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郎中令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郎中令分类:【传统文化】 官名。秦代九卿之一。掌宫殿门户,统辖侍卫皇帝之诸郎。设丞1人;属官有大夫、郎、谒者等。汉代承秦制。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更名光禄勋,居禁中。东汉末年改称郎中令。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复名光禄勋。晋、南北朝废置无常,置时不再居禁中。南朝梁始定名光禄卿。北齐设光禄寺,置卿和少卿,兼管皇帝的膳食帐幕。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废光禄寺,入司农。开皇十二年(592)复置。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称司宰寺卿,旋复旧名光禄卿。此后成为专管皇帝祭品、膳食及招待酒宴的官员,与汉代之制完全不同。历代沿置,清末废。 官名。始于秦。汉初沿置,有丞,为九卿之一。为统领郎中的长官,并守卫宫殿门户。属官有丞、掾、大夫、郎、谒者及期门、羽林宿卫官等。《汉书?百官公卿表》注:“臣瓒曰:‘主郎内诸官,故曰郎中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为光禄勋,东汉末曾一度复称郎中令。曹魏时又改为光禄勋,南朝梁始定名光禄勋,以皇室膳食为专职,与汉制完全不同。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