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都水监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都水监

分类:【传统文化】

官署名。西汉太常、大命少府、水衡都尉、三辅均设都水长、都水丞,主管陂(bēi杯,池塘)池灌溉、保护河渠。汉武帝以都水官多,乃置左右使者各一人以领之。东汉罢都水官,置河?谒者。晋武帝时置都水台,有都水使者一人,掌舟船及水运事务,而以河?谒者为都水官属。南朝宋、齐沿置;梁改都水使者为大舟卿,位视中书郎,为列卿之最末者。北朝仍置都水台。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废都水台,入司农。开皇十三年(593)复置。文帝仁寿元年(601)改都水台为都水监,后又改监、少监为都水令;下设舟楫、河渠2署。唐初先后置都水台、都水署,以都水令为长官。太宗贞观(627―649)中复为都水监,置都水使者。宋初都水事归工部掌管,仁宗嘉钓三年(1058)复置都水监。元代因之。明代置都水清吏司,归工部,设郎中、员外郎等官。清代承明制。

官署名。掌水运、河渠、灌溉等。隋以前称都水台。仁寿元年(601年)始称监。唐初,改为都水署,贞观六年(632年)复称都水监。龙朔二年(662年)又改称司津监。武则天垂拱元年(685年),改为水衡监。其长官之称随之变化,或称都水使者、或称都水监、或称司津监丞、或称水衡都尉,一般置2人,秩正五品上。宋代曾一度将都水监事务归属工部,后复置。元亦置,并于山东、河南等处别置行都水监,为其派出机构。明代将都水监并入工部,并以河道总督专掌河道之事。清沿置。

①官署名。掌川泽、津梁、渠堰、陂池之事。西汉有水衡都尉,主上林苑,又有都水长丞。武帝时置左、右都水使者,主陂池灌溉及河渠之事。西晋置都水台,以都水使者掌舟楫,又设左、右、前、后、中五水衡。宋孝武帝省都水台,置水衡令: 齐又置台: 梁武帝天监七年 (508) 改为太舟卿。后魏、北齐、隋并置使者。隋文帝仁寿元年 (601)改都水台为监,改使者为监。炀帝复改为使者、令、统舟楫、河渠二署。唐初置都水台,旋改为署,置令,隶将作监。贞观六年 (632) 始独立为都水监,设都水使者2人,从六品; 丞2人,从七品上。高宗龙朔二年 (662) 至咸亨元年 (670)改为司津监,武则天光宅元年 (684) 又改为水衡监,中宗神龙初 (705―707)复旧,领舟楫、河渠二署。舟楫署掌公私舟船运漕之事。玄宗开元二十六年 (738)废。河渠署掌河渠、堤堰、渔捕之事供给尚食、中书门下及祭祀所需之鱼、设令、丞、府、史、河堤谒者等。都水监又领京兆、河南府诸津,有津令1人、正九品 上; 丞2人、从九品下。掌津济渡舟梁之事。五代因之。北宋初不置,仁宗嘉钓三年 (1058) 复置,设判监事、同判监事。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置都水使者为长官,南宋以其事归入工部。金、元复置,设监、少监、丞。②官名。都水监长官。隋文帝仁寿元年 (601)改都水使者为监。炀帝大业三年 (607) 改为使者,改从五品下为正五品。五年又改使者为监,四品,加置少监为五品。后改为令,从三品。金、元复置、金正四品、元从三品。

官署名。隋仁寿元年(601)创置都水监。北宋嘉钓三年(1058)十一月罢三司河渠司,初置都水监。南宋绍兴十年(1140)罢,其事归工部。掌内外河渠、桥梁、渡口、堤堰、川泽浚治疏导等事。嘉钓初置时,设判监事、同判监事各1人,知都水监丞公事2人,知都水监主簿公事1人,后又有勾当都水监公事之设。轮监丞1员在外治河,置局称“外都水监丞司”。元丰五年(1082)改官制,置都水监使者1人为长官,都水监丞2人、都水监主簿1人助理本监事务,另置南外都水监丞、北外都水监丞各1员,分任有关水利事务。元丰八年,提举汴河堤岸司归本监。元钓间,增置外都水使者、勾当公事各1员。 又有都大提举修闭黄河决口、都大提举汴河堤岸司等都提举官8人,监埽官35人。南宋水官大为减少。建炎三年(1129)置都水使者1员。绍兴八年宋金和议,归河南地给南宋,九年设南、北外都水监丞各1员,次年罢。所隶官司有街道司及堤堰21、渡口65。分案7,吏额37。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1:3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