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释名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释名分类:【文化精萃】 训诂书。后世又称《逸雅》。东汉刘熙撰。共27篇,分8卷。此书或说始于刘珍,成于熙,所收词条按内容分类,有释天、释地、释山、释水、释丘、释道等等,收词1500条,比《尔雅》广泛。体例与《尔雅》相同,以声音相近或相同之词解释,推究事物所以命名的由来。本书同《尔雅》、《方言》、《说文》一样,是至今还有影响的我国早期语言学著作之一,对于探求词源,辨证古义,保存古音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以明天启《王雅》刻本较为珍善,以《四部丛刊》本较为常见。清毕沅有《释名疏证》,王先谦有《释名证补》、《释名证补附》。 训诂书。东汉刘熙著。8卷。仿《尔雅》体例,分《释天》、《释地》等27篇。采用音训,因声求义,推究事物名称的由来,有其合理方面;但过分夸大音训作用,则难免穿凿附会。然其辨证古音、古义,保存有关名物、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知识,为探求语源提供线索,颇有参考价值。清人毕沅有《释名疏证》、王先谦有《释名疏证补》。 汉语语源学的第一部著作。东汉刘熙撰。《释名》 之“名”,指事物名称之名,即现代所谓 “概念”。刘熙在 《释名》 中试图将各种事物得名的来历作一探求,以作出语源上的解释,使人明其 “所以然”。这在古今,都不失为一个有趣的题目。全书分二十七篇,共一千五百零二个词条,大部分是 “百姓日称” 即日常词语,体例仿照 《尔雅》,有《释天》、《释地》、《释山》、《释水》、《释形体》、《释姿容》、《释饮食》、《释衣服》、《释宫室》等。《释名》的释义方法非常特别,主要是利用同音或近音的字,以及双声叠韵,即所谓 “声训”。如:“皮,被也,被复其体也。”又如:“兄,荒也; 荒,大也。” 再如:“胎,始也。” 汉代语言学,《尔雅》 为训诂之始,《方言》从比较方言角度研究词汇,《说文解字》从文字角度研究语言学,《释名》则从声音来释义,在汉代语言学中别开一番天地。 是一部语源学性质的词典。汉末刘熙作。熙字成国,北海人(今山东高密一带),汉末避乱至交趾,三国时,吴蜀名士程秉、薛综、许慈等都曾从刘熙受过学。《三国志?吴书?韦曜(昭)传》载,韦昭在狱中上书说:“又见刘熙所作《释名》,信多佳者。”可知《释名》在吴末已广为流布,为学者所重。 刘熙在《释名》序说:“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百姓日称而不知其所以之意,故撰天地、阴阳、四时、邦国、都鄙、车服、丧记,下及民庶应用之器,论叙指归,谓之释名。”据此知他撰写《释名》的指趣和释义的主要方法,是不同于《尔雅》、《说文》的,它是在企图说明事物所以这样命名的原因,如《释水》:“水小波曰沦。沦,伦也;水文相次有伦理也。”他不仅解释沦是水的小波,而且还要说明小波的“水文相次有伦理”,所以小波叫“沦”。《释名》今本正文27篇,仿《尔雅》分类为:释天、释地、释山、释水、释丘、释道、释州国、释形体、释姿容、释长幼、释亲属、释言语、释饮食、释采帛、释首饰、释衣服、释宫室、释床帐、释书契、释典艺、释用器、释乐器、释兵、释车、释船、释疾病、释丧制。所释名物典制共1502事,可说是一部百科名词词典,但已非完本。《释名》是用同音字或音近字作为释义的方法,如上述,以伦释沦,这是用同音字;如《释水》:“注沟曰浍。浍,会也;小沟之所聚会也。”这是以会释浍,浍与会是音近字。这种方法称“声训”或“音训”,早见于先秦典籍,如《易?说卦》:“乾,健也;坤,顺也。”《庄子?齐物论》:“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汉代更为普遍,诸经传注、纬书以及史记、子部著述中屡见不鲜,但以“声训”解说词义贯串全书的,《释名》实为首创。《释名》的声训,有些是有道理的,但是大部分是出自主观推想,因为名称和事物两者之间本来没有必然的联系。如《释姿容》:“笑,钞也;颊皮上钞者也。”《释兵》:“刀,到也;以斩伐到其所乃击之也。”尤其是那些因方言不同而有不同声训的,如《释天》:“风,兖豫司冀横口合唇言之,风,泛也;其气博泛而动物也;青徐言风,垴口开唇推气言之,风,放也,气放散也”。今人王力在《理想的字典》中指出:“因方言之不同,而事物命名的‘所以之意’亦随文而异,这简直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了。”但是,远在1700多年前就有这样具有语源学性质的书,却是难能可贵的。首先,它启示后人可从语音出发探求语词孳乳及其义类的相互关系,如《释天》中的“子,孳也”、“害,割也,如割削物也。”《释山》中的“山顶曰冢,冢,嫩也;言嫩起也”等,孳与子,割与害,冢与嫩都是字音相近,义类相通,据此,可说明语词的族属关系,这一点对后来学者倡导因声以求义的训诂方法,有很大影响。再者,对汉末语音的考证,极有价值。如《释州国》“邦,封也;封有功于是也。”《释宫室》:“房、旁也;在室两旁也。”从古声母看,汉末尚无轻唇音。《释天》:“岁,越也;越故限也。”《释水》:“水,准也,准平物也。”从古韵部属看,岁,越同属月部,水属微部,准属文部,主要元音相同。《释名》的最早传本,只有明代的覆宋本,清人王先谦的《释名疏证补》可称善本。 又名《逸雅》。训诂专著,我国最早的声训词典。8卷,27篇。东汉刘熙(一作熹)撰。按: 《释名》之名最早见于《后汉书?文苑传?刘珍传》,称:“刘珍,字秋孙,一名宝。撰《释名》三十篇,以辨万物之称号。”而其后的《三国志?吴书?韦曜(昭)传》、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及《隋书?经籍志》以后的众多官私书目则都记作汉刘熙撰。刘珍《释名》也一直既不见于任何别的著录,亦不见有人称引。据清毕沅第一次考证认为:“疑此书兆于刘珍、踵成于刘熙。”(毕沅《释名疏证?序》)而清钱大昕的考证则认为,《释名》乃是刘熙所撰(钱大昕《潜研堂文集》二十七卷“《释名?跋》”)。毕沅第二次考证也修改了前说,结论与钱氏一致(见毕沅《篆文释名疏证?序》)。现在大多数学者都据此认为,大概原来刘珍、刘熙二人分别都著有《释名》。刘珍的《释名》很早就亡佚了。所以后代未见流传记载。只有刘熙的《释名》流传了下来。今传的《释名》确系刘熙所撰。《释名》亦属《尔雅》一类的著作,故明郎奎金在将《尔雅》、《小尔雅》、《释名》和《广雅》、《埤雅》编在一起统名之《五雅》时,为名称的谐调一致而改称《释名》为《逸雅》。与《小尔雅》一样,它也是在《尔雅》的影响下成书的,但又有其自身的特殊原因。其自序称,由于事物“名号雅俗,各方名殊……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百姓日称而不知其所以之意”,故特将各类事物收集一起,分类编排,用声训之法,“论述指归”,即推根溯原地弄清词语名物为什么如此这般地称谓,以求得名实之间的根本道理。这也是其书命名的由来。《释名》既属《尔雅》派著作,其内容自然就与《尔雅》一致,解释的也是各种事物的名称。凡收集解释了1502件词语名物,有的来自《尔雅》,更多的系作者所增。内容类别依次为: 释天、释地、释山、释水、释丘、释道、释州国、释形体、释姿容、释长幼、释亲属、释言语、释饮食、释采帛、释首饰、释衣服、释宫室、释床帐、释书契、释典艺、释用器、释乐器、释兵、释车、释船、释疾病、释丧制,共27类。从中可以看出,《释名》的分类是在《尔雅》的基础上有所继承和发展,也有所取舍和变化而成的,也比《尔雅》分类更细致、更具体和更科学了。表现在: 释天、释山、释水、释丘、释宫室、释乐器6篇,为《尔雅》所有,系继承《尔雅》而来,仅将《尔雅》释宫、释乐改作释宫室、释乐器而已,当是社会发展使“宫”义缩小特指、称“乐”而表义不够具体之故所致。释形体、释姿容、释言语、释饮食、释书契、释典艺、释疾病、释丧制8篇,为《尔雅》所无,属新增内容,是《释名》的发展。《释名》中没有《尔雅》的释诂、释言、释训、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兽、释畜10类内容,大概是因为《尔雅》搜集解释较为详尽。其他文字训诂著作如《说文》、《小尔雅》等或已具备,或有增补的缘故,遂予舍弃。《释名》对《尔雅》部分内容的分类分化为: 释地、释道、释州国3篇分自《尔雅》释地篇,释长幼、释亲属两篇分自《尔雅》释亲篇,释采帛、释首饰、释衣服、释床帐、释用器、释兵、释车、释船8篇,分身《尔雅》释器篇。这些也是发展的表现。《释名》对词语名物的解释有其显著的特点,这就是始终以声训之法,对每个词语名物进行推原性解释,与《尔雅》的以义训之法为主进行一般性解释有很大的不同。具体情况简言之,是对被释字,各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予以解释,多数还进一步申述何以作此解释的语音上的原因,以使人们对名实原理了然于心。例如,“阳,扬也,气在外发扬也”(释天);“土,吐也,吐生万物也”(释地);“身,伸也,可屈伸也”(释形体);“言,宣也,宣彼此之意也;语,叙也,叙己所欲说也”(释言语);“经,径也,常典也,如径路无所不通,可常用也”(释典艺);“竹曰吹。吹,推也,以气推发其声也”(释乐);“葬,藏也”(释丧制)。关于《释名》同声训之法解释词语名物的条例,清顾千里曾著《释名略例》一书,有专门研究。虽未尽善尽美,但基本的和重要的都详细清晰地列举了出来,很便于人们深入了解《释名》的声训,故为今人普遍沿用。顾氏首先说明了《释名》声训条例有两大类别: 一是用与被释字为同一形体的音同或音近的“本字”进行解释,一是用与被释字不同形体的音同或音近的“易字”进行解释。然后又以此作为基础,细分的10个具体条例,分别是: ①本字例: 是指对被释字用一个“本字”予以解释的条例。如,“冬曰上天: 其气上腾,与地绝也。”以后“上”释前“上”;②叠本字例: 是指对被释字用两个本字予以解释的条例。如,“春曰苍天: 阳气始发,色苍苍也。”以“苍苍”释“苍”;③本字而易字例: 此所谓本字,指与被释字形体相同者;所谓易字,指与被释字形体虽同但音义不同者。所以,这个条例是指用与被释字形体相同而读音意义不同的“本字”进行解释者。如,“宿,宿也,星各止宿其处也。”以“止宿”之“宿”(音xiù)释“宿”息之“宿”(音sù);④易字例: 即用与被释字形体不同而音同或音近的另一个字予以解释的条例。如,“天,显也,在上高显也。”以“显”释“天”;⑤叠易字例,理同叠本字例。如,””;⑥再易字例: 如“腹,”和“富”一再释“腹”,这是对被释字用一个与之形体不同而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解释之后,再用另一个与之形体不同而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予以解释的条例;⑦转易字例: 如,“兄,荒也;荒,大也。”以“荒”释“兄”之后,又以“大”释“荒”,这是用一个与被释字形异而音同或音近的字解释之后,恐义不明,又用一个与被释字形、音均无关系,但意义能做清楚解释的字解释的条例;⑧省易字例: 指省去常规解释的形式,对被释字用一个与之形异音同(或音近)的字,直接出现在解释句中、体现解释的条例。 如,“绨,似虫之色,绿而泽也。”省去了“绨,也”的常规形式;⑨省叠易字例: 这也是省去常规解释形式,但用两个与被释字形异音同(或音近)的字直接出现在解释句中、体现解释的条例。如,“夏曰昊天,其气布散浩浩也”。省去了“昊,浩浩也”的常规解释形式。“浩浩”为叠易字。以上二例,只要注意辨别出解释句中与被释字音同或音近的字,就能明白其解释的意义和特点;⑩易双字例:即用两个与被释字形体不同而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解释的条例。如,“摩娑,犹,末杀也。”这10个条例,形式上都是用与被释字写法相同的“形”或念法相同(或相近)的“音”(以“音”为主)进行解释的;意义上,凡是解释字,与被释字不是义同,就是义近,或能说明被释字的特定意义者,应予注意。此外,《释名》中还运用描述的方法解释了少量字的读音以及不同地区的读音差别。如,“天,豫司兖冀以舌腹言之……青徐的舌头言之”,“风,兖豫司冀横口合 书名。东汉训诂学家刘熙 * 著。熙字成国,北海昌乐人,官至南安太守。《释名》为我国第一部以声训为主要手段的训诂专著,与《尔雅》、《方言》齐名,它以音同音近的字解释字义,并充分注意到了当时的语音与古音的异同,其声训方法对后世影响颇大。熙另著《孟子注》,今已不传,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有辑录。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