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里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里分类:【传统文化】 ①长度单位名。《孔子家语?王言解》:“周制,三百步为里。”按六尺为步,1里当是180丈。历代尺、步之值不一,故实际里长度也不一致。(今1市里为150丈,合公制500米,为1929年定制。)②借用作地积单位。见“亩”。③古代居民聚居之地。《礼记?郊特性》“单出里”《注》:“二十五家为里。”里居家数,古说不一,或50户,或72户不等。④为基层行政区划,始于秦汉。清代顾炎武《日知录》卷22:“以县统乡,以乡统里。”⑤姓。春秋时晋有里克,郑有里析。 古代乡以下行政单位。①秦以前有多种说法。一说25家为里,《周礼?地官?遂人》:“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一说72家为里,《尚书大传?咎繇?》:“八家而为邻,三邻而为朋,三朋而为里”;一说50家为里,《?冠子?王铁篇》:“五家为伍,伍为之长;十伍为里,里置有司”;一说100家为里,《管子?度地篇》:“故百家为里,里十为术,术十为州,州十为都,都十为霸国”。综合以上说法,可见一里最少25家,最多100家。②秦汉时基层行政单位,也为民户编制组织。时人户编为“什”、“伍”。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一里则为百家。里有里魁。《后汉书?百官志》:“里魁掌一里百家。”③北魏立三长制,以25户为里,里置里正。隋沿置,畿外仍以25户为里。④唐以100户为里,里置里正。⑤明以110家为里,推丁粮多者10户轮流充任里长。 为居住区规划的基本单位,是居民聚居之处,又称闾里、坊。从周代至隋唐,里的平面都呈矩形或方形,围之以墙,设里门出入,里内排列居民住宅。隋唐时期改称城内里为坊,把郊区的区划单位定为里。坊内辟十字街或横街,以街为干道布置巷曲。唐中叶以后,旧的市制开始瓦解,出现了沿街修建商店、旅舍和住宅的城市商业街道。五代后周建都开封时,临街布店。北宋中叶以后,坊墙拆除,封闭式的里坊制至此结束,演变成在横列的巷道排列住宅的居住区形式。 土家族农村公社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聚落单位。里, 《孟子》: “方里而井”,井里并称,井是耕地,里是居宅。《周礼?小司徒》:“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佃。”里,在土家族中较长期遗存,《后汉书?南蛮传》载:“九真徼外蛮张游率仲慕化内属,封为归汉里君。”李贤注: “里,蛮之别号,今呼为俚人。”又如《三国志?黄盖传》历数武陵郡的蛮族,而以“巴醴(里)、由(瑶)、诞(蛋)”并称。 《太平寰宇记》载黔州控临番落十五种,其中就有“俚人”。汉魏以后,在记载中总以里或俚为南方部族名称,而不知这个里本来就是蛮的社会组织。明万历《慈利县志》卷八麻寮所记载隘的军员役,就云是“将各里百姓,收充土官军员役,坐隘把守。”不将里混淆于族称,而是指社会组织,则是例证。近代土家族人谓“祖业田”、“祖业地”、 “祖业山”,就是古代里计口分田、因田制里而演变来的。 “祖业田”,非穷途末路,是不准典卖的,若要典卖,则非请族人到场,并应允在契约上划押;族人不来,未划押,则无效,因为田是远古氏族所分,属氏族公有,以后虽演变为家族,但其隐形尾巴却依然是拖着不能割断。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