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邯郸赵王城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邯郸赵王城分类:【地域文化】 邯郸位于河北省冀南平原,西依太行山,东临滏阳河,交通方便,物产丰富,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著名文化名城。“邯郸”一名,最早出现于《春秋?谷梁传》中,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据《汉书》注释,邯是山名,单是尽的意思,即邯山至此而尽,因城廓从邑(“阝”的古写)而写为郸。这就是邯郸名称的由来。 春秋时期,邯郸先属卫,后属晋。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之后,邯郸属赵。赵敬侯元年(前386年)始建都于此,直到公元前228年赵被秦灭亡为止,在165年期间,邯郸一直是赵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汉代,邯郸是五大都市之一,十分繁荣。在此后漫长的岁月中,邯郸历尽沧桑,直至1949年解放,才获新生。 邯郸古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赵王城 邯郸故城由赵王城及大北城两部分组成。从邯郸市向西南行约四公里,越过京广铁路,就可以看见状如岗峦的夯土城墙,这便是赵王城遗址。 赵王城也称宫城,由东、西、北三个小城组成,平面布局近似品字形,总面积为512万平方米。夯土建筑的城垣残高3―8米,蜿蜒起伏,雄伟壮观。城址内有龙台、北将台、南将台等高大的夯土台。它们是当时的宫殿建筑基址,其中龙台最为高大。现存基址东西宽265米,南北长285米,高19米,是宫城内的中心建筑基地。 赵国迁都邯郸以后,治水患、冶铁、铸钱,发展经济;筑长城,“胡服骑射”,加强军事力量;进行灭中山、击匈奴、败楼烦等开拓疆域的战争,很快发展为战国七雄(秦、楚、齐、燕、赵、魏、韩)之一。公元前228年,秦国大将王翦攻下邯郸,俘虏了赵王迁,赵国遂亡。公元前209年,赵国贵族武臣和赵歇利用陈胜、吴广起义的机会,相继在邯郸称赵王。后来,秦将章邯率兵攻至邯郸,赵歇被迫逃巨鹿。章邯下令“夷其城廓”。赵王城从此毁坏。 在赵王城的东北面,是赵邯郸故城的商业、手工业作坊和居民区,考古工作者称其为“大北城”。现在大都湮没于邯郸市下面。大北城大约始建于春秋时期,战国和汉代最为繁荣,是汉代五大都市之一。 武灵丛台 武灵丛台因始建于赵武灵王时期(前325―前299),因而得名。有关丛台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说高后元年(前187年),“五月丙申,赵王宫丛台灾。”唐代颜师古注:“连聚非一,故名丛台。盖六国时赵王故台也,在邯郸城中。”可见丛台原非一台。史载原来丛台上有天桥、雪洞、妆阁、花苑诸景,规模宏大,结构奇特,名扬列国。赵武灵王就在这里观看操练兵马,同时,也在这里休息和娱乐。 1961年,郭沫若来邯郸时题诗道:“邯郸市内赵丛台,秋日登临曙光开,照黛妆楼遗废迹,射骑胡服思雄才。”这诗碑立于丛台南门石级之上。 武灵丛台现座落在解放后修建的人民公园内,是邯郸的著名古迹之一。现仅存一台,高26米,原为夯筑,后代用砖加以包砌。台的南北有登道,拾级而上,可达台顶。现有主要建筑为:武灵馆、如意轩、回澜、据胜亭等。 在邯郸西北郊有一个丘岭,面积近四万平方米,相传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训练士卒的地方。因在这里经常发现战国时期的铜箭头,故传称之为插箭岭。插箭岭附近有一个圆形夯土台,名为铸箭炉,相传是赵国铸箭的作坊所在。 在武灵丛台下的湖中,有一个亭子,题额为“望诸榭”,是为纪念忠义智勇的燕将乐毅而建的。相传这里原是一座庙,叫乐毅庙,后来庙毁,复建时才改为亭。乐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望诸榭”是以乐毅号为名的。 在丛台北边,有一座七贤祠,是后人为纪念春秋战国忠君爱国的“七君子”而建的。原为三忠、四贤二座祠,重修时,合建为一座七贤祠。“七贤”指韩厥、程婴、公孙杵臼、蔺相如、廉颇、赵奢和李牧。在《东周列国志》里,有程婴、韩厥、公孙杵臼“三忠”舍子、舍身救赵氏孤儿的动人事迹。当时晋国司寇屠岸贾,对晋国大夫赵朔怀有旧仇,在晋景公面前诬陷赵朔有叛晋之心。景公信以为真,遂命屠岸贾抄灭赵氏家族。赵朔的夫人庄姬是先王晋成公的姐姐,当时有孕在身,因在下宫未被杀害,后生一子,屠岸贾千方百计要斩草除根。赵朔的好友韩厥和心腹门客公孙杵臼、程婴经过周密计划,以程婴乳儿充当赵朔之子,假藏山中,谎报屠岸贾,被搜出杀害。公孙杵臼也同时被害。赵朔的儿子因而得救。15年后,晋悼公当政,韩厥晋升为中军元帅。他向悼公说明了赵朔被诬陷的真情,悼公便下令斩了屠岸贾,并灭其全族,由赵朔的儿子赵武接替屠岸贾的司寇职位。程婴则不受封而自杀,以谢杵臼。《赵氏孤儿》一剧,就是写的这段故事。 在《史记》等书中还记载有蔺相如、廉颇“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等事迹。 赵奢智勇双全,机智善战,曾于公元前270年在阏与(今河北武安县西)大破秦军,因而被封为马服君。他的儿子赵括,自幼熟读兵书,善谈兵法,自认为天下无敌。但赵奢却认为,他的儿子不能为将,“括不为将,赵不用括,乃社稷之福耳!”后来赵王不纳赵奢遗言,在长平之战中,撤换廉颇,任赵括为将,结果被秦将白起打败。赵国士卒40万被俘,全遭坑杀。赵国从此一蹶不振。“纸上谈兵”的成语就是指赵括而言。 李牧早年是赵国收租税的田吏,执法严格,被平原君赵胜看中,识为将才。在赵惠文王赴渑池会时,他为中军大夫,率精兵五万,前往护驾。此后他镇守代地(今河北蔚县一带),屡建功劳,成为镇守北方的名将。后来,不幸为私通敌国的权臣谋害。三个月后,赵被秦灭,赵王迁被俘。所以史称:“颇、牧不用,王迁囚虏”。 当人们游览武灵丛台,谈论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时,不禁会游兴倍增,情趣盎然。 蔺相如回车巷 在邯郸旧城南门里路西,有一条两米多宽的狭窄街道,相传是蔺相如驱车回避廉颇的地方。在巷口的墙壁上,原来曾镶嵌着一块“蔺相如回车巷”石碑,建于明朝万历十一年(1583年)。清朝窦克勤有诗咏回车巷: 能叱秦王暴,方回赵相车。 若非操胜算,社稷惧丘墟。 一避国威壮,将军亦负荆。 强邻虽虎视,不敢数加兵。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