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采集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采集分类:【地域文化】 满族早期社会主要生产部门和经济来源之一。长白山区及丘陵地带多产蕨菜、蘑菇、木耳、黄花菜等山菜及山楂、??、榛子、松子等山果。满族人民很早就有采集此类山菜、山果之习,并以此与汉人贸易,换取盐、铁、布匹等生产、生活资料,同时要以此为贡品,进贡皇室。清代对采捕山林及山河所出之行业如采东珠、松子、蜂蜜、蝗鱼、各色兽皮等设专门管理机构,东北三省将军、打牲乌拉总管衙门以及各地官府皆负有监督采捕,特为皇室提供贡品之责。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辽宁东部、北部,属长白山余脉,当地山民向有采参、采果之俗。 人参,关东“三宝”之一,是名贵药材,旧时常作贡品,尤其清代,采参之风盛行,民间流传许多关于人参的故事。采参之俗也染上了浓重的传奇色彩。 人参,多年生植物,喜生深山背阴椴漆树下湿润地。仲春生苗,中心一茎,谓之“百尺杵”。三四月花开,精小如米,蕊如丝线,色白,秋后结子,约七八枚,“生青熟红,熟后自落”。人参的生长时间以桠、叶相别:初生三四年的小参一桠五叶,四五年后二桠五叶,生三桠者最低五十岁龄;四桠各五叶者,为百岁以上之宝参。两桠参俗名二甲子,三桠则叫三台子,亦有四披叶、五披叶等称法。采参时间不同,名亦有异,初夏所得名芽参,开花所得称朵子参,霜后所得呼黄草参。 采参,可意会不可言传。民间称参为棒槌、根子、货等。故采参俗称挖棒槌或放山。放山人启程称进山,归来呼辍棍。 农历四五月放山,称放芽草,其时参苗易辨;六七月叫放黑草,此季草深色浓,最难识别;八九月谓放红头,参籽微红易认;参籽熟落草枯时又叫放刷帚头,则很难寻找。 放山通常五人一组。行前,推举有采参经验的“明手”为“把头”,也叫山头,全权管理团伙行动,违规犯纪者受罚。 进山之初,把头凭经验相山,选择落脚之地。认为合适,大家便动手搭建寝食之所,名“窝棚”。并于窝棚东向,设“老爷府”,即三块石头,象征山神、土地、五道、老把头神位,上香十炷,老把头一炷,其他三神各三炷,祈神福佑平安顺利。 采参夜间,窝棚前燃火不熄,以防野兽侵袭。挖参时,大家分工明确,各尽其责。一人留守做饭,称“揣锅的”;其余三人分别为“头棍”、“腰棍”、“边棍”,称之“排棍”。揣锅的为炊之余,在窝棚附近找参,俗忌他独自休息、餐饮。否则影响上山找参人的精神。每“棍”各带一套挖参工具:木[XCHAR[R200902018_TM.b9fde6]]、小刀、火石、木棍、口袋各一,红线绳数条,绳头系乾隆铜钱,谓之“快当绳”。把头指挥各棍分散找参,自己独立山顶时时高呼吆喝,以防同伴迷失。各棍之间联系,禁忌言声,以棍敲树,称之“叫棍”。发现人参者,必行“喊山”之礼,即大呼“棒槌!”闻者必高声“接山”:“什么货!”答:“某品叶!”再接“快当、快当!”喊山人立刻用快当绳拴参。俗信如此,即或是“参精”,也无法变化逃走了。然后伏地叩头,感谢老把头赏赐。小心谨慎挖出,以青苔包裹,装入口袋,如此朝出夕归。若得五六品叶的“大货”,把头亲自代管,并在临近窝棚前“叫棍”,报揣锅人知,准备纸马,到老爷府等候。把头供货于老爷府前,大家洗脸净手,焚香烛纸马,叩头谢恩。为防人参霉烂,采参人每晚必蒸白日所得,翌日晨起晒干收之 ① 。 1949年后,政府组织人工养参,辽东山区多有种植。每届收获时节,棒槌多得满筐满篓,那些放山采参之神秘习俗,已成为鲜为人知的旧故事。 采集野果亦为民间古俗。民谚云:“七月榛子八月梨,九月核桃不用褪皮。”辽宁各地野果种类较多,如桃、杏、李子、海棠、花红、山枣、梨、核桃、板栗、松子、榛子、山楂、山里红、樱桃、野生猕猴桃(俗名圆枣子)等,其中采摘榛子、山里红较为普遍,亦较有情趣。 辽宁东北部地区,山岭稠密,绵亘不断。山岭之间,疯长着铺天盖地的榛树林,密匝匝如潮似海。每至初秋,榛树上排排串串长满果实,俗名榛子。榛树又称榛子秧、榛子棵、榛棵子。 采榛子亦呼“打榛子”,多为妇女儿童去做。初秋晨起,太阳还没出来,穿上长衣长裤,带上一把钝刃镰刀、装榛子的筐或袋、还有一方顶重要的头巾,便可进山。不能贸然入林,先行挥刀问路,赶走隐藏的蛇,振落榛树上的虫子。果实多处,暂且压下欣喜,蒙头蹲下静听详察,确认无蜂巢时动手。假如不慎捅了马蜂窝,千万不要乱跑,立刻蒙严头巾,蹲藏树下。否则,只好忍痛割爱。待夕阳西下,人们或背或扛,满载收获归家。 高粱红时,山里红也红了。山里红果实味酸,红衣,故又名酸啦红。其树专长在沟帮、崖口这些险处,拉拉扯扯数十棵交织一片。果熟之时,远远观望,红彤彤火一般艳烈。 朝鲜族咸菜―――桔梗(江帆摄) 打山里红用打榛子的装束。采摘时,除避险、防蜂、躲树针外,特需注意虫蜇。虫名统称蛘[XCHAR[R200902018_TM.b9fe2a]]子或毛毛虫。不慎碰它,立刻吐毒防卫。被蜇处针扎火燎,数日不退。刚采摘的山里红光鲜鲜红灿灿,中看不中吃。果肉薄且硬,土法贮之,保鲜适口。在室内挖一土坑,冬暖不冻,坑底壁间厚垫香蒿,藏果其中,捂蒿盖土,春节期间取食,除腻开胃,酸甜爽口,独具野香。 朝鲜族人善采桔梗,俗呼挖狗宝。桔梗亦属药材,其根可入药。秋日刨之,去皮晾干,用时浸水,泡软,撕条,加盐和辣椒粉等调料,称之狗宝咸菜,其堪称朝鲜族风味咸菜之王。时至今日,狗宝咸菜仍在朝鲜族诸道咸菜中独占鳌头。 居住在太行山、燕山一带的人们历来重视采集自然生成的野果、野菜和药材,食用、使用和出售。 在燕山山区、坝上高原和太行山区,人们喜欢采“苦妈菜”、“曲妈菜”、“马莲菜”、山蕨菜、羊角菜、人性菜等野菜。旧时每到春夏之交青黄不接之际,人们大都采集这些野菜充饥。如今生活比较富足,人们仍然喜欢采集这些野菜尝鲜或作猪、兔、羊饲料。 在北部和西部山区,生长着大片的原始松林,松子是人们采集的对象。松子上尖下粗,呈三棱状,生长在松塔里面。松塔长在树上,采集时一般用杆子勾打。 燕山和太行山区盛产蘑菇,而且种类繁多,有肉蘑、松蘑、真蘑、夏蘑和草蘑等。野生蘑菇以张家口的“口蘑”最为闻名。山区的乡民在夏秋之际经常进山采集各种蘑菇。蘑菇可以鲜食,也可以晾干收藏至冬季或来年食用,但大多数用于出售。 在燕山和太行山中,每当盛夏山杏成熟季节,人们都习惯采集山杏。山杏仁可以做中药,可以榨油,轧碎后做杏仁粥是山区人待客的风味食品。枣肉可以食,枣仁可以入药。秋季是摘山枣的季节。山区生长着榛子,人们采集榛子炒熟后拿到集市上出售,也可用来馈赠亲朋。 采药在山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太行山和燕山崇山峻岭中,生长着大量中草药材,如党参、柴胡、黄芩、远志、生地、苍术等。在石崖中还生长着药用动物山蝎子。这些药材是山区人的宝贵财富。党参的功能是补中益气,治中气虚弱、脾虚泄泻、血虚萎黄以及便血崩漏等症。如果采到多年生大党参,大多舍不得出售,多留给家中长者食用。柴胡是一种以根入药的中草药,性微寒,味苦,能解毒退热,主要用于治疗寒热、胸闷以及月经不调等症。黄芩也以根入药,根为圆柱形,其性寒味苦,主治温病发热、肺热咳嗽、湿热黄疸及胎动不安等疾病。采黄芩时,用铁镐刨出根,去掉茎叶,将根晒干后入药。远志的根含有远志皂素,是安神和化痰的良药,其长势缓慢,人们在采挖到远志以后,将其置于板上,用圆木擀过后抽出内筋扔掉,将肉晒干留用。苍术在燕山、太行山区是比较普遍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为药,性温,味苦辛,能健脾治燥湿、湿阻脾胃、胸腹胀满、腹泻、湿痹和足膝痿软等症。 燕山和太行山区石崖中生长着蝎子,头胸部的螯肢和脚须均呈螯状;腹部分为前腹和后腹,前腹七节,后腹五节,尾部有刺,内有毒腺,能向前弯曲,俗称蝎子钩。蝎子喜栖干燥地带,白天多藏在碎石和树皮等物的下面及土穴中,夜间出来觅食,主要食昆虫、蜘蛛等。蝎子药用功能是熄风、镇痉、止痛,主治惊风抽搐、头风疼痛、风湿痛等症。 采集在河北民间很普遍。这些采集活动至今仍然存在,采集活动又因为采集对象的不同而各有其俗。 山东省野生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如药材、山果、野菜等。因此,野生植物的采集活动在成为民间的一项重要农业生产补充性活动的同时,也产生了众多相应的民俗。 野菜采集曾是最重要的一种采集活动。野菜的种类极多,主要有苦菜子、曲曲菜、萋萋毛、蒲公英、车前、蕨菜、荠菜等。在过去,野菜成为农家赖以活命的主要食物之一。因此,胶东一带有一首凄凉的民谣: 苦菜花开黄又黄,养活爷奶养爹娘。 农家儿女出世后,吃着苦菜长成郎。 苦菜叶子长又长,农家日月没天亮。 只有苦水没有粮,十年即有九年荒。 苦菜根须苦又黄,今年不如去年强。 去年尚有半斗米,今年缺米少衣裳。 如此凄凉的歌,在农家院中流传了一代又一代,因而农民对野菜似乎有一种既厌恶又亲切的感情,并由此形成了一些特有的风俗。在诸城、安丘一带,清明节时要上坡挖点苦菜来家,以备清明节早晨用苦菜子醮酱卷饼吃,民间有的说这是尝鲜,有的说这是让孩子们尝尝苦菜的苦味。在城市近郊,当苦菜刚刚出土之际,农民即连根采挖出来,洗净后捆成一小扎一小扎的,拿到城市中去卖。 山东野菜谱中品质最优秀者,当数荠菜和蕨菜。荠菜于初春时出土,天气一暖,即抽薹开花。俗语说:“抽薹的荠菜是把草,露芽的荠菜是个宝。”刚出土的荠菜味道特好,鲜美可口,凉拌热炒皆佳,尤其做水饺,味在“三鲜”之上,因而在济南、淄博、潍坊一带,有用荠菜水饺招待客人的风俗。 山东采集经济占有重要比重的地区为低洼地带,无论是南四湖,还是马踏湖和黄河三角洲一带,都有较强的采集经济色彩。在这些低洼地区,每当深秋初冬季节,割获野生苇的活动便开始了。这些苇子或用于编苇箔,或用于织苇席,有些质量较好的苇子甚至被用作出口。因此,在苇子生长的低洼区,农民冬春季节最忙,进行苇制品加工成为重要的家庭副业生产。 在湖区和黄河三角洲多水区,挖藕也是重要活动。要高质量地挖出藕瓜,应学会判断藕芽。藕芽有三种,发黄色者为“光芽”,发青者为“催腚芽”,发红色者距藕瓜最近,名为“腰芽”。挖藕时应从腰芽下手,抓住藕头,缓缓用劲以求将藕完整地挖出污泥,否则,藕脆易折,污泥即从折断处的藕孔中灌入,降低了藕瓜的品位质量。在桓台马踏湖,挖取藕瓜俗称“踩藕”,踩藕有经验者被称为“踩藕匠”。现在,这些人身穿胶皮衣下水,以脚荡去藕瓜上的淤泥,将藕瓜挑起,然后用手挖得嫩芽俱全的藕瓜,称为“全肢全鳞”。 菱角是南四湖湖区重要的水生植物,采菱角也成为重要的采集活动。菱角采集的时间较长,方法也较多。农历七八月间,菱角进入成熟季节,此时摇船入湖扯菱角秧出水,摘取菱角,俗称“摘菱角”。“七菱八月落”,八月后半月,熟透的菱角落入湖底,可在湖水较浅处捞取菱角,俗称“摸菱角”。秋末冬初,可摇船入湖以菱角筢捞取菱角,俗称“推菱角”。农历三月后,新的菱角秧出水,可提起秧棵取“老菱”,俗称“提墩”。采集到的菱角,经过取仁、干炒、磨面等工序,可做成多种美味食品,是待客送礼和日常生活的重要物品。 青海的药材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有冬虫夏草、大黄、贝母、蕨麻、羌活、发菜、蕨菜、茵陈、红花、枸杞、甘草、知母等。每到采集时节,除了牧区藏族等,还有许多汉、回群众远道而来,加入采集的行列。 冬虫夏草是青海的一种特产,它冬天是幼虫,夏天为草,故名冬虫夏草。它味甘性温,具有治疗病后虚损、益精壮肾、止咳化痰等多种功效。每年五月至六月的夏季是采集虫草的黄金时节。虫草生长在海拔较高的山地阴坡、半阴坡或草甸中,采集时需手拿一把镐细心寻找。 蕨麻不仅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而且也是人们喜爱的食品,素有“人参果”之美称。 发菜是一种藻类,它附生在草皮、地面上,多在雨后长出,一团团黑如青丝、状若乱麻,故称“发菜”。发菜的食用和药用价值都很高,又因其名字谐音“发财”,近年来在港澳市场上十分走俏。此外,大黄、贝母等都是人们经常采集的对象。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