刻的《道藏》历经兵火基本亡逸。现存《道藏》为明刊《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共5486卷。按“三洞、四辅、二类”分类,内容丰富。除道教经书外,还收了一些有关医学、化学、生物、保健以及天文地理方面的论著,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